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話說到:十年中國看深圳,百年中國看上海,千年中國看北京,三千年中國看陝西,五千年中國看山西。回溯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山西說第二,沒人敢說第一。山西朔州應縣,位處於朔州市與大同市之間。應縣城建始於唐末時所置金城縣,並在縣城內創建應州,自創辦之日起這裡一直都是重要的戰略要地。現如今應縣看上去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小縣城,金戈鐵馬的歲月也早已隨風而去,但因佛宮寺釋迦塔(應縣木塔)而聞名於世。
從應縣高鐵站出來坐上通往縣城的大巴車,汽車開往應縣汽車東站,中途便會經過應縣木塔景區。當你快要駛入縣城時,遠處的地平線上就會看到木塔的身影。
後晉天福年間(公元936年—944年),唐末宋初,社會動蕩不安,北方五代十國戰火連連。應縣地處內長城要衝,是兵家的必爭之地。在此處修建高大的佛塔除了可以弘揚佛法,我想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站得高看得遠,可以窺探軍情。建造如此一座塔,工程量之龐大、施工之艱難可想而知。此塔直到遼清寧二年(公元1056年)才得以竣工,工程延續百年有餘。
進入山門就可看見木塔的全景。塔基為青石構造,深入地下2米,地上有4.4米。塔高67.31米,底層直徑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2600多噸,純木結構、無釘無鉚。塔身八角形,五層六簷四暗層,實為九層,塔頂為八角攢尖式,上有鐵剎。全塔裝有木質樓梯,可逐級攀登至各層,每登上一層樓,都有不同的景觀。
一層供奉釋迦摩尼坐像,高十一米,體態豐盈、面容慈祥、衣紋流暢、色彩豔麗,蓮座下有八大金剛,英勇威武。周圍內部上有佛像及飛天壁畫,筆法細膩傳神,為遼代特有的繪畫風格;二層供奉一尊佛像,兩尊菩薩和兩位協從,姿態生動;第三、四、五層也都供有佛像的菩薩像,層層的造像不同;第七層供奉有佛指舍利。早前人們是可以登塔遊玩的,但為了保護木塔自2011年開始為保護木塔,現只對遊人開放第一層參觀。
應縣木塔堪稱「中國第一木塔」,代表了中國古代木構建築技術和藝術的最高成就。1926年,軍閥戰亂時,木塔共中彈二百餘發,大受創傷。1948年解放應縣時,木塔被12發炮彈擊中,導致從第三四層開始傾斜。當地政府請來了國內外很多建築大師想尋求維護方法,但至今尚無良策。還有近千年間,遭受的40餘次地震、無數次電閃雷擊,依然屹立千年不倒。
雖然與義大利比薩斜塔、巴黎艾菲爾鐵塔並稱「世界三大奇塔」,但名聲遠不如前兩者真是可惜。經受了日夜、四季變化、風霜雨雪侵蝕,遭受多次強地震和戰爭後。雖然外部形態尚好,畢竟年代久遠,木塔內部已出現老化之勢。
一個號稱世界基建狂魔的國家,卻無法將這座木塔煥然一新,悲嘆。這些一千多年的木質建築,風雨飄搖的挺立了千年,終於到了它們挺不住的一天。希望能我們在躍進的路上,回首關注一些古人留下的智慧。期待木塔能夠得到更好的保護!而若你我有幸,趕緊去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