葬在泰陵的皇帝(七):歷代名家是怎樣評價雍正的?

2021-02-23 清西陵景區

康熙帝:「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

清宗室、史學家昭槤說:「憲皇在位十三載,日夜憂勤,毫無土木、聲色之娛。餘嘗聞內務府司員觀豫言,查舊案檔,雍正中惟特造風、雲、雷、雨四神祠,以備祈禱雨暘外,初無特建一離宮別館以供遊賞。故當時國帑豐盈,人民富庶,良有以也。」

濮蘭德白克:「控御之才,文章之美,亦令人讚揚不止,而其批臣下之摺,尤有趣味,所降諭旨,洋洋數千言,倚筆立就,事理洞明,可謂非常之才矣! 」

法國傳教士杜赫德評論道:「儘管雍正皇帝很少表現得像是一個天主教的支持者,但不能不值得稱讚的是他不知疲倦地熱衷於政事,他為了天下百蒼生的福樂安康夜以繼日地致力於改革政弊。您能給雍正皇帝帶來最的樂事就是向他提出一個能夠提高民眾福利、緩解百姓的生活壓力的良策;他會不惜一切代價努力將這項計劃儘快訴諸實踐。他制定了一系列弘揚美德獎勵善舉的政策,使得臣工們紛紛效法雍正皇帝(節儉的作風)以幫助災荒之年的百姓渡過難關。這些優秀的品質使得雍正皇帝在最短的時間內得到了全國百姓的擁護與愛戴。」

法國著名的思想家伏爾泰評價道:「新帝雍正愛法律、重公益,超過父王。帝王之中無人比他更不遺餘力地鼓勵農事。他對這一於國民生計不可缺少的百藝之首亟為重視。各省農民被所在州、縣長官評選為最勤勞、能幹、孝悌者,甚至可以封為八品官。農民為官,並不需為此放棄他已卓有成效的農事耕作,轉而從事他並不了解的刑名錢穀。」

魁奈:康熙皇帝的繼承者(雍正)制定了各種法規,全都有助於樹立起尊重農民的觀念。除了他自己親自犁田播種作出表率外,還下令各城市的總督每年度都在其所轄地區選拔出勤懇耕種、誠實正直,並富有卓越管理才能的傑出農民,加官至八品,享有崇高的聲譽及相稱的特權。」

著名中國史研究專家史景遷評價道:「雍正的父親康熙為政寬鬆,執政末期受儲立之爭所擾且出現典型長壽帝王的統治能力退化現象,雍正即位之初的滿清實已浮現官僚組織膨大腐敗、農民生活水平惡化的危機;由於雍正即位時正處於政治歷練、精神與人格上的成熟階段(45歲),因此得以精準的分析問題並有魄力的作出應對。他的改革同時包含力行整頓與和現實的妥協(如火耗歸公與養廉銀)。」

近代日本學者、清史研究專家稻葉君山說:「帝承康熙疏節闊目之後,稍加清理,遂創定清朝財政之基礎。至日後盛運期之財政,實帝之所賜也。譬如農事,康熙為之開墾,雍正為之種植,而乾隆得以收穫也。」

中國歷史學家、清史專家蕭一山說:「世宗剛毅明察,純系政治家之作風,任法尚廉,吏道澄清,庫藏充裕,海宇義安。倘使厥年克永,可為吾國政治變換一種積極性質,掃除數百年來顢頇無為之消極思想,社會亦不至停滯而不進矣。無奈宵旰不遑,求治太切,頗不易得社會之諒解,遂致有暴崩之傳說。」 「世宗治國天資獨高,循名責實,信賞必罰,好名圖治,於國有功,以文景之治的景帝喻之。」

清末民國時期歷史學家孟森說:「自古勤政之君,未有及世宗者。」「要之聖祖諸子,皆無豫教,唯世宗之治國,則天資獨高,好名圖治,於國有功。則天之佑清厚,而大業適落此人手,雖於繼統事有可疑,亦不失為唐宗之逆取順守也。」

著名清史研究專家馮爾康說:「雍正本人是有作為的、對中國歷史發展做出貢獻的君主,而雍正朝,上承康熙,下啟乾隆之治,使康雍乾三朝持續發展,成為清朝的鼎盛時期。更有甚者,雍正立志清除歷史上遺留下來的數百年積弊,所實行的攤丁入畝政策,成功解決中國古代歷史上的人口稅問題,是巨大創舉。所實行的耗羨歸公和養廉銀政策,具有現代財政預算、財政管理的意義。在古代歷史上,唐朝劉晏實行兩稅法,明朝張居正推行一條鞭法,很得人們的讚譽,雍正的經濟政策,比之他們有過之而無不及。統觀雍正的歷史地位,他應當是古代歷史上的傑出帝王。」

清史專家楊啟樵說:「康熙寬大、乾隆疏闊,要不是雍正的整飭,滿清恐怕早已衰亡。 」「有人說他雄猜陰鷙,是否如此姑且不論,但在位十三年中,宵旰焦勞,勤於庶政確是事實,在政治上有一定的貢獻,但為期過短,遽爾暴卒,留下尚未完成的任務;即使已經施行的,由於「人亡政息」,反而引起流弊的也有。正如遺詔中所說:『志願未竟,不無微憾』。他如果像乃父康熙那樣的壽考,多活十一年,政局就會不同;要是像兒子乾隆那樣的長命,多活三十一載,政治上變化之大,自不在話下——誇大的說,也許因而改易了此後中國的命運,亦為可定。」

日本東洋史學者、文學博士佐伯富:「諺語云『王朝基礎多奠基於第三代』,雍正帝正是清入關後第三代君主,有清二百數十年的基礎盤石,即為雍正所奠定。」

林瑞漢:「雍正在位十三年,嚴厲明察、循名責實、整飭吏治、清理財政,大大矯正康熙以來寬縱的弊端,雍正一朝吏治清明,臣下莫不奉公守法,吏治之隆是清代之最,歷代僅見。」

清史研究專家楊珍說:「雍正帝在位僅有13年,然而他卻通過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迅速扭轉了康熙晚期積弊嚴重,社會發展受到阻止的局面。在此基礎上,康乾盛世方能進入鼎盛時期,使中國傳統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達到其最高峰。這一為期百年的歷史進程中,雍正帝所具有的承先啟後作用,無可或缺。如果從在位時間相對短暫,但建樹之多,政績之大並不亞於其他歷史名君這一角度審視,雍正帝當屬更為不易。」

著名歷史學家郭福祥說:「清代的雍正皇帝在歷史上是一位富有傳奇性的人物,他那出色的才華、剛強的性格、傳奇式的政治生涯以及充滿矛盾的思想都給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馮佐哲說:「雍正帝是一個卓越的實用主義政治家。」

劉桂林:「清世宗初政所表現出來的才能,非同一般,其精力過人、勤奮、幹練,亦為常人所難及。」

著名歷史學家、社會學家南懷瑾說:「清朝入關定鼎八十年後,有了一位文學詞章並不亞於任何一位翰林學士;談禪說道,並不遜於禪門宗師的雍正皇帝。他的為政之道,使人不敢欺,亦不可欺。內肅權貴,不避親疏。外立綱常,赫如烈日。用此守成,當然可使內外肅穆,誰敢與之抗衡。他是真實奠定了清朝的江山,付予兒孫好自經理。實在可算是歷代定鼎守成帝王中的一代奇才,為歷代職業皇帝中絕無僅有的一人。」

著名歷史學家易中天說:「他刻薄是真刻薄,但不寡恩;冷酷是真冷酷,但非無情。雍正一朝無官不清的說法,也許誇張了點,卻是對雍正治國的公正評價。雍正無疑是一個極有個性的人,也是一個傑出的人物。他感情豐富,意志堅強,性格剛毅,目光銳利,而且奮發有為。」

日本人亦尊重和推崇雍正帝,將雍正帝稱為「希世仁君」。

相關焦點

  • 孝敬憲皇后為何葬在泰陵? 雍正和年妃是否合葬了?
    孝敬憲皇后是雍正皇帝的原配妻子,內大臣費揚古之女,母親是努爾哈赤玄孫,可以說出生顯赫,雍正即位後就冊封她為皇后,死後與雍正合葬泰陵。孝敬憲皇后  孝敬憲皇后為何葬在泰陵?  孝敬憲皇后烏喇那拉氏,是雍正帝原配妻子,滿洲正黃旗人,內大臣費揚古之女。
  • 年羹堯的妹妹為什麼能和雍正合葬泰陵?泰陵有沒有被盜過?
    「康熙寬大、乾隆疏闊,要不是雍正的整飭,滿清恐怕早已衰亡。」私以為這句話是對雍正帝比較公正的評價。雖然後世一直在提到清朝的盛世的時候,說的是康乾盛世,裡面壓根沒有雍正帝什麼事,但實際上,倘若沒有雍正帝,這個康乾盛世會大打折扣。
  • 年羹堯的妹妹年世蘭是一個怎樣的女人?死後為什麼能進雍正泰陵?
    雍正和年世蘭合葬在一起的主要原因是:真實歷史上的年世蘭是雍正皇帝一生的摯愛,雍正非常寵愛這位年妃,才被破格葬在了雍正的泰陵。清朝有規定,只有皇后才有資格跟皇帝合葬在一起,但年世蘭作為貴妃能進雍正皇陵,確實會讓人感到意外。那她怎麼會受到如此高的待遇呢?
  • 乾隆皇帝的母親死後,為何不願與丈夫合葬,而要獨自葬在它處?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鈕祜祿氏十三歲時,被指婚給當時26歲的雍親王(即後來的雍正皇帝)府邸,陪伴雍王胤禛。康熙五十年(1711年),鈕祜祿氏生弘曆,即後來的乾隆皇帝。雍正元年,鈕祜祿氏被封為熹妃,雍正八年,她被雍正封為熹貴妃。
  • 歷史上的甄嬛,為何在其去世後不願與雍正皇帝合葬?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鈕鈷祿氏被指婚嫁給雍正,為藩邸格格,但是同當時的王府福晉烏拉那拉氏和側福晉年氏相比,地位還是低了許多。康熙五十一年(1711年),為雍正誕下弘曆,也就是後來的乾隆皇帝。雍正登基後被封為熹妃,雍正八年(1730年)封為熹貴妃,乾隆繼位後,被尊為皇太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鈕鈷祿氏去世,諡號為孝聖憲皇后,並葬在了泰東陵。
  • 年羹堯的妹妹年貴妃為什麼會與雍正合葬?他們的陵墓被盜過嗎?
    我們看一下年氏的生育時間,就可以得出這一結論,她在康熙五十四年,生下胤禛的四女兒,在康熙五十九年又生下胤禛的七子福宜,康熙六十年,年氏生下八子福惠,雍正元年,年氏又生下皇子福沛。在這八年左右的時間裡,胤禛的其他妃嬪都沒有生育,而是由年氏包攬了雍正帝這幾年所有子嗣。由此可見雍正對年氏的專寵。
  • 雍正皇帝後宮佳麗無數,為何只選烏拉那拉皇后和年妃與其合葬?
    要說我國古代誰合葬的規模最大,那無疑是帝王了,他們的陵墓擁有巨大的規模,參與合葬、從葬者也是人數眾多。那麼,為什麼雍正皇帝只選擇了兩個人與他合葬呢?我們知道,古代有些君王會在死後選擇讓自己所有的后妃,甚至大臣為其殉葬,這就導致他們的墓穴裡常常是"人滿為患"。到了雍正帝這裡,與其合葬的人卻只有兩位,這一點令不少人都感到疑惑。
  • 【真相】原來,泰陵真的被盜過!
    【影視劇中的晚年雍正】小的時候,記得電視臺曾經播放過一個版本的《雍正皇帝》,裡面的雍正陰險毒辣,篡位自立,陷害忠良,殘殺兄弟。過了很久,又一部以二月河小說為藍本的電視劇《雍正王朝》新鮮出爐,好傢夥,兩部電視劇對歷史人物的評價簡直是:「反轉!」
  • 雍正死後與年世蘭合葬在一起?雍正的陵墓有沒有被盜過?
    「康熙寬大、乾隆疏闊,要不是雍正的整飭,滿清恐怕早已衰亡。」私以為這句話是對雍正帝比較公正的評價。雖然後世一直在提到清朝的盛世的時候,說的是康乾盛世,裡面壓根沒有雍正帝什麼事,但實際上,倘若沒有雍正帝,這個康乾盛世會大打折扣。
  • 看歷代皇帝陵墓就知道了
    可以說,歷代皇帝的寢陵沒有被光顧的算是屈指可數。 單說雍正為何選擇了西陵?當時,去選址的人回來說易縣永寧山下,是真正的好風水:「乾坤聚秀之區,陰陽匯合之所,龍穴砂水,無美不收。形勢理氣,諸吉鹹備。」 事後也證實了雍正的判斷,此處的確為「上吉之壤」。
  • 清朝眾多皇帝陵墓早已被盜的一乾二淨,為何雍正陵墓無人敢動?
    入關的清朝皇帝分葬清東陵和清西陵清朝入關後,幾位皇帝歸葬的地方有兩處,一處是位於唐山的清東陵,距北京市區125公裡,那裡有順治、康熙、乾隆、鹹豐、同治五位皇帝和慈禧等皇后妃子的陵墓。一處是位於保定易縣的清西陵,距北京120多公裡,那裡有雍正、嘉慶、道光、光緒四位皇帝和后妃的陵墓。清朝皇帝的陵墓並非只有雍正的皇陵沒有被盜挖,同樣在清西陵的嘉慶、道光兩座陵墓也沒有遭盜,只有光緒帝崇陵被盜了。而清東陵則是很不幸,五個皇帝有四個皇帝的陵墓被盜,除了順治的清孝陵沒被盜之外,其餘的全部慘遭毒手,整個清東陵14座陵寢,157人的墓幾乎無一倖免。
  • 康熙皇帝是被雍正毒死的嗎?
    對於康熙皇帝的死因也有著各種傳言,而牽涉其中的依然是清朝歷史上爭議最多的雍正皇帝,因為有人說康熙就是被雍正害死的,這也是後世對雍正的皇位合法性持懷疑態度的原因,但到底康熙是怎麼死的,有著各種爭論,無論是哪一種說法都拿不出確鑿的證據。
  • 雍正後宮唯一留下名字的答應,被兒子輩的三阿哥愛慕,下場悽慘
    康熙、雍正、乾隆祖孫三人是清宮劇中最常見到的三位皇帝,在這三位皇帝之中,尤屬雍正最為嚴明剛強,但後宮中的女人總是少不了的,相傳由於雍正晚年長期貪圖美色,亂服春藥導致他猝死。根據史料的記載,雍正在位十三年,「日夜憂勤,毫無土木、聲色之娛」,無論他好不好色,後宮中的女人總是少不了的。有時候皇帝納妃並不是自願的,大多是出於政治原因和皇嗣考慮,比如後宮中位分高的皇后或者貴妃等,這些大部分來自八旗貴族,即便是皇帝,也需要籠絡貴族大臣勢力。
  • 雍正墓挖掘過程中,一件事讓專家掃興不已,不敢再進行挖掘
    因此,這引起了後世學者的猜疑,如果雍正正是因病而逝,那麼史書中肯定會寫明病因。對此,有專家懷疑雍正並非患病而死。那麼雍正到底是如何身亡的?這引起了許多專家學者的好奇心。而雍正帝的陵墓就在清西陵的泰陵,只要打開其陵墓,或許就能夠找到真相。在此,還有一個疑問。就是以往清朝的皇帝多數都是藏在東陵,為什麼雍正帝卻稿特殊,葬在西陵呢?
  • 考古專家曾挖掘雍正墓,為何只挖2米就緊急叫停?原因難以置信!
    雍正皇帝延續了康熙時期的盛況,是清朝歷史上最重要的皇帝之一,他一步步引導著國家進入盛世,可惜他的在位時間比較短,與父親兒子相比確實差了很多,雍正的死因也有著不少的說法,歷來都有很多人對他的死因非常感興趣。
  • 清東陵被盜墓賊盜空,為何雍正陵墓保存完整?其實38年前被發掘過
    清朝歷史上有12個皇帝,即:清太祖努爾哈赤(被追封)、皇太極、順治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嘉慶帝、道光帝、鹹豐帝、同治帝、光緒帝、宣統帝,努爾哈赤葬於清福陵,皇太極葬於清昭陵。清東陵裡有順治的孝陵、康熙的景陵、乾隆的裕陵、鹹豐的定陵和同治的惠陵,還有清朝末年實際掌權的慈禧太后陵墓;清西陵裡有雍正的泰陵、嘉慶的昌陵、道光的慕陵和光緒的崇陵,宣統帝情況特殊去世後葬於八寶山,後於1995年遷葬到清西陵。
  • 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服「長生藥」身亡的皇帝,居然是他......
    皇帝坐擁天下,有文武百官的前呼後擁,猶如眾星捧月的感覺,無比榮耀;再者,還有太監侍女們伺候著,隨叫隨到,怡然自得;此外,三宮六院來去自如,吃喝玩樂一應俱全,隨心所欲。如此逍遙自在,快活人生,真是神仙般過的日子,因此他們最怕面對的就是死亡,故而在他們心中便滋生出了長生不老的念頭,於是他們就開始一門心思地去煉製長生藥,希望服食之後可以長生不老,達到長期統治帝國的目的,直至千秋萬世!
  • 雍正後宮唯一留下名字的女人,馬爾泰·若曦的原型
    而在劇中,劉詩詩扮演的馬爾泰·若曦與吳奇隆飾演的雍正也是愛的死去活來,有人不禁要問,馬爾泰·若曦在歷史上存在嗎?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將目光聚焦在浩繁的清朝史料中,或許可以從中找到馬爾泰·若曦的原型。恰好她也留下了名字,她就是女官馬佳·雲惠。
  • 陪伴雍正四十年的皇后,最後活了五十歲善終
    清朝歷任皇帝中,除了清初的皇太極與清末的同治、光緒之外,都不止有一位皇后,康熙、道光甚至冊立過三位皇后,然而,雍正卻是一個例外,雍正一生只冊立過一位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