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2年,美國的科學家富蘭克林發明了電;1897年愛迪生發明的電燈泡;1947年美國的布朗勒在研究合成石油的時候,偶然發現了次亞磷酸鈉能還原金屬鎳的想像,於是開發了化學鍍鎳工藝。
經過升入研究,1953年布朗勒在《金屬裝飾》發表關於化學鍍鎳相關論文,介紹了化學沉積鎳層的物理性質,指出那實際上是鎳磷合金的共同沉積,因此所獲得的鎳層比普通鎳要硬。再過一年,化學鍍鎳發展從只能在鐵合金基體上沉積到可以在非鐵系金屬上沉積。
1955年,皮比斯丁在《金屬精飾》上發表了在非金屬上沉積化學鎳的論文。預示在合成樹脂、陶瓷、玻璃、木材等材料上也可以獲得良好的鍍層。只是由於結合力太差,沒有能引起工業界的重視,延緩了這一技術的應用。直到1958年才有工業化的化學鍍鎳用於實際生產。
1959年,威斯特發表了關於在碳上沉積化學鎳的論文。但是直到1968年之前,化學鍍鎳工藝都是以高溫型為主。
20世紀60年代末,日本姬路工業大學的石橋知等對化學鍍鎳作了系統的研究,在日本《金屬表面技術》上發表了一系列論文, 直到開發出常溫型化學鍍鎳工藝。這一工藝在1968年開發成功, 於1970年在日本《金屬表面技術》期刊第21卷發表。
此後,化學鍍鎳在非金屬電鍍等工業領域獲得廣泛的應用。由於它具有比化學鍍銅更多的優點,尤其在非金屬電鍍方面,其優良的穩定性和鍍層性能,使之在很多場合取代了化學鍍銅。特別是在鍍層的導電性和裝飾性方面,都比化學鍍銅要好。
而中國的化學鍍鎳工業化生產起步較晚,但近幾年的發展十分迅速,而且工藝技術發展持續穩定,如今已經成為傑昌電鍍有實力的鍍種之一,被廣泛應用於各類五金零件、機械零件、電子連接零件、模具及航天通訊零件等。
傑昌jcplating.com化學鍍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