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三個姑姑和小叔同時參加抗日:「生長在英雄世家,傳承愛國愛家...

2021-01-09 騰訊網

一周前,公眾號「新區新女性」登載了一篇名為《翁家三姐妹:烽火歲月裡的巾幗英雄》的文章,其中記錄了抗日翁氏三姐妹的事跡。第一時間,翁安娜轉載了這篇文章。

「這是我家親姑姑。 」在評論區,翁安娜寫道,「還有親叔叔在舟山烈士陵園,他們都是我學習的榜樣。家中三個姑姑和小叔同時參加抗日,這在普陀乃至全市都屈指可數。」生長在這樣一個英雄世家,翁安娜從小就聽過不少烽火歲月的長輩事跡。

「長輩們是為了讓老百姓獲得解放而不斷努力,生長在和平時期的我們,則應該通過自己的行動讓老百姓更幸福。 」以此為初心,69歲的翁安娜在普陀區各海島鄉鎮培育出了多支舞蹈團隊,多次獲得「優秀志願者」、「舟山市群眾體育先進個人」等稱號。

年僅14歲小叔犧牲在了黃楊尖上

在童年的很長一段時間裡,翁安娜並不知道抗日小英雄翁世俊和自己的關係。直到學校組織去烈士紀念館參觀,回到家中和父親談起,父親沉默了很久才告訴她,這是她的小叔,自己的弟弟。

翁世俊

出生於1927年11月17日,普陀展茅翁家岙人,也是舟山著名抗日小英雄。

他的父親、翁安娜的爺爺名叫翁百文,原開店經商,後改業從教。

詩書傳家,爺爺不僅寫得一手好字,同時也重視子女的教育,陸續將他們送進學校讀書識字。生長在這樣的環境裡,膝下的孩子都自幼勤奮努力、酷愛學習。1940年,幾位共產黨員和遊擊隊員借住在翁百文家中,在他們的感染下,翁安娜的幾位姑姑和叔叔相繼走上了抗日救國的道路。

「我已經投入有意義的生活,我人雖然小但已懂得許多道理,做了對得起民眾的工作。一邊學習,一邊工作,只會進步,覺得十分愉快……」這是一封被封存在紀念館中的家信。1941年年初,14歲的翁世俊瞞著親人來到洞岙區從事抗日工作。農曆八月初三,奉命潛入日偽據點的他回到大展。為了抗日救國,兩日後,翁世俊再次選擇離家。為了勸解擔心自己的父親,作為一名革命少年的翁世俊寫下了這封信。

然而不久後,在當年的10月19日,虛齡15歲的翁世俊在黃楊尖戰役中不幸犧牲,為人民解放事業獻出了自己年輕又寶貴的生命。消息傳來,家人俱是痛不欲生。在翁安娜的回憶裡,直到晚年,父親仍然會想起自己永遠停留在14歲那年的幼弟的面容,長長地感慨一句:「要是他還活著就好了,一定會成長為國家的棟梁之材。 」

奮勇戰鬥烽火歲月中的抗日姐妹花

除了小叔翁世俊,翁安娜的三名姑姑同樣先後投身抗日事業。在那段烽火歲月,姐妹三人開展地下工作,多次出色地完成黨組織交給她們的任務。由於貢獻突出,她們也被許多老百姓尊敬地稱為「翁氏三姐妹」。

大姑名叫翁芝英,1919年出生,從定海城關女子學校畢業後,在茅洋廟小學任教。1940年,定海縣政工隊進入展茅開展抗日工作。在洞岙區署指導員樓童生、隊員徐長海等中共黨員的教育培養下,同年八九月間,大姑加入抗日政工隊。

翁芝英

1941年2月,大姑攜二姑、三姑參加勾山大山灣抗日婦女骨幹訓練班,接受革命理想教育,後投身抗日救國活動。由於表現出色,於1942年8月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從1943年起,大姑還先後被派到茅洋、沈家門、惠民橋、岙山等地的小學任教。她一面教書,一面宣傳抗日救國思想,為抗日遊擊隊提供情報。

翁敏

二姑叫翁敏,出生於1922年。她在大姑的引領下,於1941年加入中共洞岙東區領導的抗日救國政治工作隊,同年2月,隨大姑參加抗日救國婦女骨幹訓練班。隨後,分別在展茅、蘆花、勾山等地參加政工夜校,宣傳抗日救國,為東區黨組織和抗日遊擊隊傳遞文件、輸送情報,並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

翁世寧

三姑叫翁世寧,比二姑小兩歲。在兩位姐姐的影響下,翁世寧也參加了抗日救國政治工作隊,宣傳抗日救國思想,為地下黨組織送情報。由於表現出色,她於194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翁安娜小時候,姑姑們還會給年幼的她講故事:「後門剛撤退,日本人就從前門進來了。 」可對於生長在和平時期的她來說,這樣的故事早已成為了只會出現在影視劇裡的場景。在早已過去的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正是有了無數個像家中四位長輩這般為舟山解放事業不斷奮鬥的人,如今的舟山,才得以有了光明的未來。

教書育人以知識改變國家和人民

「為什麼國家貧苦?因為百姓一窮二白。如何改變百姓的現狀?那就需要教他們念書。 」懷揣著這樣的思想,畢業於舟山中學的父親翁世傑選擇成為了一名老師。和兄弟姐妹們殊途同歸,他希望通過教育來改變那時候的國家。

與同為教師的母親結婚後,抗戰期間,父母都在沈家門惠群小學教書。他倆很支持姑姑叔叔的革命行動,每當他們有情況時,父母總是想方設法幫助他們。

而除了支持抗日,在生活和工作中,父母則把重心放在學生身上。「那時候的教師收入其實是非常低的,但是在我的印象裡,父母還經常從家中拿錢出去補貼給學生,資助他們上學。 」翁安娜至今還記得,「能文能武」、除了教書還身兼舞蹈老師一職的母親為了讓學生有合適的服裝,親手將家中的被套撕開改裝。那時的她不解,父母親卻安慰她「向前看」。

到了退休時,兩位老人已經是桃李滿天下了。而在長輩們潛移默化的影響下,翁安娜也早已懂得了什麼是「奉獻」。

如今,69歲的她仍然每天早出晚歸,長期堅持下海島、下社區、進學校,推廣開展各類體育舞蹈知識培訓,將眾多健身舞愛好者聚集起來,培育出了「海沙沙」、「海精靈」等優秀舞蹈團隊,而全身心投入工作,也讓她獲得了群眾們的喜愛與敬佩。

「和從前不一樣,現在的人物質上都富裕了,所以才更要追求精神上的富足。 」傳承著姑姑、叔叔、父母的愛國愛家愛民的樸素情懷,翁安娜說,她也會將自己的事業,長長久久地堅持下去,「這是我的初心,也是家中長輩們的初心。 」

記者:翁雨薇

編輯:碩懋

舟報集團新媒體

相關焦點

  • 家中三個姑姑和小叔同時參加抗日:「生長在英雄世家,傳承愛國愛家情懷」
    一周前,公眾號「新區新女性」登載了一篇名為《翁家三姐妹:烽火歲月裡的巾幗英雄》的文章,其中記錄了抗日翁氏三姐妹的事跡。第一時間,翁安娜轉載了這篇文章。「這是我家親姑姑。 」在評論區,翁安娜寫道,「還有親叔叔在舟山烈士陵園,他們都是我學習的榜樣。家中三個姑姑和小叔同時參加抗日,這在普陀乃至全市都屈指可數。」
  • 紀念「一二·九」運動 傳承愛國情
    在漢安中學,由學校文學社團表演的經典詩文朗誦《吟詠經典·千古情》拉開活動的序幕,隨後,來自學校的14個班級和社團先後帶來了朗誦、舞蹈、合唱等形式多樣的文藝節目,展示了全校師生熱愛祖國
  • 傳承紅色基因汲取團結力量 ——德宏州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日紀念館...
    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日紀念館是我國首個以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日為主題的紀念館,是我國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 臺灣望族抗日:佳冬蕭家「好男好女」可歌可泣
    到蕭光明是第三代,他秉持客家人勤勞、刻苦的精神,經商有成,蕭家逐漸成為佳冬地區的一大家族。  蕭家古厝修造於清鹹豐至光緒年間,歷經三代。這座五堂大宅院是臺灣相當具有規模且保留完整的客家建築,整體布局採雙「回」字型圍攏式格局,嚴密的建築配置顯現客家民居強調的內聚性與防禦性。
  • 翁家三姐妹:烽火歲月裡的巾幗英雄
    今天小新就給大家來講講抗日三姐妹的故事。在普陀展茅和岱山,提起抗日翁氏三姐妹,上了年紀的老人,總免不了一陣感慨和讚譽,她們被當地百姓親切地稱為「大翁老師(翁芝英,又名瑞英)」、「二翁老師(翁敏,又名瑞芳)」、「小翁老師(翁世寧,又名荷芳)」。
  • 2005年父親小叔打架,父親被關兩年,爺爺叫我來調解矛盾
    事情發生在2003年的一天,湖南老家的人來認譜,本來大家聚在一起吃飯,有說有笑,湖南家族的人說明天早上要走,父親說明早吃飯在走,當時天色已晚客人去我另外一個堂爺爺家休息了。父親爺爺小叔又聚在一起,小叔就說別人明天要走了,你留別人吃飯那是假惺惺,父親就說面子話總要說嘛,小叔說面子在腳後跟。
  • 李心亮‖三姑姑
    三姑姑                           ◎李心亮 我六個親姑姑,三姑姑和四姑姑嫁在本村。我三姑姑家是四男三女,我四姑姑家是三女四男,孩子密的巧果子串上的巧果子一樣。
  • 【365行動】學史明志踐使命,愛黨愛國勇擔當!先進材料實驗室教工黨...
    為紀念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熱烈慶祝新中國成立71周年,深入推進「四史」學習教育,先進材料實驗室教工黨支部開展「學史明志踐使命,愛黨愛國勇擔當」主題黨日活動,組織支部黨員參觀淞滬抗戰紀念館並開展學習和討論
  • 「臺灣五大家族」的霧峰林家:三代抗日英豪
    而林朝棟、林祖密、林正亨,祖孫三代抗日英雄,更是臺灣愛國同胞的傑出代表。抗戰勝利暨臺灣光復70周年前夕,本報記者穿越霧風敲開林家「宮保第」的大門,聽林家後人和臺灣史專家講述那風雲激蕩的往事…… 「宮保第」,可不是誰家宅第都能取的名字。清朝時,只有被封為太子太保及太子少保的官員才能用「宮保第」為自家命名。
  • 血肉長城第一人——記抗日愛國將領黃顯聲
    著名小說《紅巖 》中,有一位常常給《挺進報》提供消息,教小「蘿蔔頭」讀書識字的,令人崇敬的人物 「黃先生」,就是以東北軍抗日愛國將領黃顯聲為原型塑造的。  黃顯聲將軍,是「九•一八」事變後抗日隊伍的首倡者和組織者,曾任「東北民眾自衛義勇軍」總指揮。黃顯聲一生追求真理,堅決主張聯共抗日,是中國共產黨的忠實朋友。
  • 愛國愛教是佛教的優良傳統
    因為愛國愛教,符合佛教的教義教理,符合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佛以言傳身教為弟子們所作出的示範,符合佛陀為弟子們親制的戒律。同時,愛國愛教也是佛教徒修學佛法,弘法利生,繼承佛教事業的重要保證。因此,佛教徒必須要愛國愛教。一、愛國愛教是佛教固有的優良傳統愛國愛教是佛陀親自製定的。
  • 軍報評論:把愛家和愛國統一起來
    把愛家和愛國統一起來■解放軍報評論員「拜年啦!」當我們沐浴新年陽光、互致祝福的時候,更加真切地感受到習主席在2018年春節團拜會上所講的:千家萬戶都好,國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無論走得多遠,家永遠都是一個人心靈停泊的港灣;無論飛得多高,家永遠都是一個人精神成長的沃土。一位教育學家曾說:「千百萬個家庭,就是千百萬條細根,從這裡滋潤著一棵永恆的大樹,它的名字叫祖國。」家庭和睦則社會安定,家庭幸福則社會祥和,家庭文明則社會文明。中華民族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正家,而天下定矣」「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等古語,說的都是這個道理。家和萬事興。
  • 【小叔寫的】我的二哥二嫂
    還沒跟二哥結婚的時候,經常帶我去她家吃飯。我記得大紫碗,長板凳,沒有飯桌。二嫂家裡的條件比我們好,當時為了響應國家號召,搞愛國衛生運動,消滅四害。我二嫂和村裡的幾個女青年對村裡的各個水井進行藥物燻蒸。有一次我在玩耍的時候,差點掉進井裡,幸虧我二嫂發現及時,一把抓住我的胳膊,拽了上來。二嫂把我狠狠地訓了一頓。可是我還是願意形影不離地跟著她,好像我又找到了另一個母愛。
  • 我不跟叔嬸說話,被姑姑罵:不是一路人,形同陌路是最好的相處
    狼與狗,乍看相似卻生性不同;兩個習性不同的樹也不可能在同一片土地上生長;不搭的兩種顏色被強制畫到一張臉上,只會讓人看起來像個小丑。所以,不是一路人,話不投機半句多,也許井水不犯河水是最好的相處。我跟小叔、小嬸一家在一個地方住著,但從來沒說過話,二十多年向來如此。
  • 安家:房似錦參加相親會 濃妝豔抹豔驚四座 她和徐姑姑的愛情萌芽了
    安家:房似錦參加相親會 濃妝豔抹豔驚四座 她和徐姑姑的愛情萌芽了時間:2020-03-10 13:20   來源:追唄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安家:房似錦參加相親會 濃妝豔抹豔驚四座 她和徐姑姑的愛情萌芽了 由孫儷和羅晉主演的電視劇《安家》火了,不少網友都表示被這部戲折磨得死去活來。
  • 愛家當愛國 國盛家安樂
    正像歌詞中所唱的那樣,有個聲音在對我呼喚,歸來吧歸來喲,浪跡天涯的遊子。這是親人們的牽掛,這是家在呼喚,這是故鄉的吶喊。在詩人眼裡,家像愛情一樣的甜蜜,像美酒一樣的醇香,是夢想起航的地方;在平民眼裡,家是幸福的港灣,快樂的源泉;在遊子眼裡,家是一份親情,一份牽掛,在筆者眼裡,家是責任,是義務。每個人來到這個世上,都有一個家。
  • 抗日保臺的愛國英雄——胡傳
    抗日保臺的愛國英雄——胡傳胡毓驊微信版第762期胡傳何許人也?國學大師胡適的父親,1841年出生於績溪上莊,字鐵花,一字守珊,號鈍夫,行名祥蛟,鄉裡多稱他為「鐵花公」或「珊先生"。胡傳是五兄弟之長,「自少淳樸,不喜甘餌",不但為人正直,遇事敢為,而且聰敏超人,夙慧不凡。
  • 碧血丹心照海峽 說不盡臺灣霧峰林家愛國情
    這一年,中國歷史將發生若干重大事件,中國大陸軍閥割據、戰事紛仍,西方列強分田分地正酣,中國民眾醞釀著抗爭的激情。而海峽彼岸的臺灣同胞還要再受26年的煎熬,才復歸祖國懷抱。 明信片的收件人同樣不同尋常。單看收件人地址簡簡單單地寫個地名,沒有道路沒有門牌,就知道收件人非同一般的顯赫。
  • 小嬸對小叔的囑咐
    ,想吃什麼就吃什麼,吃點好的……」 爺爺和爺爺一共有5個兒子,小叔是老五,我覺得小叔一輩子最大的幸運就是遇見了五嬸。小叔和小嬸當年可謂是閃婚,一邊是集全家之力給小叔娶媳婦的爺爺奶奶,一邊是弟弟已經定好婚期著急在弟弟之前出嫁的小嬸,男未婚女未嫁,年齡相仿,兩邊老人都是極力的催促,據說,小叔和小嬸從相親到結婚只用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 從看著小嬸進門,到現在小叔小嬸早已經做了爺爺奶奶好幾年了,在這近30年的時光了,我真是找不出小嬸哪怕一點的不好,如果非要說小嬸的缺點,那就是太能幹了。
  • 話洋樓故事 感家國情懷
    人民政協網天津8月31日電(通訊員 譚潔 記者 李寧馨)為進一步豐富和平夜話的形式和內容,增加活動實效,結合正在開展的「四史」教育,天津和平區政協與靜園社區聯合舉辦了「話洋樓故事 感悟家國情懷」和平夜話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