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7月,諸多行業都在發生變化:便利店恐將陷入「危局」、餐飲業迎來跨界新玩家、影院復甦又燃起了一絲希望……
有消息顯示,日本全家便利店將以約326億元至392億元的金額被收購,收購方為日本大型綜合貿易商伊藤忠商事。
如果該項收購達成,日本全家便利店將由伊藤忠商事100%控股,並成為其旗下的子公司。
然而,這一「劇變」卻和中國的全家便利店關係不大,據了解,中國大陸全家便利店的運營方並不是日本全家,而是臺灣的食品生產商頂新集團。
但由此反觀中國內地的便利店市場,就會發現,中國的便利店行業並非風平浪靜,也有可能出現類似性質的行業變局。
全家、羅森、7-Eleven三大巨頭目前正加速擴張,稱霸珠三角的7-Eleven正向成都、西北、京津冀地區布局,而羅森則也在不斷拓展京津冀等華北地區市場。
同時,它們還將面臨天福、美宜佳等本土便利店的競爭,而在進駐彼此「地盤」的過程中,便利店品牌之間同質化的趨勢也越來越明顯,如不能找到突破口,便利店行業很有可能淪為新一個靠「燒錢」分勝負的資本遊戲。
在這一過程中,同樣在瘋狂擴張的便利蜂有著數位化門店體系加持,而蘇寧小店則聚焦社區消費、實行多業態經營,未來,此類具備差異化特點的便利店品牌會具備更大的優勢。
海底撈首次虧損,還要開300家店!
小餐企忙著復甦、巨頭們趁機跑馬圈地
本周,海底撈發布了2020年上半年業績報告,報告顯示,該時間段內,海底撈的收入和2019年同比下降了20%。
2019年上半年,海底撈的淨利潤達到了9.11億元,而今年上半年,其淨利潤將錄得淨虧損,這也是海底撈自2018年上市以來首度出現虧損。
海底撈的業績下滑無疑是受到了疫情的影響,也正是因為如此,其虧損並不一定意味著海底撈的經營出現了什麼根本性問題。
疫情期間,海底撈獲得的「救濟」不可謂不小:中信銀行、百信銀行曾聯合向其發放了21億元授信,這是眾多受困餐企想都不敢想的。
因此,海底撈可以一邊虧損、一邊繼續大舉開店,據悉,海底撈今年待開業的新門店已經超過了300家,其整體門店規模很有可能將在今年突破1000家。
與此同時,海底撈還在近期推出了「十八汆」和「撈派有面兒」兩家新品牌,進軍快餐賽道。
可以說,復甦中的餐飲業正在發生著劇烈的馬太效應,一邊是小型餐企們艱難求生,一邊是海底撈、西貝等頭部品牌加速擴張、搶佔市場份額。
上海發1800萬紓困補貼
影院仍在「續命」中期待「復活」
日前,經相關部門審定,上海市電影發行放映協會將發放總規模1800萬元的補貼,為受疫情影響的上海市影院紓困。
該補貼通過衡量影院規模、銀幕數量以及去年票房等指標,將面向345家影院進行發放,每家影院可獲得的補貼額度為5萬元左右。
全國影院自1月24日起開始停擺,至今已接近半年時間,雖然有政策允許開業,但其具體復工日期仍無法確定。
根據國家電影局測算,我國電影行業全年票房損失將達300億元。同時,大量中小型影院也面臨著倒閉的危機。
有紓困補貼總比沒有要好,但和影院的困境相比,每家5萬元的補貼確實只能稱得上是「杯水車薪」。
但從另一方面來看,這或許也釋放了某種有利於影院復甦的信號:上海市電影發行放映協會發放補貼的行為,或許能引導其他省市的機構、組織甚至民間力量對影院提供支持。
即便如此,紓困補貼對於電影行業來說終歸只能是「續命」、幫助為其日後的經營做好準備,真正能讓影院們「復活」的,仍只有全面復工、同時恢復消費者的觀影信心,此外別無他法。
雙匯開餐廳,布局長三角、珠三角
餐飲業或將進入全產業鏈運營時代
4月,雙匯集團投資1億元成立雙匯餐飲這一全資子公司,而近日,雙匯餐飲宣布將與在香港有著13年餐飲行業經驗、30多家餐廳的「嘗高美」展開合作,開設品牌餐廳。
據悉,雙方的合資公司總部位於上海、總投資5000萬元,雙方合開的餐廳將首先在長三角、珠三角地區布局,未來還將在全國範圍內擴張。
作為一家食品加工企業,雙匯有著強大的供應鏈體系、配送體系,這無疑會為其餐廳拓展帶來很大優勢,但隨著行業競爭加劇,很多大型餐企也在建設自己的供應鏈和中央廚房。
在這樣的局面下,雙匯能否真正分得餐飲市場的「一杯羹」呢?
雙匯跨界開餐廳,其目的可能恰恰相反:不是通過供應鏈來加持餐廳業態,而是通過經營餐廳進一步對供應鏈進行完善。
在此基礎上,雙匯很有可能會將供應鏈、餐廳兩種資源整合起來,形成一套打通餐飲行業上、中、下遊的運營體系,並以此向其他餐飲品牌提供服務。
從整個行業的角度來看,隨著大、小品牌不斷橫向爭奪市場份額,餐飲業未來的競爭點或將出現在縱深維度,也即餐飲全產業鏈的運營能力上。
今年是家樂福進入中國市場25周年,本周三,蘇寧家樂福CEO田睿通過內部郵件表示,家樂福將繼續在全國大力開店、開倉,尤其是推動小倉建設,從而提升到家服務時效。
開店方面,家樂福將繼續加速布局現有215家門店尚未覆蓋的區域,而對於到家服務時效,家樂福則表示「補貼沒有上限、也沒有截至時間」。
隨著去年接入蘇寧「1小時場景生活圈」,加之今年疫情影響,家樂福的到家服務也進行了多次升級,目前已實現3公裡1小時達、10公裡半日達、最高1日3送。
而家樂福繼續加快全國門店網絡的擴張,勢必將和蘇寧小店等業態進一步融合,利用其供應鏈優勢助力蘇寧小店達成1萬家店的目標,同時,蘇寧小店則將為家樂福進行引流。
在今年的618期間,家樂福已經實現3公裡內最快25分鐘送達,這意味著「30分鐘到家」已經不再足以成為衡量即時零售的指標。
家樂福再次提升到家服務時效,或許將會把即時零售帶到一個新的行業標準之上,並引發其他品牌到家服務的更新迭代、彼此趕超,即時零售的到家時效很可能即將抵達「極限」。
本文為社區商業網原創,數據來自網絡
轉載、投稿、合作請聯繫我們:
web@zgsqsy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