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前,公眾號「新區新女性」登載了一篇名為《翁家三姐妹:烽火歲月裡的巾幗英雄》的文章,其中記錄了抗日翁氏三姐妹的事跡。第一時間,翁安娜轉載了這篇文章。
「這是我家親姑姑。 」在評論區,翁安娜寫道,「還有親叔叔在舟山烈士陵園,他們都是我學習的榜樣。家中三個姑姑和小叔同時參加抗日,這在普陀乃至全市都屈指可數。」生長在這樣一個英雄世家,翁安娜從小就聽過不少烽火歲月的長輩事跡。
「長輩們是為了讓老百姓獲得解放而不斷努力,生長在和平時期的我們,則應該通過自己的行動讓老百姓更幸福。 」以此為初心,69歲的翁安娜在普陀區各海島鄉鎮培育出了多支舞蹈團隊,多次獲得「優秀志願者」、「舟山市群眾體育先進個人」等稱號。
年僅14歲小叔犧牲在了黃楊尖上
在童年的很長一段時間裡,翁安娜並不知道抗日小英雄翁世俊和自己的關係。直到學校組織去烈士紀念館參觀,回到家中和父親談起,父親沉默了很久才告訴她,這是她的小叔,自己的弟弟。
翁世俊
出生於1927年11月17日,普陀展茅翁家岙人,也是舟山著名抗日小英雄。
他的父親、翁安娜的爺爺名叫翁百文,原開店經商,後改業從教。
詩書傳家,爺爺不僅寫得一手好字,同時也重視子女的教育,陸續將他們送進學校讀書識字。生長在這樣的環境裡,膝下的孩子都自幼勤奮努力、酷愛學習。1940年,幾位共產黨員和遊擊隊員借住在翁百文家中,在他們的感染下,翁安娜的幾位姑姑和叔叔相繼走上了抗日救國的道路。
「我已經投入有意義的生活,我人雖然小但已懂得許多道理,做了對得起民眾的工作。一邊學習,一邊工作,只會進步,覺得十分愉快……」這是一封被封存在紀念館中的家信。1941年年初,14歲的翁世俊瞞著親人來到洞岙區從事抗日工作。農曆八月初三,奉命潛入日偽據點的他回到大展。為了抗日救國,兩日後,翁世俊再次選擇離家。為了勸解擔心自己的父親,作為一名革命少年的翁世俊寫下了這封信。
然而不久後,在當年的10月19日,虛齡15歲的翁世俊在黃楊尖戰役中不幸犧牲,為人民解放事業獻出了自己年輕又寶貴的生命。消息傳來,家人俱是痛不欲生。在翁安娜的回憶裡,直到晚年,父親仍然會想起自己永遠停留在14歲那年的幼弟的面容,長長地感慨一句:「要是他還活著就好了,一定會成長為國家的棟梁之材。 」
奮勇戰鬥烽火歲月中的抗日姐妹花
除了小叔翁世俊,翁安娜的三名姑姑同樣先後投身抗日事業。在那段烽火歲月,姐妹三人開展地下工作,多次出色地完成黨組織交給她們的任務。由於貢獻突出,她們也被許多老百姓尊敬地稱為「翁氏三姐妹」。
大姑名叫翁芝英,1919年出生,從定海城關女子學校畢業後,在茅洋廟小學任教。1940年,定海縣政工隊進入展茅開展抗日工作。在洞岙區署指導員樓童生、隊員徐長海等中共黨員的教育培養下,同年八九月間,大姑加入抗日政工隊。
翁芝英
1941年2月,大姑攜二姑、三姑參加勾山大山灣抗日婦女骨幹訓練班,接受革命理想教育,後投身抗日救國活動。由於表現出色,於1942年8月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從1943年起,大姑還先後被派到茅洋、沈家門、惠民橋、岙山等地的小學任教。她一面教書,一面宣傳抗日救國思想,為抗日遊擊隊提供情報。
翁敏
二姑叫翁敏,出生於1922年。她在大姑的引領下,於1941年加入中共洞岙東區領導的抗日救國政治工作隊,同年2月,隨大姑參加抗日救國婦女骨幹訓練班。隨後,分別在展茅、蘆花、勾山等地參加政工夜校,宣傳抗日救國,為東區黨組織和抗日遊擊隊傳遞文件、輸送情報,並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
翁世寧
三姑叫翁世寧,比二姑小兩歲。在兩位姐姐的影響下,翁世寧也參加了抗日救國政治工作隊,宣傳抗日救國思想,為地下黨組織送情報。由於表現出色,她於194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翁安娜小時候,姑姑們還會給年幼的她講故事:「後門剛撤退,日本人就從前門進來了。 」可對於生長在和平時期的她來說,這樣的故事早已成為了只會出現在影視劇裡的場景。在早已過去的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正是有了無數個像家中四位長輩這般為舟山解放事業不斷奮鬥的人,如今的舟山,才得以有了光明的未來。
教書育人以知識改變國家和人民
「為什麼國家貧苦?因為百姓一窮二白。如何改變百姓的現狀?那就需要教他們念書。 」懷揣著這樣的思想,畢業於舟山中學的父親翁世傑選擇成為了一名老師。和兄弟姐妹們殊途同歸,他希望通過教育來改變那時候的國家。
與同為教師的母親結婚後,抗戰期間,父母都在沈家門惠群小學教書。他倆很支持姑姑叔叔的革命行動,每當他們有情況時,父母總是想方設法幫助他們。
而除了支持抗日,在生活和工作中,父母則把重心放在學生身上。「那時候的教師收入其實是非常低的,但是在我的印象裡,父母還經常從家中拿錢出去補貼給學生,資助他們上學。 」翁安娜至今還記得,「能文能武」、除了教書還身兼舞蹈老師一職的母親為了讓學生有合適的服裝,親手將家中的被套撕開改裝。那時的她不解,父母親卻安慰她「向前看」。
到了退休時,兩位老人已經是桃李滿天下了。而在長輩們潛移默化的影響下,翁安娜也早已懂得了什麼是「奉獻」。
如今,69歲的她仍然每天早出晚歸,長期堅持下海島、下社區、進學校,推廣開展各類體育舞蹈知識培訓,將眾多健身舞愛好者聚集起來,培育出了「海沙沙」、「海精靈」等優秀舞蹈團隊,而全身心投入工作,也讓她獲得了群眾們的喜愛與敬佩。
「和從前不一樣,現在的人物質上都富裕了,所以才更要追求精神上的富足。 」傳承著姑姑、叔叔、父母的愛國愛家愛民的樸素情懷,翁安娜說,她也會將自己的事業,長長久久地堅持下去,「這是我的初心,也是家中長輩們的初心。 」
記者:翁雨薇
編輯:碩懋
舟報集團新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