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開府儀同三司」說起:讀史說管理1

2021-02-13 中年廢柴聊歷史

感謝大家的點讚和轉發,沒想到關於民國的議論引起大家這麼多的關注,可惜我的公眾號不能留言交流。朋友說開企業號才能留言,太麻煩了,等有時間再說吧。我是個業餘歷史愛好者,所以工作忙起來可能更得不及時,請大家諒解,我儘量爭取每周一更。今天時間倉促,不寫什麼嚴肅的話題,分享一下我的一點小小的讀書心得。

小時讀小說,經常遇到「開府儀同三司」這樣的稱謂,後來讀書多了,大體也知道怎麼回事。所謂「開府」就是官員以自己的名義建立府署並自選幕僚部屬的行為。最初,開府的只能是「三公」(也就是秦漢的宰相、太尉、御史大夫,東漢稱之為司徒、司馬、司空),以及大將軍、驃騎將軍等少數高官;魏晉後,各色將軍開府的多了才有了所謂的「儀同三司」,也就是享受與「三公」一樣的待遇,主要是儀仗。據考證,三國時魏國的黃權,就是《三國演義》裡的那個黃權,是第一個享受這個待遇的。黃權最早是劉璋的部下,勸阻不納劉備不聽;劉備取得西川後被迫投降,又勸諫劉備不要伐吳也不聽,被安排防備魏國;劉備夷陵大敗後,他歸路被斷又被迫降魏,曹丕很賞識他,最終做到「車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解放後,我黨的幹部分為24級,13級(地廳級,也就是師級)以上算是高幹,但是不少老幹部又把有專車視為高幹的標誌,也就是省部(軍)級以上,因為省部級以上可以名正言順的擁有專車,其他的無論是否實質擁有都不算專車而只能是「相對固定的工作用車」。而「開府」我覺得可以算是古時候高級幹部的標誌,因為可以有自己的屬官了,也就是過去通俗的講,官和吏的區別。「屬吏」,顧名思義就是從屬小吏的意思,當然後來科舉盛行、官制規範後,朝廷命官都是官,衙門胥吏就永遠是小吏了。如果套用現在的標準,皇帝是正國級幹部,三公作為輔政大臣是副國級幹部,「開府儀同三司」就是相當於副國級或者享受副國級待遇了。

很多人可能覺得「開府」是重點,「儀同三司」是點綴,這麼理解也對也不對,實質上如此,但是形式上的東西也不能忽視。咱們中國自孔夫子就講「正名」,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而名正言順的重要標誌就是儀仗,孔子重視「禮」,實際也是一整套生活規範。所以新朝初建要立「六廟」,也就是追封皇帝的前六代祖先,一般的官員發跡要誥封父母,項羽說「大丈夫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其實表達的是一個意思,就是要顯擺顯擺。很多時候,一些不好表達的欲望,通過儀仗就表現出來了。

很多人把「入朝不趨,劍履上殿,謁贊不名」稱為權臣「篡位三件套」,其實我考證也未必如此,但是如果再有「加九錫」就基本可以確定要篡位了。所謂「入朝不趨,劍履上殿,謁贊不名」,一般是皇帝賜給老臣功臣或者權臣的特殊禮遇。古代臣子覲見皇帝的時候,不能大步向前走,必須小步快走以示對皇帝的恭敬,擁有「入朝不趨」的待遇後,就不用小步快走,可以用正常的速度前進。臣子覲見皇帝時,要先在宮門外等待,等贊禮官向皇帝通報臣子的官職和名字,擁有「贊拜不名」的待遇後,贊禮官不直呼其姓名而只稱其官職。臣子覲見皇帝不能帶武器,還得脫掉鞋子,擁有「劍履上殿」的待遇後,可以佩著劍穿著鞋見皇帝。據有人考證,享有這三樣禮遇的大臣大約有一半是飛揚跋扈的權臣(如東漢梁冀),三分之一想謀朝篡位(如曹魏的司馬昭),少數是皇帝特批但是不敢享受(如漢初的蕭何),還有的不敢享受也不得善終(如南朝的劉義恭),只有少數宗室,因為不謀權利而得善終(如趙元儼,也就是民間傳說八王爺的原型)。有這三樣待遇,再要求「加九錫」的基本可以確定是要謀朝篡位了,所謂九錫是古代天子賜給諸侯、大臣的九種器物,是一種最高禮遇。所以荀彧聽說曹操要加九錫稱魏王立宗廟就自盡了,因為他雖然輔佐曹操卻是忠於漢室的。寫到這裡突然想起了諸葛亮,初中時讀《出師表》,諸葛亮教育劉禪「宮中府中俱為一體」,完全是訓小孩的口氣。作為丞相,他肯定是開府的,又有人(李嚴)慫恿他加九錫,可惜出師未捷身先死了,刨除「鞠躬盡瘁」的成分,諸葛亮也是個權臣啊。

中國古代三種權力最為重要,分別是軍權、財權和用人權,皇帝一般不會讓臣下同時擁有這三種權力,否則基本就可以架空中央獨立了,唐末的藩鎮割據就是如此。韓愈的《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和《送石處士序》,表面上祝賀國家得才,深層次考慮,未必沒有「這麼好的人才不能為中央政府所用卻為藩鎮所用」的遺憾。吸取唐朝的教訓,後世分權特別厲害,宋朝連財權都分到鹽鐵、戶部、度支「三司」,明朝則直接廢相。從唐朝開始,朝廷用人一直是科舉取士,其他途徑很少,凡是有其他途徑的一般都會引發動亂。唐朝的「斜封官」誘發了中宗睿宗兩朝動蕩;而清朝前期有所謂的「西選」和「年選」官,就是平西王吳三桂的和撫遠大將軍年羹堯推薦的官,吏部要特殊處理,而這兩種官肯定是忠於吳三桂和年羹堯的。雍正朝之後,清朝官員管理也規範了,就不再給大臣這種機會,直到太平天國運動興起,無奈之下才授權曾國藩等特殊權利,也就是自己招募軍隊,自己在地方抽取釐金養兵,雖是無奈之舉,倭仁也要竭力反對。當然,曾國藩是忠於朝廷的,沒有問題,但是到了袁世凱就不然了,據說北洋軍吃飯前都要由軍官問士兵,「我們吃的誰的飯」,大家一起回答,「吃的袁宮保(明清二品以上官員可稱宮保)的飯」,然後才能吃飯,由此,北洋軍成為了袁世凱的私家軍隊,軍閥割據之勢再度出現。同時,廢除科舉後,清朝官員選用蛻化到「以上指下」的落後形式,官員形成了新的人身依附關係,直到民國也沒有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

現代政府,國防是中央權力,地方政府就是財權和用人權,一般也是分立的,通俗的講就是「書記管幹部,市長管經濟」,特別強勢的幹部要同時掌控兩種權力一般會引發種種深層次的矛盾。具體到企業管理,一般也不會將用人權和財務分配權同時賦予一個人,但是在前期不少股份制銀行的經營管理實踐中,卻往往以「靈活性」為名將用人權和分配權不恰當的集中到了分行行長身上,導致不少股份制銀行常常形成「領導變動,中層換血,存款搬家」的不正常局面。如果是經營機構採取這樣的管理方式還能以「靈活性」作為搪塞,但是中後臺部門如果也這樣操作後果更為嚴重,因為這很容易形成新的利益集團並形成不正常的人身依附關係。部門招聘,形式上是各個部門都參與,但是部門老總的話語權最大是不爭的事實,實際上就是「上指下」;如果再將財務分配權交給他,那他就完全掌控了部門的所有權利,雖然全行利益是一致的,是一個整體,但是每個小團體都有其自己獨立的利益,在兩者出現矛盾或者不一致的時候,部門領導維護其自身小團體利益毫無阻力。他招來的人馬肯定「唯其馬首是瞻」,其他人也無力反對,反而有可能為了獲取經濟上的利益向其靠攏,出現「全行利益部門化」一點也不稀奇!

讀史使人睿智!希望領導們和太祖學習,多讀史書!

相關焦點

  • 和珅與狄仁傑同為宰相,為何和珅是一品大員,而狄仁傑只是個三品
    說起宰相,可能都會想起垂釣渭水姜子牙,神機妙算的諸葛亮,"斷案如神"的狄仁傑,當然肯定還少不了那"富可敵國"的和珅。  而說到狄仁傑和和珅,可能很多人又有些不解,為何和珅與狄仁傑同為宰相,同屬於當時的"頂級大佬",和珅是一品大員,而狄仁傑只是個三品呢?在唐朝三品就是宰相了,那一品和二品呢?莫急,且聽我細細道來。
  • 輕鬆讀史:戰國日本
    戰爭結束後,留下來收拾的,和見證歷史的,總是女人」。作者本人也是個中日混血的奇女子,二十歲為愛走天涯棄學嫁入豪門,離婚後隻身攜帶兩幼子千裡迢迢留學鄭州,賣過古董學過甲骨文,樂觀抗癌逆轉人生……同是女人,我覺得日本這段歷史還是挺有看頭的,梟雄英雄人才濟濟不輸三國,冷兵器時代的心理戰其實很像辦公室政治,雖然心碎斷腸的瓊瑤式愛情少了點,但是好歹還有腐女專愛的搞基男色趴呢,唔,反正口味蠻重的。
  • 即墨丁字灣外口有個栲栳島,古代曾在此設立過巡檢司
    因為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在明清時期,即墨縣都在這裡設立過一個叫做「栲栳島巡檢司」的機構,加強管理。在很多史料當中,都會見到關於這一機構的記載。如《讀史方輿紀要》載:「栲栳島,(即墨)縣東北九十裡。有寨城,置巡司戍守。」從字面上看,「栲栳島巡檢司」這個名稱很是威風。那麼,它到底又是一個什麼樣的機構呢?
  • 《鶴唳華亭》頻現的「三司」:三法司在我國法制史的地位與發展
    《鶴唳華亭》裡頻現的三司《鶴唳華亭》從開播到現在,反響和口碑一直不錯,就是有點太虐心。特別是太子蕭定權,從第1集哭到了第23集,還會哭到最後一集。蕭定權哭泣的方式有黯然淚下,也有嚎啕大哭。可以說,《鶴唳華亭》中,出現的每一場案子,幾乎都會伴隨一個名詞的出現——「三司」。電視劇中的「三司」,指的並不是從西周開始出現的、如《衛盉》、《五祀衛鼎》銘中記載的「三有司」,即司徒、司馬、司空。它指的是負責古代司法程序的衙門合稱:「三法司」,分別是刑部、大理寺和御史臺。
  • 聖經名詞「司祭、大司祭 [神品]」(1)
    祭祀既是由人性而來,由祭祀而產生的司祭,亦可說是由人性而來,為此,凡是民族必有其司祭制度,以民又何能例外;所不同的只是以民的司祭制度,不只是人的制度,而也是天主的制度,因為天主曾參與其事,含有天主啟示的成分。惟其如此,所以以民的司祭制度分兩期:梅瑟前期和梅瑟後期。
  • 三司綾瀨
    三司綾瀨(日語:三司(みつかさ)あやせ)是柚子社所創作的美少女遊戲《RIDDLE_JOKER》的登場角色,第一女主角。姓名:三司 あやせ (Mitsukasa Ayase)別號:三司零奶發色瞳色:粉色聲優:澤澤砂羽萌點:貧乳、妄想症、禁忌的四重胸墊所屬團體:橘花學園學生會能力:區域內引力與斥力的操作更新姬其實並沒玩過柚子社的『RIDDLE_JOKER
  • 【讀史】佛說苦聖諦,就是悲觀與消極嗎?你如何理解?
    ,度五比丘,說四聖諦、十二因緣。《清淨論道》中說:苦具有嫌惡(du)與空虛(kham)二義,在身心有苦、樂、舍等三受之時,苦指身心所感之苦(廣義),配列於五受、二十二根之苦,而可分為身感受之苦(狹義)與心感受之憂兩類。「一切行皆苦」為佛教根本思想之一。
  • 廣聯達:數字項目管理平臺效益提升主要體現在三個層面:1、個體作業...
    同花順金融研究中心4月8日訊,有投資者向廣聯達提問, 請問領導可否分享一下,公司數字項目管理平臺在典型應用案例中,為項目帶來的效益提升?以及有哪些指標可以較為量化的衡量?謝謝!公司回答表示,效益提升主要體現在三個層面: 1、個體作業效率提升; 2、管理系統效率提升; 3、企業經營效益提升。 以項目管理層的提升效果為例,我司數字項目管理平臺為項目帶來的效益主要體現在: 1、物料費用的成本控制,其中混凝土成本降低約5%,鋼筋成本降低約3%。 2、項目進度的提升,不同類型項目提升程度不一,均有一定程度提升。
  • 狄仁傑所任的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到底是多大官,為何刺史都懼怕
    從官品來說,太子太保為從一品,詹事正三品,都已經是三品以上官,這裡所謂「同中書門下三品」,意思是說可以與兩省三品官中書令與侍中「同知政事」。類似的名稱有「同中書門下三品平章事」,貞觀十七年(643年)以開府儀同三司高士廉加此號;「同中書門下參掌機務」,貞觀二十三年(649年)以開府儀同三司李勣加此號。
  • 讀史心得_《三國演義》
  • 都在說「卿本佳人,奈何做賊」,但你真的知道它的意思麼?
    韋鼎自幼出生在官宦之家,祖父韋睿曾任開府儀同三司,父親韋正曾任黃門侍郎。在這樣的高起點下,韋鼎一出生就註定不同凡響。雖然是官三代,但韋鼎並未養成奢侈紈絝的惡習。相反,他通讀諸子百家,通曉五行八卦,尤其擅長相面之術。他在梁朝為官時,曾先後擔任邵陵王主簿、大司馬從事、中書侍郎等職。他曾對人說,西江督護陳霸先必將取代王僧辯執政,而且此人不會久居人下,應該會建立新的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