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問世以來,《春秋配》不僅是秦腔的經典之作,並被很多劇種移植,如豫劇、蒲劇、京劇,及至二人轉等等,在西北、華北、東北等地區廣泛流傳。全本現在已經很少看到,摺子《撿柴》(或名《拷打撿柴》)還見於諸多劇種。蒲劇保存有《採花砸澗》一折。
由於深受歡迎,《春秋配》也在各種工藝品上留下圖像,刺繡是其中之一。
憶採藍收集的《春秋配》繡片,年代從清中晚期到1940年代,作品產地以陝西、山西、吉林為多。仔細觀察這些繡片,可以看到不同地區的刺繡粉本,存在兩種(或以上)的途徑。從左至右,李生手執馬鞭(馬鞭在戲臺上指代騎馬),打拱詢問「大姐」為何荒郊撿柴?姜秋蓮含悲帶淚坐於路旁,以手遮腮,羞怯怯與「君子」答話;乳娘一邊手執鐮刀,彎腰砍柴,代「大姐」役勞,一邊轉頭看向李生,滿臉警惕。繡片中除接針繡出的一叢柴草,是由繡者所加,此外便是乾乾淨淨,再無它物,典型地再現了戲臺演出。也就是說,此繡片的粉本來自於戲臺演出。從右至左,李生的手上除馬鞭外,還掏出了一錠銀元,準備贈送給「大姐」買柴解困;乳娘懷抱本劇第一道具——柴刀,擋在兩人中間;姜「大姐」避於乳娘身後,羞怯悲喜交加,推著乳娘問「君子」話。三人之外,還有一棵樹、兩盆花。盆花與砍柴的荒郊不匹配;並且,花樹布置在繡片邊緣,與三個人物並不形成有機關聯,應是繡者為繡面的整體視覺效果而作的點綴。也就是說,此繡片的粉本,大概率還是來自於戲臺。刺繡整件已殘缺,不好判斷原來的用途,但繡像部分完整。針法上大量運用平針、鎖針,人物神態溫良,衣著打扮周正,在當年應該不失為一件好作品。從右至左,姜秋蓮臉帶悲戚,手執絲帕掩住嘴巴,微微側身看向李生,表露出家教嚴謹的閨中少女,在野外偶遇陌生青年男子時,既怕惹事、又好奇的心理。乳娘身穿湖藍色女帔,下著淺金色長裙,頭上勒著長裙同色系抹額,雙手微抬,將小姐護在身後,與李生一問一答。從人物的打扮來說,乳娘的衣著是略略越過她的身份了。這可能是表明乳娘在姜家不完全等同於奴婢。特別是在姜秋蓮的生母去世、繼母進門後,主僕兩人已經是相依為命,情同母女。乳娘和李生之間隔著些須距離。近處的地上扔著本劇第一道具砍柴的斧頭,遠處則用鎖針曲曲繞繞繡出荒郊野嶺。只見李生目不斜視,彎身打拱。袖口處垂下馬鞭,表明是策馬途中發現情況,特地止步詢問緣由。繡者用平針滿繡臉部,再用加針繡出眉眼五官,又用鎖針繡出相公帽。李生旁邊的樹枝上拴著一匹棕褐色肥馬,馬身搭著五彩鞍轡,絡頭、嚼口具備。馬脖子朝下,與馬身形成一個柔和的弧度 ;馬頭朝向李生,似乎在等候主人發出指令。這匹裝備齊全的肥馬,為繡像起到一個標誌性的作用,標示著本繡像的粉本來自「案上」(書卷)或「壁上」(壁畫),而非「場上」(戲臺)。雖然做為戲曲粉本源頭的「案上」、「壁上」、「場上」,三者也時有交叉互用。但我們在探究再現於各種工藝品上的戲曲圖像的粉本來源時,可以忽略彼三者的互用,直指源頭。這片繡像跟前面兩片同出於山西地區,年代相差不是很大。當它們擺在一起時,表明山西地區、民國前後的《春秋配》刺繡圖像,粉本來源不僅僅是「場上」(戲臺)。這兩件《春秋配▪撿柴》幔帳套,都是高頭大馬出場,跟上一片一樣,說明粉本來自於「案上」或「壁上」。但它們還有一個更大的賣點,是體現了粉本的傳遞,以及優秀的繡像在傳遞過程中轉化為粉本的可能性。也就是說,這兩件《春秋配》繡像可能源自於同一個粉本(含複製本);也可能左邊繡像就是右邊繡像的粉本。如果是後者,就說明戲曲刺繡的粉本,除「場上」、「案上」、「壁上」等來源之外,戲曲刺繡本身也參與了粉本的提供。回到繡像。從繡工及人物神態的把握來說,左邊的這件遠遠超過了右邊。以姜秋蓮一手舉袖半遮臉為例,左邊很好地體現出當時情境下悽涼、羞怯的女兒情態,右邊則成了樂呵呵地往腦後插花的傻大姐。另外在人物衣著的設色及紋飾方面,左右也是一雅一俗,不可同日而語。雖然在細節方面,右邊抖了很多小機靈,比如在松樹上挖彩色樹疤。另外從出場人物及道具方面,這兩件幔帳套還有一個大膽的突破——省略了乳娘,將斧頭轉移到姜秋蓮手中。我們查資料,從傳奇小說到戲劇的各個劇種,《春秋配▪撿柴》這一段,都是三人行;乳娘在場,並是關鍵人物。就是二人轉,也是乳娘手持砍柴的斧頭出場。出現這樣顛覆性的突破,這個粉本的創作者,可能是一位既懂戲劇、又特立獨行的人士。
白地緞面刺繡幔帳套《李春發趕考》
吉林 約1940年代
毫無疑問,這件同樣來自吉林的《李春發趕考》幔帳套,還是《春秋配▪撿柴》。只不過李生本是送別落草為寇的朋友,在這裡變成了進京趕考。姜小姐則是神色怡然,花枝招展,乳娘更是變成了小梅香。若不是砍柴的斧頭出場,「李春發」又直接貼出名號,那這件幔帳套,更應該是一個書生小姐後花園偶遇的千年梗。
這種情況的出現,基本是由於繡者對劇情的一知半解造成。我們在之前的《白兔記》裡做過重點解說。
文章來源:憶採藍
作者:張琴
文章旨在交流學習,如有侵權或冒犯,請聯繫後臺處理。
◀東坡僅存三幅畫作之一:《瀟湘竹石圖》
◀生生不息 「蓮蓮」不斷:1949年後書籍封面上的蓮花紋飾
◀漫畫與政治:抗美援朝運動中的漫畫——以《人民日報》為中心的考察
◀鈔中圖像:1960年的「車工」與「礦井」
◀寒梅吐豔 ——冰梅紋
◀封面花王—— 一生不負看花心
長按識別二維碼
關注 圖像志1949
獲取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