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群的人真的聰明嗎?

2021-01-18 滄海一粟了無痕

有人說,不合群的人都是些真正聰明的人,我不知道這種結論是怎麼得出的,反正我是不認同。

聰明的人,首先應該是智商比較高的人,至於情商,則可高可低,而稱得上真正聰明的人,應該是智商和情商都比較高的,否則就只能算是聰明卻不通世事的人。

而不合群只是一種性格以及能力的外在表現,與聰明真的無關。

往往,自閉症的患者被認為是絕頂聰明的,也稱「星星的孩子」,是不是就此把不合群的一些人歸於聰明人了呢?個人認為,這裡存在著誤區。

不合群的原因大致有這麼幾種:

第一種,是根本融不進,由於性格的問題,見識的問題,很容易被別人排斥,久而久之,自己也不願瞧別人的白眼,就不參與,表現出孤僻的一面。

第二種,是自己有意識地脫離大家,畢竟有正經事要做,如果總聚會肯定耽誤時間,也沒啥正事,所以疏遠大家,一旦有重要事情的聚會還是隨時可以參與的,這種人給人的印象也是不合群的,邀請費勁。

第三種,就是盲目地瞧不起大家,自視甚高,也就孤芳自賞,表現出了不合群的狀態。

從這三種情況看,第一種和第三種都屬於智商和情商不高的,而第二種情商應該沒問題,智商則可高可低。所以,大多不合群的人反而是性格上有點缺陷導致的,與聰明真的搭不上,即使其中有個別的特別聰明,那也是鳳毛麟角的特例,大部分可能連平庸都談不上。

不合群的人,由於孤僻,往往還執念,自以為是地沉浸在個人的臆想中,或痛苦或快樂。這些就不加討論了。總之,不合群不要緊,只要不偏激到危害他人安全和社會秩序,我們也沒必要存有偏見和歧視。

相關焦點

  • 有人說「往往不合群的人才是真正聰明的人」,你認同這句話嗎
    不要鼓勵人們不合群,請注意導向。我知道,「聰明」是一個美好的詞語,是誇人常用的詞,但不要用來作為一種標準,特別是用來衡量人合不合群。這樣做會加重抑鬱症患者的病情,會助長那些宅男宅女脫離社會,脫離現實,對國家對社會不利。
  • 聰明人,不合群(值得一讀)
    說起合群,很多人潛意識裡認為,人就應該合群,否則就是孤僻,否則就是品行不端,被人孤立,如此才會不合群。可實際上,合不合群,是每個人的生活方式。誰說合群就一定是性格活潑,品行端正的人;誰又說不合群就一定是性格孤僻,品行不端的人呢?很多事情都不能用絕對的視角去看待,也不能用短淺的目光去看待。要知道,合不合群,從來都不是判斷一個人品行的依據。
  • 不合群的人,活得更自在
    生活中,很多人總會習慣上合群,並且想方設法的讓自己合群。有聚餐第一個參加,有活動最是熱情主動,當然這並不是因為他們喜歡聚餐、喜歡活動,而是他們害怕如果不合群,就會被人孤立,從而讓自己孤獨一人。然而,合群真的可以讓一個人生活的更輕鬆,生活的更好嗎?
  • 《中餐廳》都在議論趙麗穎不合群,真的是這樣的嗎
    而這時候也就成全了一些網絡噴子了,吐槽她的「不合群,」其實覺得趙麗穎還真的挺冤的,明明是一心為餐廳著想,卻被曲解、甚至過分解讀。林大廚:「麗穎,餐廳採購方面你有什麼問題嗎?」如果我能付得起,你需要墊付那麼多嗎?」
  • 顛覆你的認知:「笨蛋」可以獲得成功,不合群的人更易做出成就
    說這些人容易獲得成功不是沒有根據的。你能把馬雲和「笨蛋」一詞聯繫起來嗎?但是他的求學路確實讓他被當時的人視為笨蛋。考重點中學,他失敗了;考大學,他也失敗了,而且是連考了三次,也沒有考上理想院校。被梁啓超成為「上下五千年才出此一人」的曾國藩曾經也被視為笨蛋,那段他與小偷的故事一直流傳至今。
  • 越不合群的人,成功可能性越大,因為他們身上藏著三個寶,別不信
    大多數不合群的人,或多或少都會產生這樣的想法。是的,一個不合群的人,是不喜歡人際交往的,他們會儘量避免各種社交活動,性格較孤僻,不願敞開心扉,與他人進行情感上的交流。曾經有人也問我:是不是我真的很笨?別人都常說,只有性格開朗、圓滑的人才能在社會上站穩腳跟,也會混得比較好,而我性格這麼孤僻,也不合群,是不是人生會就此止步呢?
  • 人,要有不合群的勇氣
    「事實也確實是這樣,在我們的人生之中,對於我們來說,真正重要的人絕對不會太多,很多時候,那些圍在我們身邊,對我們的生活指指點點,評頭論足的人,他們的意見和想法,真的一點都不重要。但也有一些時候,我們沒有必要去合群,沒有必要為了合群而改變自己的想法,違背自己的意願,說到底,人的意志應該是自由的,我們要想活得灑脫自在,就必須擁有不合群的勇氣。
  • 不合群的人,活得很清醒
    不合群的人,才活得最清醒,他們早已從夢中醒來,不再做毫無意義地掙扎,不再隨波逐流。洪水來臨的那一刻,大家都驚恐萬分,紛紛逃竄,因為大家知道,一旦被捲入洪流,就不會全身而退了。危難面前,人人都要獨善其身,平時的生活中,大家又為何要拼命擠進有著潛在危險的人潮呢?
  • 真正聰明的人,往往「令人討厭」
    越來越多的人喜歡獨處,因為一個人只有獨處的時候,才擺脫了「群居」的煩惱,才能找回真實的自己。真正聰明的人,往往「令人討厭」。1.當一個人比別人聰明一點點,別人都會嫉妒他,故意疏遠他。前天下午,和幾個同事一起聚會。在聚會之前,有人提議,一起做一個成語接龍遊戲。
  • 聰明人,不合群(深度好文)
    不是什麼人都有資格不合群,真正不合群的,都是聰明人。 莊子看透了這個世界,於是說:「世俗之人,皆喜人之同乎己,而惡人之異於己也。」尋常人都喜歡和自己一樣的,討厭和自己不同的,天性如此,無可厚非。身邊的人笑,他就跟著笑;身邊的人怒,他就跟著怒;身邊的人悲戚,他就跟著痛哭。身邊的人問他:「這戲好看嗎?」他卻回答:「我不知道,前面的人擋著,根本看不見演了什麼。」又問他:「既然沒看見,為什麼又哭又笑?」
  • 電影《殺生》:一個不合群的人,後果是這般
    《殺生》 劇照總會有那麼一兩個人不合群,讓大家都不太愉快。特別是如果你就是那個不合群的人,或許你很愉快,但大家卻不高興,那麼危險也就隨之而來。著名導演管虎的《殺生》,就講述了這麼一個「不合群」的故事。01西南邊陲的一個小鎮,大家遵循傳統,相安無事。然而隨著年輕後生牛結實的出現,讓大家很不愉快。他就像個二流子,成天遊蕩在村子的各個角落,好事做絕,壞事做盡。
  • 旺夫的女人,都有點不合群
    不過,小劉的老婆的確是不太合群,她的想法似乎和別人都不太一樣,也不會想著去表現自己,她甚至享受著不合群的孤獨。 但其實,她是一個聰明賢惠的女人,知道對於自己而言什麼才是最重要的,婚姻裡只要和自己的老公過好日子就行了,其餘的自然都不必放在心上。
  • 真正聰明的人,往往不合群
    知乎上,有個問題,那些不合群的人都怎麼樣了?其中有這麼一個高贊回答:「不合群的人,都活成了最真實的自己。」生活中,很多人總會害怕被孤立,因此他們想方設法的去融入更多的圈子。然而,到最後卻發現,合群只是讓自己感受到了表面上的熱鬧,但是代價卻是,丟掉了自己的生活。其實,人生來註定是孤獨的,而且越長大越孤獨。
  • 聰明人都不合群,那些強迫自己合群的人,大部分都毀了自己
    曾經我因為少說一句話,少去一次應酬,就被人說是不合群。特意在百科查了一下,合群的意思是:跟大家合得來;與群眾關係融洽。合群這詞語最早出自《荀子·非十二子》,意思是和合群眾,團結群眾。現在很多人卻認為,合群就是和誰都合得來,和誰關係都處得很好。反之,不合群就會被貼上內向、孤僻、不善交際,或情商低的標籤。
  • 心理學:不合群的人,是否值得深交?
    而這一部分人,因為平時做人做事,有自己的原則,善於思考。清楚怎樣在混亂的事態中保持清醒的理智,知道如何花最小的時間,做出有利自己利益最大化、最有效的選擇。這類人群便是能夠保持獨立性,不被從眾的人群。當然,他們中的某些人,就會被身邊的人定義為標新立異不合群的人。人類文明發展至今,早已習慣群居生活。
  • 李雪琴專欄:我的前男友阿魚,一個寧願一輩子不合群的30歲男人
    這一次,我寫的是我前男友阿魚,一個寧願一輩子不合群的30歲男人。聽過阿魚故事的人,都覺得阿魚很可憐,但阿魚自己不覺得。阿魚覺得自己很奇葩,但我不覺得。阿魚是個孤獨的人,能被人真正地理解是他一生最快樂的事。很慶幸他足夠聰明,聰明到能支撐他一個人走過坎坷的路程;很遺憾他足夠聰明,聰明到能看清每個細枝末節的痛苦。
  • 真正聰明的人,往往很少交朋友
    聰明人不一定不合群,但肯定能夠獨處,也最會交朋友:跟同級別的聰明人交朋友,與智識不如自己的保持友好!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跟聰明人做朋友,一定很舒服,如果做不了,那可能是你不夠好。聰明人很少隨便交朋友,是同樣聰明的人太少,抑或在他們看來,朋友寧缺毋濫。交朋友也講究「門當戶對」,這裡的「門當戶對」不僅是指智商、情商,還有資歷、信仰,這樣在日常的交流中才能條清理析。
  • 不必為你的不合群感到愧疚
    可是我內心真的很想和她們繼續一起玩兒,現在不知道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沒毛病。」身邊五十歲的投資人甩出這麼一句,「朋友本來就應該過幾年換一波。過早地特別合群,只能說明這個人天分不足。」說開了,我也想給所有高自尊、肯上進的人,送上這句話:你不必為你的不合群感到愧疚。
  • 二胎寶寶不如頭胎聰明?真的嗎?
    「單獨二胎」政策放開後,不少家長想再要一個寶寶,但有些家長卻產生了這樣的顧慮「第一個孩子比第二個孩子聰明,是真的嗎?」
  • 《紅樓夢》妙玉:不合群的人,活得最自在
    洞見(DJ00123987)——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1000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