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紐約》是由羅冬執導、關錦鵬監製,阮經天、杜鵑、苗僑偉等聯合主演的愛情片。該片於2016年4月15日在中國上映。該片講述了20世紀90年代出國熱潮的大背景下,年輕人渴望改變生活、想要出去闖蕩的時代故事。
對於這部電影,我可能是最最有感觸的人了。因為在上海長大的我,在90年代雖然是一個小孩,但對那個年代的故事卻有很多與電影裡相似的回憶。比如電影開始不久路途上公交車使用的月票,就是那時的產物。記得我小時候每次擠公交都非常羨慕那些有月票的人,因為他們不用買票,售票員來了只要神奇的喊一聲月票就行了。後來不記得從哪年開始月票被取消了,變成了無人售票,現在又變成了公交卡。 那時我父親在四川路靠近外白渡橋的地方開了一家飯店,時常有外國人光顧。那時飯店裡有個非常帥氣的小夥子,長得像小虎隊裡的小帥虎,就經常帶客人去人民公園或外白渡橋照相賺外快。有時候我去飯店找爸爸,他忙就讓這個男孩帶我出去玩,於是他就帶我去新亞飯店吃早茶,喝果汁還有看電影,結果還是小學生的我芳心暗動,暗戀了他一陣子。再後來他就離開了,從此不知去向。在路途身上,我看到了這個男孩的影子,一樣的聰明帥氣,也一樣的善於撩妹。 那個時候有很多外國人來上海,上海人也很熱衷於換美金。有一天爸爸跟我說他學會了一句外國話,叫掐裡嗎尼,他還很得意的重複著掐裡嗎尼,掐裡嗎尼。我死活聽不懂是啥意思,結果我爸說就是換錢的意思,哦,原來是change money!我恍然大悟後差點笑個半死。
那時我還有個遠親是住在淮海路那裡的,我們家住楊浦(電影裡有個角色住周家嘴路,就是我以前住的地方),淮海路是標準上只角,那個親戚也很優秀,醫科大學畢業,在舞會上認識了一個美籍華人,據說家裡是開珠寶店的,然後就風風光光的嫁去了美國,成為全家人的驕傲。電影裡的那個阿娟就是以此為目標的那種女人。可是後來生了個兒子,沒過幾年離婚了。據說是男方不務正業而且還花心。親戚考取了美國的醫科執照成為了一名醫生,然後找了一個德國裔的美國人結婚,婚禮是回國辦的,我也在婚禮上第一次看到了這位傳說中的親戚,非常漂亮,八面玲瓏,可是她的美國老公比她大十幾歲不說,還禿頂,挺著個啤酒肚,不過人還不錯,因為一桌子人只有我能跟他說幾句英語所以他就一直跟我聊天。 這些感想昨天看完首映後非常想告訴導演和演員們,無奈他們就是不叫我。所以就寫在豆瓣上了。電影還有一個比較有特色的地方就是有非常多的上海話,不知道外地觀眾能不能接受,但我作為上海人聽了非常親切,而且裡面還有不少上海的罵人話,我在想它是怎麼過審的,一定是廣電總局聽不懂上海話,
總之電影的前80分鐘是很有上海90年代的味道的。路途和阿娟的愛情看似矛盾糾結,但又在情理之中。兩個都是上海的底層人,路途從小被父母拋棄,母親去了美國淘金而把路途留在上海,這讓路途仇視美國,成為了片中唯一一個不嚮往美國的人;而阿娟則被母親當成賺錢的籌碼,阿娟這樣的女孩子一定生活在弄堂裡,生活拮据卻心比天高,一心想要出人頭地改變生活。倆人雖然一見鍾情,但是路途自己也知道他給不起阿娟想要的,阿娟也愛不起路途這樣雖然有點小錢但身份還是低微無法讓她翻天覆地的年輕人。兩個人在欲望和愛情之間的掙扎和猶豫造成了最後的悲劇。 最後的10分鐘本來可以更有深度一些,比如風光出國的那個人到了國外卻發現並沒有比在國內混的好,但還是如同阿Q般的自我安慰......阿娟迫於無奈還是靠了男人,走了她媽讓她走的路線......唯獨米先生那段不好,導演有刻意賣腐的嫌疑,但是由於前面缺少鋪墊而讓觀眾感到突兀,從而降低了整部電影的水準。但是衝著阮經天顏值和演技,杜鵑的女神範兒,三哥的腔調和葉童的風韻,以及對上海90年代的還原,整部電影還是非常有可看性的。
這部電影從敘事的角度來講,是草率的。劇本不完整而且蹊蹺,人物的背景交代過於片面。整個觀影體驗就是一個困惑。角色的行為沒有任何邏輯,劇情發展的非常荒謬。女主角至始至終以一種 「對不起,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的表情面對所有其他角色。而這種像有病一樣的人物性格並不是扭曲的價值觀的必要條件。劇情由於這種人物設定無法正常發展,然後這種莫名其妙的價值觀在影片的最後達到了高潮。男女主角在殺了人之後隔著鐵門對望,女主角此時說道 」你快走,我已經回不去了!「 請問為什麼回不去?那你以為你留的下?緊接著她說 「我要在這裡把我們失去的都拿回來!「 請問人家欠你啥了?你失去啥了?你要怎麼拿回來?你要拿回來什麼?角色定位紙片化是整個電影最明顯的問題。這個劇本明顯是沒有經過peer review的。可能是時長不夠或是由於其他因素,結尾極其荒誕。隔著鐵門的生離死別缺乏必要性。女主角的臺詞明顯帶有復仇性質但動機不足。由於人物的單薄,觀眾無法投入角色,影片主角缺乏理由讓觀眾替其命運擔憂。故事是由角色決定的,什麼樣的人就會做出什麼樣的事。但由於劇本的明顯不完整,導致事件的發生跟人物性格衝突。路途在得知被米先生騙之後按照人物性格理應承擔起責任後再尋求說法。但影片一帶而過由路途小弟扛起責任面對憤怒的受騙群眾,而鏡頭一轉路途已人在美國尋找女主角。
文藝化的手法,用時代移民潮作為其脈絡,但實則電影對比當年關景鵬的《人在紐約》可謂謬之千裡,不知其所謂的監製意義何在,這部電影最大的詬病在於情感的空洞,一面阮經天飾演的五星酒店領班路途和杜鵑飾演的阿鵑兩人之前的愛情渲染極盡蒼白,而那幾乎不說人話的臺詞讓人對電影本身亦是難以產生哪怕一星半點的興趣,難進真實生硬刻板的作態,使其伊始便透露出無為庸作的焦糊味道。電影明以《紐約紐約》為名實則多半將情節聚焦於上海,但劇情一面並沒有將上海移民美國,處於移民潮中那時代的迷茫性突顯而出,而在紐約同也難有將不同文化地域的環境與制度顯現出來,可以說最終無論是上海還是紐約,兩地地域化的符號都只是淪為了可有可無的噱頭,這使得這一故事毫無地氣可言,更難以在談那虛無縹緲的所謂情愛。
紐約紐約》從成品看是一部乍看若花瓶般的作品,這當是源於張叔平的美執,無以否認電影在攝影風格上的造詣,但一部電影光只能金玉其外,單靠美術設計導與明星顏值顯然不可能有何般功成,內容的敗絮其中在後段顯得讓人尤為崩潰,當主人公終於夢緣紐約,突如其來的黑手黨如同半路殺出的程咬金令人莫名,戛然而止的結尾使電影最終淪為了一個如同冷笑話的笑談,那悲情的渲染既無從為人感懷,只是倍感電影的潦草無序,這樣的表現手法不僅讓愛情變的廉價,更使夢想變的昏暗無光。劇情空洞,情感空乏,地域更是空無,靠著些許畫面質感的小成便自喻文藝,實則只是假以時代地域對紐約的一場空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