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行一善,一年行三百善,積善成德,改變命運。各位善友同修,早上好。在這美好的清晨,讓鳥語花香叫醒我們的心靈,迎接這美好的一天。接下來,跟隨雲谷禪師,開啟美好的早晨!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匈每個人都只不過是是一個來去匆匆的過客。名和利都是過眼煙雲,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一生為名利所累,實在是本末倒置。名利原本無所謂好壞,有道是:「名利高寒閣,冷暖只自知。」無論宦海沉浮,無論商戰成敗,無論情場生死,其中滋味都如寒鴨戲水一般冷暖自知。做到淡泊名利,可以免去精神上的許多痛苦,笑看人生。也只有淡泊名利,才能給人以恬淡、寧靜的生活氛圍,才能在平淡中尋找快樂,才能在寧靜中製造浪漫。
錢鍾書的著名小說《圍城》發表以後,不僅在國內引起轟動,在國外反響也很大。新聞和文學界有很多人想見見他,一睹他的風採,都遭他的婉拒。有一位英國女士打電話,說她讀了《圍城》迫切地想見他。錢鍾書再三婉拒,她仍然執意要見。錢鍾書幽默地對她說:「如果你吃了個雞蛋覺得不錯,何必一定要認識那隻下蛋的母雞呢?」
1991年11月,錢鍾書八十華誕的前夕,家中電話不斷,親朋好友、學者名人、機關團體紛紛要給他祝壽,中國社會科學院要為他開祝壽會、學術討論會,錢鍾書一概堅辭。正是錢老面對名利淡然處之的態度,使他能夠心無旁騖地專注於自己的學術領域,成為一代大家。我們普通人也應該學習錢老,放下名利這些身外之物,關注心靈上的需求,才能達到人生更高的境界。
春秋末期的政治家、軍事家範蠡就是一個淡泊名利的人。輔佐越王勾踐一舉滅吳後,他很冷靜地看出勾踐只可共患難,不可共富貴,於是飄然離去,這體現了他卓越的聰明才智和視功名如糞土的淡泊。
範蠡最傳奇的故事是,在他離開越國之後,他乘船從海上漂到了齊國,本想安安生生做個老百姓,可他賺錢的本事實在了不得,很快就家藏幹金。齊國人一看,呀,好生了得,一打聽,原來是大名鼎鼎的範蠡,於是請他作相。當了一陣官以後,範蠡說:「居家則致千金,居官則致卿相,此富貴之極也,久之,不祥。」於是散盡家產,把相印掛在城門上,搬了家。
如此這般,搬了三次家,最後居於陶,大約在現在山東和河南交界處,可謂交通要地,商業發達。後來範蠡老了,不再問事,他的兒子們捨不得散去家產,以致越來越富,後世有人以陶朱、猗頓並稱,以示富貴之極及。只是猗頓的財富是靠權勢搜刮來的,而範蠡卻是靠本事掙來的。範蠡的故事告訴我們,只有完全地放下名利,在淡寧靜地心態磨礪中,人才能心胸豁達寬廣,心志才能長存不溺。
淡泊寧靜給人以撫慰、淨化,令人潛心來埋頭苦幹。淡泊功名以求實,寧靜心緒以做事。淡泊寧靜神智和思維的清醒保持,是一種難得的思想和精神上的成熟,是成功中的謹慎,是掌聲中的清醒,是興奮中的收斂,是等待中自的耐心。
淡泊是一種本色,一種選擇,一種風範,一種追求。淡泊明志,使人領略和感悟人生;寧靜致遠,讓人心靜如水胸襟開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