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糖,該如何預防?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2021-01-10 澎湃新聞

原創 掌健識 上海市醫學會健康科普基地

做健康的傳播者,一路同行,一起成長

各位朋友: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來自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的內分泌科護士長胡穎。今天和大家一起學習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預防。

糖尿病是一種以高血糖為特徵的症候群,但在其長期的治療過程中,糖尿病患者也會出現低血糖。糖尿病患者血糖值≤3.9 mmol/L即可診斷低血糖。有研究報告顯示糖尿病住院患者低血糖發生率為1.29%,其中嚴重低血糖發生率為0.29%。一次嚴重的低血糖或由此誘發的心血管事件可能會抵消一生維持血糖在正常範圍所帶來的益處。有很多患者朋友會疑慮,我們糖尿病患者不是應該都是血糖升高嗎?怎麼還會出現低血糖呢,低血糖是因為什麼引起的,我們要怎麼才能知道自己是不是發生低血糖了呢?發生低血糖患者自己又應當如何處理及預防呢?

今天,我將帶著這些問題來為大家一一解答。

01

第一部分為大家回答,我們為什麼會發生低血糖?低血糖容易發生於哪些糖尿病患者呢?

大於60歲的老年患者、肝功能和腎功能減退者、有嚴重微血管和大血管併發症者、應用胰島素或胰島素促分泌劑治療者以及反覆發生低血糖者,都是容易發生糖尿病低血糖的患者人群。誘發低血糖因素有四個方面,藥物方面:降糖藥物過量,用藥與進餐時間不匹配。飲食方面:進食太少、漏餐 ,過量飲酒,尤其是空腹飲酒。運動方面:空腹運動、劇烈活動或活動量超過平常。此外,消耗過多、發熱、重度腹瀉、腫瘤等也是常見因素。

02

第二部分我們如何知道自己是不是發生了低血糖,即我們所說的臨床表現。

低血糖臨床表現有三種類型。

1.典型症狀:糖尿病低血糖的典型症狀主要包括心跳加快、強烈的飢餓感、冒冷汗、發抖、四肢無力、頭暈視物模糊、頭痛眩暈、焦慮不安,有瀕死感;嚴重時可出現神志改變、抽搐甚至昏迷。老年糖尿病患者發生低血糖時,常可表現為行為異常或其他非典型症狀,夜間低血糖常常難以發現和及時處理。

2.非典型症狀: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某些糖尿病低血糖的臨床表現容易被忽視,如舌根發麻,說話不清,答非所問;煩躁,不理人,意識模糊;平時舉止端莊,忽然衣冠不整;無緣無故打架;行為與習慣發生改變。

3.無症狀性低血糖:低血糖時沒有任何症狀其實是一種更危險的情況。經常發生無症狀低血糖後,可以直接表現為無先兆症狀的低血糖昏迷。此時,若不及時搶救,會導致生命危險!

03

第三部分,發生低血糖應該怎麼辦呢?

在醫院內,我們護士是按照這個流程圖來嚴格處理低血糖患者,在院外,我們患者可以這麼處理,發生嚴重低血糖或昏迷時,如有條件應立即測血糖。

如果患者尚有意識,可飲糖水或飲料。

如果患者已昏迷,親友可以在患者的口腔黏膜、牙齦上塗抹蜂蜜、糖漿等,同時撥打120,送至醫院急救。

低血糖事件後,請在日誌上記錄您經歷了1次低血糖反應,並記錄低血糖數值。

原因不明或嚴重低血糖,需及時去醫院就診,尋找原因,調整治療方案。

常見的15g糖有:4片蘇打餅乾,1片切片麵包,150g燕麥粥,1個蘋果,1個橙子,半瓶330ml可樂或雪碧,4粒大白兔奶糖。

04

我們應當如何預防低血糖的發生呢?

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生活規律,飲食定時定量,限制飲酒,規律運動。

按醫護人員的指導用藥,胰島素注射時劑量要準確,規範注射、按時服藥。

熟悉低血糖的症狀以及自我處理低血糖的方法。

監測血糖,制定合理血糖控制目標,及早發現低血糖。

外出時,隨身攜帶糖尿病卡、少量糖和食物。

如果睡前血糖水平低於6~7 mmol/L,在睡前適當加餐、減少晚飯前或睡前胰島素劑量、加強夜間血糖監測,預防夜間低血糖。

如果頻繁發作低血糖時,應及時就醫。最後,感謝大家的聆聽,希望我的小課堂對患者朋友們有所幫助。

(圖片源於網絡)

供稿:上海市醫學會糖尿病分會糖尿病教育與管理學組

作者:胡 穎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一人民醫院內分泌科護士長

原標題:《【掌健識】糖尿病百「課」36:低血糖預防》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