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陽 科技日報記者 雍黎
穿高跟鞋沒有踩穩,打籃球跳躍落地,跑步踩到石頭……都可以可能造成踝關節扭傷,也是人們俗稱的「崴腳」。崴腳很常見,不過人們往往不重視,殊不知如果處置不及時或者處理不當,約有30%以上的病例會進展為慢性踝關節不穩,即習慣性崴腳。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5月29日是「全球愛足日」,陸軍軍醫大學西南醫院關節外科中心的專家們解答了崴腳的情況,並繪製了一張 「五步圖」幫助大家輕鬆應對踝關節扭傷。
踝關節扭傷分情況 五步幫助你恢復
「足部健康是人類站立和運動的根基,不過日常崴腳等傷害卻並不受人重視。」西南醫院關節外科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全球約有1/4的人群正在遭受足踝疾病帶來的不同程度的痛苦。
踝關節是足部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病率佔整個足部疾病的60%以上。據統計,踝關節扭傷佔所有運動損傷的40%以上,又以足蹠屈內翻位扭傷為主,這樣容易損傷踝關節外側韌帶,約佔80%。1/4的傷者在1周內不能正常工作和學習。
崴腳後如何處置?這需要分情況。
踝關節以跳起落地、下樓踩空、穿高跟鞋等踝關節穩定性下降時扭傷最為多見。通常的症狀有疼痛、活動受限,進而出現關節腫脹、皮下淤血。簡單的說,踝關節急性扭傷後如果還能負重行走,可採用POLICEMM的原則處理,即保護-合理負荷-冰敷-加壓-抬高-藥物-理療;若負重行走困難或是受傷72小時後症狀無減輕,則需及時就醫接受檢查並給予踝關節支具/石膏固定。
該中心參考2011年《英國運動醫學雜誌》(BJSM)在線一文「PRICE needs updating,should we call the POLICE?」中提及的POLICE原則+MM(藥物/理療)繪製了一張 「五步圖」助您輕鬆應對踝關節扭傷。
為何用POLICE原則+MM(藥物/理療),而不是過去的「RICE」或「PRICE」原則,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區別就是用合理負荷(OL)來替代休息(R)。運動損傷需要在合理的負荷中促進康復,首先沃爾夫定律(Wollf’s Law)表示骨骼需要適度的應力負荷來增強骨質,再者合理的負載能減少肌肉力量的丟失,為人恢復功能、重返運動提供先決條件。
習慣性「崴腳」這樣運動來治療
據統計,每天一萬人中就有一例踝關節扭傷病例。因為休息一段時間後疼痛、腫脹大多會自行消退,往往不受重視,不少患者認為不痛了就是康復了,殊不知急性踝關節扭傷若處置不及時或者處理不當,約有30%以上的病例會進展為慢性踝關節不穩。
慢性踝關節不穩是由於踝關節及其周圍組織發生結構性或功能性的損傷,致使踝關節不穩定,並以反覆扭傷腳踝為臨床表現,就是俗稱的習慣性「崴腳」。
患者往往陷入了扭傷-不穩-運動-再扭傷的惡性循環。如果形成了習慣性「崴腳」,可以治好嗎?該負責人表示說,合理的運動可以提高踝關節周圍肌肉力量及下肢的平衡能力,通過對肌肉即動力裝置的增強來彌補關節的不穩。因此,運動療法是治療慢性踝關節不穩首選治療方式。
需要患者注意的是,影響慢性踝關節不穩的因素分機械性不穩和功能性不穩兩類,兩者可獨立存在,亦可協同作用。
機械性不穩包括踝關節韌帶鬆弛、關節周圍結構受損,對於這部分既成事實的損傷,除了外科手術,其他治療大多也無濟於事。但是針對功能性不穩可以通過對踝關節神經肌肉的調控來提高其穩定性,包括關節周圍肌肉力量的增強、肌肉反應時間的提升、本體感覺的恢復以及姿勢的協調、平衡等。對此,該中心依據運動處方的FITT-VP原則制定出了慢性踝關節不穩的運動處方,請收藏。
來源:科技日報
編輯:張琦琪(實習)
審核:管晶晶
終審:冷文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