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曾遭銷毀豔情小說《春秋配》故事發源地竟在明朝鄧州,被戲劇唱演流傳至今

2021-02-13 鄧州萬事通

商業廣告策劃、宣傳推廣、小程序製作、網站建設合作聯繫:18939209007(微信同號)

-在鄧州生活,當然得關注鄧州優團 

《春秋配》是清代白話長篇才子佳人小說。四卷十六回。不題撰人。成書於清初。 書題《春秋配》,由男主人公李春發、女主人公姜秋蓮、張秋聯的姓名中之「春」與「秋」構成。書題似為才子佳人小說,故事的結局也是李春發與姜、張二位小姐結為夫婦,但小說情節主幹卻是一樁複雜而又曲折的公案。《春秋配》在清代遭到焚毀,其原因當是由於書中所寫男女情事與封建禮教不合,且對封建專制社會有所抨擊。

「川劇、徽劇、滇劇、漢劇、湘劇、豫劇、秦腔、同州梆子、晉劇、河北梆子均有此劇目,一般只演《撿柴》、《砸澗》兩折」。小說據戲曲改寫,敘述中仍保留許多角色賓白。小說開頭雲「話說大明天啟年間南陽羅郡」,稱明朝為「大明」,可知小說改寫時間當在清朝後期文禁已相當鬆弛的時候。

春秋配故事發源地---鄧州羅莊鎮

       春秋配故事發生於明末。當時羅郡莊(現河南鄧州羅莊鎮)秀才李華,字春法,家道殷實,仗義疏財。有一次陝西客商好友來李華家小住,臨走時李華送好友到東邊姜家溝(羅莊鎮宅子村後宅)的半山坡上,碰到一老一少兩個女子在山坡上揀柴。

李華看她們可憐,上前詢問情由,得知年輕女子叫姜秋蓮,因受後母虐待,被逼上山拾柴,乳娘陪她前來。李華公子是個仁義君子,即拿出十兩銀子,讓母女倆回家買些柴燒,免得上山受歹人欺負。

 姜秋蓮和乳娘回來後,把情況告知後娘,後娘硬誣陷姜與李華有染,被逼無奈姜只得跳井自盡,恰遇其父外出歸來,將其救起,問明情況,但也奈何不了後娘。 姜秋蓮本就受夠了後娘虐待,又因拿回李華送的十兩銀子,被後娘誣陷,有口難辯,整日苦不堪言,只得攜衣物在乳娘的陪同下投奔李華。其後娘又一紙訴狀將李華以拐騙良家婦女罪告上縣衙。 宅子村候家,候上官家境貧寒,出於無奈,在李華家行竊時被夥計捉拿,李華問明情況,得知他家中有八十歲老母,日子艱難,李華不但沒有責罰,並贈他銅錢20串,以此為資做個小本生意,從此改邪歸正,做挑貨郎走鄉串戶,做起買賣。因此候上官得知恩人被誣說告入獄,就找到李華結義兄弟,羅郡莊東小山上(現大王山)的山大王張嚴慶商討搭救李華。張嚴慶帶兵丁到縣衙劫獄成功,救出公子李華,有情人終成眷屬,李華和姜秋蓮喜結良緣。    陝西客商好友第二次到李華家,被李華曲折動人的故事所感動請名流取李春法、姜秋蓮二人名字中間的一個字寫下傳統戲《春秋配》(又名《綠林拾柴》),以示紀念。現李華公子當年的上馬石至今存於後人李國俊家門前,高1.2米,厚0.5米。該石造型奇特,猶如翹首臥獅。中間有兩個圓孔為拴馬處。被人稱作「花石頭」。    「花石頭」位於鄧州羅莊鎮羅西村,距鎮政府西北300米處,交通便利。距南陽臥龍崗70公裡,內鄉縣衙12公裡,全國著名旅遊勝地——寶天曼90公裡,距襄樊隆中120公裡,武當山195公裡,距鄧州市區各旅遊景點45公裡。

     鄧州,古曰穰。穰,有「土地肥沃,人稠物盛」之意。明進士李濂作序云:「今夫鄧之為郡也,南控荊襄,北連河洛,西通巴蜀,東際淮海,實當天地之中,號稱陸海,蓋豫州之雄鎮也。」

鄧州自古為中原名城,史書載鄧州「北依熊耳(山),前靠荊襄,左襟白水,右帶丹江」「六山障列,七水環流,舟車會通,地稱陸海」。鄧州歷史悠久,夏、商、西周時為鄧國地,春秋歸楚,稱「穰」。北魏太和二十一年為荊州治,隋文帝開皇三年(公元583年)改稱「鄧州」。經唐、宋、元、明、清直到民國二年改為鄧縣,1988年11月17日,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市至今。

曦曦,謝謝大家多多關照與支持!

相關焦點

  • 《春秋配》粉本
    》原是清代章回體小說,描述書生李春發與兩位女子姜秋蓮、張秋聯的曲折情緣,後由秦腔劇作家李十三(1748-1810)改編為秦腔,是李十三的「江湖十大本」之一。自問世以來,《春秋配》不僅是秦腔的經典之作,並被很多劇種移植,如豫劇、蒲劇、京劇,及至二人轉等等,在西北、華北、東北等地區廣泛流傳。全本現在已經很少看到,摺子《撿柴》(或名《拷打撿柴》)還見於諸多劇種。蒲劇保存有《採花砸澗》一折。由於深受歡迎,《春秋配》也在各種工藝品上留下圖像,刺繡是其中之一。
  • 以嶽飛事跡為題材的戲劇為何在明朝大受歡迎
    嶽飛作為南宋抗金名將,其事跡以各種形式流傳坊間,尤其在嶽飛因「莫須有」罪名遭殺害的不久後,便有梨園子弟們搬演「戲曲」,諷刺殺害嶽飛的元兇。以嶽飛事跡為題材的劇本在不久後出現於劇壇,即南戲《東窗事犯》。《東窗事犯》全稱《秦太師東窗事犯》或《秦檜東窗事犯》,出於南宋末年的一位杭州人手筆。劇本從嶽飛大破金兵、金兀朮勾結秦檜將其害死寫起,到秦檜受冥誅、嶽飛冤案得昭雪為止。
  • 清代小說中的大俠,為什麼讓人覺得噁心? | 短史記
    到了清代,俠義小說中的展昭、黃天霸這類俠客,卻變為「以武護法」協助朝廷消滅綠林的體制中人,完全喪失了桀驁不馴的遊俠本性。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俠客在清代小說中的淪為「朝廷鷹犬」,乃至面目可憎呢?清代小說中的「俠」,往往也是奴才傳統的俠義小說和公案小說在清代合流,成為「俠義公案小說」。
  • 陳維昭:清代《金瓶梅》戲曲的版本及作者問題考辨
    但對這部小說問世後的戲曲、曲藝改編本的研究,目前看來還是有待深入。本人分別於2011年和2013年發表了《南詞〈繡像金瓶梅傳〉考論》和《李鬥〈奇酸記〉與清代中後期的戲曲流變》[1]二文,把這兩部與《金瓶梅》相關的講唱藝術和戲曲作品放在清代中後期的演藝史流變的特殊背景下進行考察。
  • 豫劇《春秋配》全劇 田敏主演
    豫劇 《春秋配》(全場)田敏主演
  • 差點被寫成豔情小說的《神鵰俠侶》,是怎樣變成武俠經典的?
    說《神鵰俠侶》差點被寫成豔情小說,並非空穴來風。我們今天看到的版本其實是金庸經過前後幾十年修訂過的版本,有些內容被增添或者刪減了,並非本來面目。通過比較《神鵰俠侶》三個版本,我們可以還原差點被寫成豔情小說的《神鵰俠侶》,是怎樣變成武俠經典的?原始放蕩的連載版(舊版)1959 年 5 月 20 日,一部叫做《天殘地缺》的小說開始在 《明報》創刊號上連載。歷時三年這部小說終於完成,它後來有一個更為響亮的名字——《神鵰俠侶》。
  • 清代王公貴族京劇軼事
    此事各種小說筆記記載頗多,具體細節亦多出入。然而,細節雖有所差異,但這一記載所折射出的清代王公貴胄對於京劇的興趣,有一個從排斥到接收而熱衷的過程,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光緒後期,奕字輩諸王漸趨凋零。
  • 鄧州電影《突破口》順利殺青!
    解放軍強渡外城河↓↓↓據悉,為加快電影拍攝進度,經市電影《突破口》協助拍攝領導小組研究,從鄧州的相關單位和機構,抽調精幹力量,參加群演。除城管局外,鄧州編外雷鋒團、公路局、交通局、特警隊、住建局、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市衛健委、趙集鎮、白牛鎮、構林鎮、桑莊鎮等單位及鄉鎮紛紛行動起來,組織力量,參加群演,為鄧州自己的電影貢獻力量。在市委宣傳部的安排和統籌下,各有關鄉鎮、市直單位安排領導帶班,參演人員嚴格遵守現場拍攝紀律,聽從指揮、服從安排,高質量保證了拍攝質量。
  • 《戲劇》2019年第2期丨段飛翔:臺灣清代戲劇文獻所見「四喜班」考述
    一、文獻所見「四喜班」歸屬獻疑臺灣的戲曲文化由來已久,但從目前研究來看,臺灣原住民早期的歌舞和祭儀,尚非「以歌舞演故事」的戲曲,戲曲文化主要見之於漢人社會,且最早是出現在明朝末年。這些客觀因素為戲曲進一步在臺灣地區流傳、興盛提供了良好的「土壤」。清代以來在臺灣民眾的社會生活中,演劇活動有著較高的發生頻率。從現今臺灣遺存的大量碑刻、方志等其他涉及戲曲史料的文獻中,均可以得到一定反映。作為珍貴的民間戲曲碑刻文獻,其記載了許多不常見於官方志書的珍貴戲曲史料。其中包括因各種機緣,在不同場合中搬演的各種類型、不同腔種的戲曲活動,以及戲曲演出在社會生活中與當地民眾的緊密聯繫等重要信息。
  • 鄧州故事電影《突破口》順利殺青!七月一日央視六套上映!【第1944期】
    據悉,為加快電影拍攝進度,經市電影《突破口》協助拍攝領導小組研究,從鄧州的相關單位和機構,抽調精幹力量,參加群演。除城管局外,鄧州編外雷鋒團、公路局、交通局、特警隊、住建局、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市衛健委、趙集鎮、白牛鎮、構林鎮、桑莊鎮等單位及鄉鎮紛紛行動起來,組織力量,參加群演,為鄧州自己的電影貢獻力量。在市委宣傳部的安排和統籌下,各有關鄉鎮、市直單位安排領導帶班,參演人員嚴格遵守現場拍攝紀律,聽從指揮、服從安排,高質量保證了拍攝質量。
  • 巫仁恕︱清代京城戲劇的跨界研究
    本書的第二部分即在探討清代北京戲曲演出與城市的關係。第二章中分析商業戲園、廟會演出以及私人堂會這三種戲劇在北京主要的表演場所。清代城市的戲曲演出涉及族群、階級,以及社會性別等多種形式的界限跨越。本章中對城市戲園的分析最令人印象深刻。眾所周知,清朝定都北京之後,對北京的城市空間採取族群隔離的政策。在內城基本上是滿人居住,在外城則是漢人為主。
  • 明朝太監劉若愚寫了本奇書,乾隆皇帝為何下令銷毀?其中有什麼原因呢?
    看來劉若愚時想成仙,不過這在當時也很正常,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明朝的嘉靖皇帝就十分喜歡道家學說,天天想著煉丹成仙,在嘉靖皇帝的影響下,道教和道士在民間也非常吃香。 萬曆二十九年,劉若愚被選入皇宮,在司禮太監陳矩手下做事。之後,在歷史上鼎鼎有名的魏忠賢上臺了,魏忠賢見劉若愚很有學問,字寫得也不錯,就讓劉若愚在內直房管理文書。
  • 明朝內閣首輔李賢故裡考察記
    薄霧籠罩下的鄧州大地平添了一種朦朧與詩意,在暖陽的照耀下顯得祥和而安靜,田野裡綠油油的麥苗,給這個曾經誕生過明朝首個內閣首輔的鄉村——鄧州市林扒鎮,增添了一抹盎然生機。忙活了一周的人們,正享受著難得的雙休時光。然而,有這樣一群探索歷史真相,撒播文化種子的鄧州人,懷著對李賢及其故裡的好奇與敬重,放棄休息時間,驅車而來。
  • 別再去麗江古鎮了,這個古鎮才是雲南文化的發源地,古時曾是都城
    喜洲古鎮沒有大理古鎮那麼受歡迎,但是它確實雲南文化的發源地,曾經大理國的開國皇帝就是從喜洲古鎮上走出來的,這裡是一個充滿著文化、歷史、詩意的地方。喜洲古鎮曾是白族聚居的城鎮,這裡至今都保留著很多白族人的習慣,尤其是這裡的建築,大多都是白族傳統的建築風格,這種風格早在唐宋時期就流傳下來。
  • 地名故事 |關於鄧州臺灣村的傳說由來~
    一段塵封的歷史,一則神奇的傳說,一個美麗的故事,一個神聖的使命,我們邀您走進鄧州鎮鄉村寨,或記,或述,牽手文化,尋根鄧州,講述有關地名的那些美麗故事,與您許下一個美麗的約定,由此結識一段浪漫的文緣~~【地名故事】第9期臺灣村的傳說由來臺灣村,位於鄧州城西北45華裡張村上營、冠軍兩個行政村的上營
  • 書訊 | 《潮汕戲劇文獻史料彙編》
    「潮汕戲劇文獻史料」廣義上應當包括地方志、著作、報刊、戲單、族譜、地方文史、碑記、楹聯、雕刻、照片、戲曲唱片,以及潮汕戲劇相關論著(戲劇史著及相關著作)所引用的一切文獻、文物資料。本書收錄的主要為地方志、粵東碑記、著作、近代報刊中的潮汕戲劇資料。
  • 古代性教育:「房中術」「春宮圖」「豔情小說」
    「網易女人」網站曾進行過一項投票調查,得到的結果:84.6%的男性、62.4%的女性,皆選擇了「A片是我們的性啟蒙教育片」。而在古代他們也有自己的av也就是豔情小說,想像力和創造力一點都不比現代人貧乏,同時也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 明朝舊事《一捧雪》
    她是一隻玉杯,也是因這隻玉杯而引發的傳奇,清代李玉將這個傳奇寫成劇本《一捧雪》,後來京劇也敷演這個故事,名字也是《一捧雪》,只是梨園中並不叫「一捧雪」而叫「一捧穴(音)」。這是一個複雜曲折的故事,全部的京劇《一捧雪》包括《一捧雪》、《審頭刺湯》、《雪杯圓》三大折。
  • 鄧州各鄉鎮的名字連起來,居然是一個浪漫的愛情故事!
    來源:鄧州城市網  將鄧州的山水記在心裡  將鄧州的景色寫進文裡  將鄧州的地名山水串聯起來  不僅是一篇美文  還是一段美麗的愛情  我為什麼要寫詩  因為花洲書院的覽秀亭下了一場春雨    我曾見證過都司的古韻
  • 鄧州農村流傳百年的風俗禁忌,你知道幾樣?
    鄧州農村孩子起名有規矩,孩子不能和長輩同字。和城市開放不同,農村非常忌諱這些,在孩子起名的時候要考慮各位長輩的名字。 在鄧州農村是不能在屋子裡面打傘的,老人們經常說,在屋子裡面打傘會漏房。那時候農村條件不好,農村房頂都是泥做的,不怕大雨怕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