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好萊塢歷史上最偉大的歌舞片大師(七)

2021-02-08 虹膜

前文回顧:


他是好萊塢歷史上最偉大的歌舞片大師(一)

他是好萊塢歷史上最偉大的歌舞片大師(二)

他是好萊塢歷史上最偉大的歌舞片大師(三)

他是好萊塢歷史上最偉大的歌舞片大師(四)

他是好萊塢歷史上最偉大的歌舞片大師(五)

他是好萊塢歷史上最偉大的歌舞片大師(六)



米奈利還在百老匯的時候,最成功的作品多是歌舞秀(revue),他也執導過幾部歌舞劇(musical),但都沒有理想中成功。


好萊塢著名獨立製片人塞繆爾·戈德溫(Samuel Goldwyn)注意到米奈利的才華,想請他執導《水城之戀》(The Goldwyn Follies),但雙方沒有談攏,同時派拉蒙也想給他一份製片人-導演的雙份合約。


《水城之戀》(1938)


米奈利接受了,他去了好萊塢,但那段日子他一部片子也沒拍出來。在30年代,把有潛質、但又暫時用不上的人才籤來雪藏,謝爾蓋·愛森斯坦(Sergei Eisenstein)、路易·布努埃爾(Luis Bunuel)都在派拉蒙虛擲過一段光陰。


當時派拉蒙的老闆阿道夫·祖克(Adolph Zukor)常駐紐約,洛杉磯這邊放手給幾個大牌製片人自己負責,恩斯特·劉別謙(Ernstt Lubitsch)、約瑟夫·馮·斯登堡(Josef von Sternberg)、魯本·馬莫利安(Rouben Mamoulian)和米切爾·萊森(Michell Leisen)都可一言九鼎。


米奈利很喜歡馬莫利安的《紅樓豔史》(Love Me Tonight),試想一下,如果他能在這幾位老牌導演的傳幫帶之下入行,應該能很快出頭。


《紅樓豔史》(1932)


米奈利籌劃了一個叫《時報廣場》(Times Square)的戲,裡面有一場超現實主義的歌舞,打算用派拉蒙最大腕的幾個明星,但這部戲始終沒被允許投拍。在派拉蒙逗留的六個月裡,他只是在幕後參與了兩三部其他導演的片子,一直無法能得到自己的機會。他只好買斷合同,鎩羽回到紐約。


根據統計,整個1930年代,紐約一共上演了大約170多部歌舞劇,大體可分為三類:


數量上佔四成的「歌舞喜劇」(musical comedy),一般是關於演藝圈、黑幫犯罪、校園生活、中產階級的結婚離婚等等;二成的「輕歌劇」(operetta),多關於貴族的浪漫生活,節奏較慢,舞蹈較少,更傾向於歌劇的演唱風格;剩下的多數是「歌舞秀」(revue),圍繞某個主題,經常是政治時事的,從頭到尾是密集的歌舞。


按照業內的習慣,前兩類又被叫做「敘事歌舞劇」(book musical),起源於魯裡坦尼亞式輕歌劇(Ruritanian operetta),而「歌舞秀」則來自歷史更悠久、更通俗的歌廳或雜耍表演。


到了米奈利做導演的30年代中期,這兩種形式都發展出截然不同的風格。隨著《畫舫璇宮》、《為君而歌》(of thee I sing)的成功,百老匯日益鮮明的美國風格開始成熟,敘事上要求更完整的歌舞喜劇發達起來。


《畫舫璇宮》(1936)


同時因為遊樂雜耍的衰落,脫胎於其的歌舞秀為了吸引觀眾,越來越需要連貫的主題、越來越精緻、越來越具有諷刺意味和幽默感。


米奈利不僅在「敘事歌舞劇」上成績卓著,也是「歌舞秀」的重要革新人。他導演的《四海為家》(At Home Abroad)、《齊格菲歌舞團1936》(Ziegfeld Follies of 1936)和《好戲開場》(The Show is On)為綜藝歌舞秀帶來更多微妙高雅的氣質,特別是舞臺布景的「現代化」和個性鮮明的個人表達令他在當時的百老匯鶴立雞群,他被視為一個不折不扣的「作者」。


他選擇主題、指導演員,還親自設計布景和服裝。雖然他不是一個「獨裁者」,他的名字已經在廣告上佔據了最顯赫的位置,有戲劇評論雜誌稱他「將歌舞秀知識分子化了」。


米奈利的戲,將高雅和通俗文化冶為一爐,像比阿特麗斯·利利(Beatrice Lillie)與雷金納德·加蒂納(Reginald Gardiner)這種著名演員可以和出身草根的鮑比·克拉克(Bobby Clark)與伯特·拉爾(Bert Lahr)同臺演出。


芭蕾亦可和熱舞串編在一起,又或者用很通俗的方式來演繹文學經典。此外,米奈利的作品還以快速的節奏、點綴著非洲風情而聞名,要是晚個幾十年,他眼花繚亂的戲仿、拼貼、引用等手段恐怕會被貼上「後現代」的標籤。

合作、投稿郵箱:irisfilm@qq.com

微信:hongmomgs

往期精彩內容

只有藝術電影才可以打真軍嗎?

Farewell,膠片時代的電影攝影大師

這個得過兩次奧斯卡的大師導演,竟然是好萊塢最卑鄙無恥的告密者

相關焦點

  • 幽默帥氣,好萊塢歌舞片鼎盛時期的頂梁柱—吉恩·凱利
    從小他就酷愛跳舞,曾經做過舞蹈教員、加油站服務員和溝渠挖掘工。1938年吉恩·凱利進入百老匯。曾為比利羅斯的鑽石馬蹄歌舞團編排舞蹈,並曾在歌舞劇《夥伴喬伊》中串演角色,因此得到觀眾的讚揚。42年他轉入電影界,曾與朱迪·加蘭搭檔在《藝人麗影》中演出。吉恩·凱利開朗隨和的性格、甜美自然的聲調使其成為20紀40年代米高梅公司歌舞片和正劇片的明星。
  • 沒有獲得任何奧斯卡獎項,《雨中曲》為何被稱為「最偉大的歌舞片」?
    可能許多觀眾朋友都不知道的是,這部影史上最偉大的歌舞片裡,好歌不斷,但其實只有兩首歌是為這部電影量身打造的。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這個帶著眼鏡,看起來有些嚴肅的人名叫阿瑟弗裡德,是美國米高梅公司的歌舞片製片人。阿瑟弗裡德是個很懷舊的人,他一直想以美國二、三十年代的金曲來創作一部歌舞片。然而,怎樣的劇情設計,既能把多首懷舊金曲串聯起來,還能顯得流暢而有趣呢?
  • 好萊塢歌舞片《雨中曲》——魅力的歌舞片
    作為現在極富盛名的一大片種歌舞片在好萊塢佔據過重要的地位,歌舞片興起於上個世紀20年代末的好萊塢。幾乎與有聲電影同時誕生,1927年第一部有聲電影《爵士歌王》標誌著歌舞片的誕生,但是由於缺乏聲音這一方面的要求,人們將1929 年米高梅的《百老匯的旋律》看作是第一部真正的歌舞片。
  • 好萊塢20世紀最偉大的5位男演員,「教父」才只能排在第4名
    上世紀末,美國電影學會評選出了「百年來最偉大的男演員」排名。排名主要針對的是對整個電影產業做出突出貢獻,又具備巨大影響力的男演員。評選要求裡有一個重要的標準:必須是1950年之前出道的男演員。這就使得羅伯特·德尼羅、阿爾·帕西諾以及傑克·尼克爾森等人「紛紛落選」,畢竟他們都是在上世紀70年代才開始被世人所熟知。
  • 一首歌曲改變一場大雨的心情,好萊塢歌舞片時代的美好回憶
    那是即將結束的1960年代,依然瞬息萬變的洛杉磯,大片廠制度漸漸瓦解,類型作為電影的風格可能正在被衝撞,歐陸的作者導演們紛紛來此一同創作,新好萊塢的風格正在改變,又崛起了一股力量。那是為什麼昆汀塔倫提諾對電影有著溫柔的眷戀,同時也是一種私歷史,描繪那樣時代輪廓。
  • 看達米恩.查澤雷如何讓好萊塢傳統歌舞片類型重生!
    在第89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美國導演達米恩.查澤雷,憑藉《愛樂之城》成為奧斯卡歷史上,最年輕的最佳導演。    在類型發展早期,歌舞片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傳統劇院,「後臺歌舞片」成為了一種常見的敘事框架,後臺群體的歌舞排練和表演成為了故事的主題。  20世紀30年代末,由著名的好萊塢舞王弗雷德·阿斯泰爾引領的「融合歌舞片」,將舞蹈音樂從後臺解放出來,舞蹈表演不再作為排練或舞臺劇的背景,歌舞片的題材得以面向生活。
  • 《搖擺樂時代》:好萊塢歌舞片的標杆,反映出長期的「種族痼疾」
    文:宿夜花《搖擺樂時代》是好萊塢歌舞片發展初期的一部代表作,於2007年美國電影學會(AFI)評選的百年百大電影中位列第90位。用如今的眼光來看,儘管作為黑白電影其色彩表現力較之其後的歌舞巨製有著天然的局限性,但其中所展現出的社會議題與對歌舞片形式的探索,縱向對比其後的歌舞片,具有很強的時代意義。首先,是作為歌舞片這一類型片發展史之中的意義。
  • 《搖擺樂時代》:好萊塢歌舞片的標杆,反映出長期的「種族痼疾」
    文:宿夜花《搖擺樂時代》是好萊塢歌舞片發展初期的一部代表作,於2007年美國電影學會(AFI)評選的百年百大電影中位列第90位。用如今的眼光來看,儘管作為黑白電影其色彩表現力較之其後的歌舞巨製有著天然的局限性,但其中所展現出的社會議題與對歌舞片形式的探索,縱向對比其後的歌舞片,具有很強的時代意義。
  • 影史最經典的歌舞片是哪一部?
    好萊塢經典電影《雨中曲》是被觀眾們認為最適合雨天看的經典電影之一。雖然是部五十年代的歌舞片,但現在來看並不乏味,這部電影也被多次改編成音樂劇、舞臺劇等,藝術價值極高。好萊塢歌舞片的代表作上個世紀,歌舞片曾在好萊塢盛行一時,《雨中曲》是一部典型的歌舞片,迄今被評為電影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歌舞電影。影片將故事發生的背景定位在了無聲片時期,講述了一段電影從無聲到有聲世界跨越的歷史。
  • 《愛樂之城》致敬米高梅 重新定義歌舞片?
    新京報即時新聞7月24日報導 好萊塢歌舞片《愛樂之城》(La La Land)近日放出首款預告片,悠揚的主題曲與華美的畫面令人沉醉,影片由瑞恩·高斯林與艾瑪·斯通主演,《爆裂鼓手》導演達米恩·查澤雷執導。該片頗有重新定義歌舞片的野心,風格向經典米高梅歌舞片致敬,將復古元素融於了現代愛情故事裡。
  • 0929分享:好萊塢歌舞片12部
    影片的主要吸引力是其歷史價值,另外歌曲依然動聽、表演熱情洋溢,對白幼稚而有趣,有一種早期電影的稚氣。影片首次運用聲畫對位法,為電影藝術帶來更廣闊的創作空間。歌舞場面部分採用黑白,部分採用彩色拍攝。1940年重拍為《百老匯雙姝》(Two Girls on Broadway)。另外,1936年、1938年和1940年推出了《百老匯旋律》的續集。
  • 《爆裂鼓手》導演新片致敬米高梅 重新定義歌舞片?
    預告片最抓人的是那首貫穿始終的歌曲,歌名叫做「City of Stars」,是作曲家賈斯汀·赫維茨為本片創作的諸多原創歌曲中的一首,由高司令親自演唱(包括最初和最後輕快的口哨)。  賈斯汀·赫維茨是導演達米恩·查澤雷的哈佛同學,查澤雷的上部作品《爵士鼓手》的音樂也是他創作的。
  • 電影百年(三):歌舞片
    然而,混淆夢想與現實正是這部影片和其他歌舞片要實現的目標,且正是這種不現實給導演、攝影師和設計師帶來了好萊塢商業結構下最有創意的發揮空間。由於歌舞片看似無害的界限,審查人員幾乎不會注意到穿著暴露的女性和性暗示。20世紀 30~ 50年代的製片廠打造了這些奢華的夢想。各個專業電影製片廠的作品都標有自家特色的審美商標,以突顯其專屬的特別明星、舞蹈總監、設計師和管弦樂演奏家。
  • 美國前童星秀蘭鄧波兒去世 6歲出演歌舞片
    享年85歲 自然死亡  經歷:6歲出演歌舞片  婚姻:曾有兩段婚姻 育有兩女一子  成就:年僅7歲便獲奧斯卡獎 百年來最偉大的女演員第秀蘭鄧波兒曾被美國電影學會選為百年來最偉大的女演員18名。  秀蘭-鄧波兒(Shirley Temple,1928年4月23日出生),電影演員,以童星身份出道並走紅。生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聖莫尼卡。3歲時鄧波兒在母親的安排下進入一所叫米格林的幼兒舞蹈學校接受訓練,1934年年僅6歲出演了歌舞片《起立歡呼》,影片大獲成功。
  • 雨中曲:好萊塢的自嘲與詼諧,歌舞片影史的經典之作
    部片子是經典,能代表一個類型片種的最高成就的片子不多,而說到歌舞片大概除了音樂之聲就是雨中曲。然而前者得了好多奧斯卡,後者什麼都沒有,然則不妨礙它出名。世界電影史的課程會講到如弗蘭克·卡普拉等好萊塢前輩,然而不論什麼時候看的都是這兩部片子。然而歌舞片已經是一個沒落的片種,純粹的歌舞片早已化作類型元素進入了當下電影。
  • 好萊塢電影無聲時代到有聲時代浪潮下的歌舞片—《雨中曲》
    今天樹葉給大家推薦的這部影片是1952年米高梅電影公司出品對的一部經典歌舞片《雨中曲》,故事背景就是好萊塢電影從無聲到有聲過渡的時代,這是個重要的轉折,放到現在也是言之不盡的話題。在無聲電影時代演員的身型比聲音更重要,演員琳娜憑藉自己出眾的身材和她的銀幕情侶唐成為大紅大紫的明星。
  • 歐美一周:誰是歷史上最偉大的創作歌手?
    舉報 誰是歷史上最偉大的創作歌手
  • 《紐約,紐約》馬丁·斯科塞斯"精緻復刻"好萊塢黃金時代歌舞片
    以20世紀30年代的大樂隊時代為故事背景,描述一名薩克斯風爵士樂手吉米·道爾(羅伯特·德尼羅飾演)與一名女歌手弗朗辛·埃文斯(麗莎·明尼利飾演)之間愛恨交纏的情感關係,充滿著人生的困惑和無奈,跟一般好萊塢歌舞片的明亮輕快大異其趣。
  • 歌舞片的悠揚魅力,好萊塢的夢幻時代,經典不愧是經典!
    歌舞片,直接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愛意,劇情不失精彩。總會有踢踏舞專用的舞蹈鞋,每一個節拍點都讓人心情愉悅。現在看來依舊毫不過時,這一部電影太多人喜歡了。純粹的歡樂,一到下雨天,記憶也是快樂。這簡直是電影技術發展史啊。以表演為核心的無聲電影時代和戲劇化誇張表演。從默片到有聲電影的出現,聲音問題的解決,電影聲音的掌控,聲音的融入極大地改變了表演、臺詞、畫面。
  • 好萊塢百年來最偉大的十名男演員,你最喜歡哪位?
    德尼羅在1974年的電影《教父2》中飾演年輕的維託·柯裡昂,為此他贏得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當時,媒體對他的演技大加褒獎,認為是《教父2》中最大的驚喜,也因此被稱為是馬龍白蘭度的接班人。1976年德尼羅第二次與馬丁·斯科塞斯合作,於《計程車司機》扮演從越戰回歸城市的退伍軍人,並廣泛被認定是其演員生涯中最經典的角色,影片也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電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