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表達一下自己的觀點,本文沒有任何「抬槓」的意思,更不是糾錯。劇情就劇情,作者不會認真到跟虛構的「獨立團」較真。寫下本文,只是對《亮劍》和老兵們的別樣致敬!
軍旅題材電視劇《亮劍》熱播已經有十五個年頭了,其火爆延續至今,經常稱霸收視榜。
隨著《亮劍》的熱播,李雲龍、獨立團已經成為了一代軍迷心中的偶像,成為了中國軍人軍魂的一個印記,那句「狹路相逢勇者勝」更成為一句廣為流傳、振奮人心的口號!
經典軍事題材電視劇《亮劍》
劇中多次提到,李雲龍擔任團長的八路軍129師獨立團在晉西北一帶堅持抗日鬥爭,該部歸屬於386旅,與同樣隸屬於129師的新一團、新二團,一起構成了晉西北「鐵三角」,在抗戰中立下了汗馬功勳。
然而,恰恰與劇情相反,抗戰期間活躍在晉西北的並非是129師部隊,而是賀老總麾下的120師部隊。
1937年8月22日,根據國共兩黨合作協議,國民政府正式發布命令,宣布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9月11日,又改稱為「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但八路軍這一稱呼一直被沿用。
八路軍臂章
八路軍下轄115師、120師、129師。115師主要由紅一方面軍改編而成,師長林彪;120師主要由紅二方面軍改編而成,師長賀龍;129師主要由紅四方面軍改編而成,師長劉伯承。
八路軍主力於1937年8月22日至9月30日,先後由陝西省三原、富平縣經韓城地區東渡黃河,挺進華北前線抗戰。
八路軍部隊在行進中
八路軍部隊在進行戰前動員
1937年11月8日,由於太原失陷,在華北以國民黨軍為主體的正規戰爭基本結束,以八路軍為主體的遊擊戰爭進入主要地位。
八路軍三大主力師按照黨中央命令,向著日軍佔領的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取四面包圍的態勢,分兵創建根據地。
晉西北地區,地處黃河以東、長城以南,同蒲鐵路北段以西,汾陽離石公路以北,是陝甘寧邊區的重要屏障,是聯繫陝甘寧與華北敵後抗日根據地的交通紐帶。
八路軍與日軍作戰
1937年9月中旬,日軍佔領大同,晉西北淪陷。
賀龍師長率領120師挺進敵後,在山西犧牲救國戰地總動員會(犧盟會)和二戰區民族革命戰爭戰地總動員委員會(戰動總會)配合下,開展遊擊戰爭,建立抗日民主政權,並創建了以晉西北、大青山為主的晉綏根據地。
抗戰期間,活動在晉西北的主要是120師358旅,旅長張宗遜上將。他們的主要敵人,是日本華北方面軍各部和日本駐蒙軍。
《亮劍》主人公李雲龍所在的129師,在師長劉伯承、政治委員鄧小平的率領下,依託太行、太嶽山脈,開創了晉冀豫邊區。
129師各部主要在晉東南、冀西、冀南、豫北地區開展對日遊擊作戰,並取得了神頭嶺、響堂鋪、長樂村、香城固等戰鬥勝利。
129師政委鄧小平(左二)、師長劉伯承(左三)
1940年,386旅在陳賡旅長帶領下,進入太嶽地區,創建太嶽根據地,386旅也被稱為「太嶽縱隊」,包括772團和新組建的16團、17團和18團。
抗戰後期,386旅編制又幾經調整,下屬部隊也多有變化,但主要的活動和作戰區域沒有大的變動。
可見,既然劇中明明白白地說了「獨立團」是129師的部隊,但其實他們從沒有在晉西北戰鬥過,而是在相隔數百裡的晉東南、晉中和豫北、豫西地區活動,堅持抗日鬥爭。
《亮劍》的作者都梁非常熟悉八路軍軍史和129師戰史,129師和386旅的主要戰績都被濃縮到「獨立團」這個戰鬥集體中。
李雲龍的主要原型之一王近山也是129師的人,紅四方面軍的老人,他歷任772團副團長、769團團長、385旅副政治委員、386旅旅長。
王近山中將
都梁不可能不知道129師並不在晉西北作戰,我覺得,這可能是作者有意而為之的一個「筆誤」,小說嘛,既然主人公李雲龍是虛構的,「獨立團」也是虛擬的,戰場環境更可以「移位」,而並非是什麼錯誤。
抗戰中,真實的晉西北老兵應該是120師的官兵們。
但其實,不管誰才是從晉西北走出來的老兵,包括「獨立團」在內的八路軍廣大將士們堅持抗敵鬥爭,浴血奮戰,不畏犧牲,為中國人民抗日解放做出了卓越貢獻,他們的犧牲與奉獻永遠值得我們後人緬懷和紀念。
—全文完—
原創作品,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