轟炸電影第125篇原創文章
文 | DB
10年代是金馬獎特殊的一個時代,也反映著華語電影兩岸三地的重心變遷。2010年第47屆金馬獎,是魏德聖《海角七號》掀起臺灣電影工業浪潮的後兩年,臺灣電影在金馬獎開始由疲軟頹勢到佔據一席之地,時逢侯孝賢擔任執委會主席,原本藝術與商業並肩的金馬獎則更注重了對小成本和獨立電影的挖掘與表彰,而舞臺外的媒體更是高呼「把大獎留在臺灣」。而臺灣電影高漲的與此同時是大陸電影的崛起,無論是工業化的類型片還是有作者表達的文藝片,亦或是本土味十足的方言電影,都在金馬獎上受到了頻繁的表彰,金馬獎的開放與包容逐漸烙印在兩岸三地的業內人心中。2013年的金馬50周年典禮成了當年華語電影圈的年度盛事,也是日後影迷難忘回味的談資。臺灣當下最享譽國際的兩位導演侯孝賢和李安帶著歷屆金馬帝後在眾目高光下,把最佳劇情片頒給了新加坡導演的處女作《爸媽不在家》,走了半世紀的金馬在那一刻更加彰顯包容。「華語電影」這四個字不在是大陸,臺灣,香港電影的組成的傳統概念。而14年開始,張艾嘉接手侯孝賢再把金馬獎維持到了「華語電影奧斯卡」的地位,效仿著奧斯卡的獎項設置和流程規格,同時又是像坎城電影節般小評審團制的討論定獎。在兩岸關係不穩定的局勢下,金馬獎依然是各方電影人朝聖的殿堂。這四年間金馬獎的提名者出席率達到了95%。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在李安接手張艾嘉擔任執委會主席的那一刻,我們曾以為金馬獎會在華語電影燈塔的前行走得更遠,然而18年金馬獎典禮上紀錄片導演的發言,捅向了當下兩岸最敏感的裂口,而更一發不可收拾的是,在第二年的金馬,大陸電影退賽,金雞獎選擇與金馬同一天舉辦,政治勢力的參與幹涉,讓金馬獎陷入了一時的低迷困境。儘管如此,開放包容依然是金馬的精神,在大陸電影港陸合資片退賽的去年,金馬獎的最佳劇情片依然涵蓋了臺灣,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多地電影。正是因為開放包容,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的提名在這十年裡涵蓋了華語電影圈多個地域的電影,題材多元。這十年,在最佳劇情片的舞臺,我們看到了陪跑多年的侯孝賢終於拿到了屬於他的金馬最高獎;楊雅喆喊出了「沒有誰是局外人」;李安念完《大象席地而坐》的名字獻給了胡波媽媽一個溫暖的擁抱;張大磊含著口香糖驚喜而懵圈地走向了舞臺...這是屬於電影人的時刻,而電影外的影迷也有各自的看法解讀:《神探亨特張》爆冷地擊敗婁燁的《浮城謎事》;而兩年後,婁燁的《推拿》居然贏走了柏林金熊獎的《白日焰火》? 《血觀音》一票之差險勝《大佛普拉斯》是否又更政治因素有關?...評審團與觀眾的口味也存在著張力與隔閡,畢竟金馬標榜獨立審美。但毋庸置疑的是,這十年的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是2010s華語電影的一份縮影,它代表著精英眼光中每年最好的五部電影,就片單而言它的價值體現就很明顯,兩岸三地,商業與文藝,雅俗共賞與小眾審美。這期,我們以金馬獎近十年的最佳劇情片為範圍,根據自己的喜好傾向進行了排名以幾個底層的互欺互害構建了一個魔幻現實主義的東北,再加之荒誕的東北幽默,是電影的閃光點。不過敘事節奏略有問題,以《錘子鐮刀都休息》構建起的新內容撐不起整部電影,荒誕之餘略顯刻意,最終形式大於內容。
十年磨一劍的精緻商業片,情節略似布魯斯·威利斯的《勇闖16街區》。影片前一小時刻畫的群像裡各個人物的性格與生活,後面則是為革命拋頭顱灑熱血的精彩群戲。最大優點是並沒有臉譜化正派反派角色,他們只是不同政治立場的擁護者,最大的敗筆是過於煽情,凸顯民族大義和英勇犧牲的呈現方式除了煽情,就是煽情。
臺陸聯合的文藝片,呈現了上海底層的群像生活,及春運的返鄉潮的寫實。電影對生活日常的點滴捕捉得細緻,從熱騰騰的飯菜到屋頂上的貓,暗示了主角內心對家的暗流洶湧,有家難回的難言之隱。電影的敗筆就是劇本,五個不同編劇執筆,劇情越發雜亂,不過也讓我們看到秦海璐在表演之外的才華。
平淡細膩地呈現了香港老年同志到生活狀態,樸實克制
導演:劉傑
透析是對片中洗腎情節的照應,也是電影中對人性的透析,亦是法與情的透析。可惜故事比較單薄,節奏比較慢。
以生猛的風格呈現原生家庭的傷痛,劇情周旋於人物關係間的撕裂與矛盾,零碎而地道的細節力求還原本土底層家庭的日常生活,電影整體極具張力,卻也凸顯用力過猛。整體貼近生活,個別橋段略戲劇化。可以說是張艾嘉繼《20 30 40》後的「30 60 90」聚焦三代人情感生活,日常矛盾,其中愛與固執,是片中三代女性的共同點。
究竟什麼是愛?佔有還是犧牲?直源於內心還是受於社會倫理?電影裡的三代女性稜角分明,但對於愛情都是真摯純潔的,內心有一股不願妥協的無畏勇敢。
港化的福爾摩斯,民國背景的懸疑片,但並未對時代背景大做文章,整體可佳,群戲薈萃滿足了娛樂性,劇情環環相扣,節奏把控到位,但故事結局略顯為了反轉而反轉,對公義的表達也局限於主角臺詞,只能說電影講了一個緊湊有趣的故事而已。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而方圓鏡頭裡的李雪蓮,卻四處奔波費盡心思去打破這官場的潛「規矩」。一如既往的馮式幽默,演技突破的範式村姑。圓形鏡頭敘事很有創新性,充滿了官司案件進展的窺視感,構圖也很別致。對官場上下司的關係的幽默諷刺,不過對於腐敗控訴也只是點到為止。很有意思的黑色幽默,電影總會在你進入而接受劇情設定的時候,意想不到地反轉。從《第四張畫》到《一路順風》再到《大佛普拉斯》《陽光普照》,擅長攝影到鍾孟宏很會拍馬路。導演:劉梓潔/王育麟
清新的格調小巧而獨特的電影,帶有臺灣的民俗風情,輕喜的形式展現著死亡這一嚴肅的話題,和感人的親情。電影很讓人聯想起《入殮師》而獨特的敘事風格又跟《攝像機不要停》有幾分接地氣的相似。導演:陳建斌
勺子是西北發言的傻子,拉皮條覺得勺子難纏,大頭哥又覺得拉皮條難纏,想不通勺子去哪兒的拉皮條最終成了人善被人欺的勺子,而自視精明的大頭哥也不過是善良「傻子」的冤大頭...電影以一個勺子如照妖鏡版看盡社會百態,善良質樸的老實人是這個「聰明」社會的勺子,故事荒誕,概念有趣,影像質樸。2018年 | 第55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提名)
《誰先愛上他的》是華語影史裡難得的騙婚同妻題材,放在當下的環境更是極具現實意義,悲喜交加更是出彩,最終把感動留給了愛與和解。電影以輕喜劇形式展開「誰」劉三蓮和小王的矛盾糾紛,而對於騙婚的「他」(影片英譯名的Dear. Ex)卻模糊化處理,省去了創作的道德負擔。影片的質感看著很像電視電影,好在導演作為電視創造者出身,在戲劇化的方面處理極為成熟,恰到好處,但電影的成功很多也依賴於表演和給力的剪輯。大陸少有的能夠通過審查的現實題材電影,直視社會的不公,司法警方的無能包庇和政府官僚的骯髒腐敗。非常成熟的敘事能力,沒有炫目的技巧,也沒有獨特的風格,沒有露骨地批判,文晏就是很生活化克制地描述一段性侵和兩少女的成長。夢露象徵了權力社會對女性的物化、窺視、欲望。電影沒有冷峻的絕望刺骨,卻深深地引起我的共鳴,因為它隱藏在不為人知的角落,卻又離我們很近。不止兒童性侵,還有很多社會醜陋,過去已經發生,現在正在發生,將來也會發生,但是我們不能不發聲。2016年 | 第53屆金馬獎最佳影片(提名)
導演:許學文/歐文杰/黃偉傑
在回歸之際舊時代三賊王的陸續落網,頗為宿命論的結局暗示了一個時代香港的落幕,折射著港人對回歸的危機意識。完成度很高的類型片,三位導演在有限的時間空間和成本限制圓滿的完成各自的部分,而最終電影的呈現又是如此的統一和流暢。大都市裡卑微角色的孤獨與苟且,白只和春夏,一個在漆黑的海上空蕩,一個在看不見風景的房間裡絕望,都是孤獨而邊緣的靈魂。而郭富城戲份略多餘,讓劇情顯得許些破碎。《踏血尋梅》的王佳梅和《色戒》的王佳芝有種不言而喻的相似,港陸的不同生活,被壓抑的迷茫掙扎,尋求釋放的性與愛,死亡救贖的結局,令人心疼的美。2012年 | 第49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提名)
導演:婁燁
婁燁首部獲得公映的作品,看似不再聚焦國內政治敏感,而是轉為關注大城市裡小人物的愛恨矛盾與掙扎,但其實還是那個味兒的婁燁。在《浮城謎事》中,婁燁想表達的還是改開以來,倫理道德如何在經濟成長和物慾膨脹中崩塌跌落的。一場關於欲望貪求、陰謀犯罪、愛與報復的浮城謎事,以愛之名,做盡世間萬惡,三角戀關係略微影射了國內重婚罪和違法超生。搖晃的攝影,如同電影裡連綿不斷地雨貫穿全片。私以為《女朋友·男朋友》華語最好的青春電影,這是一個她愛他,他愛他,他愛她的故事,橫跨三十年的三角戀,夾雜著臺灣語境下的學生運動,和這個時代的LGBT議題,還有臺灣電影工業擅長的愛情小清新。導演:楊雅喆
可能你很難理解《血觀音》為何會贏了《大佛普拉斯》,但相比《大佛》,《血觀音》在敘事上做了減法和留白,主線支線的鋪墊交織,讓劇情更為飽滿;官僚,奸商,黑社會的勾結與牽扯,讓格局更為宏大;斷指的觀音,引誘罪惡的蘋果…元素符號更為多樣,充滿著隱喻的解讀。而更為可貴的是,這是華語電影題材和主題上,難得一見的對女性黑暗的刻畫。在低劣宮鬥滿天飛的今天,《血觀音》告訴我們,女性真正沾染上欲望、玩起權謀,女性凝視就不再是簡簡單單地圍繞著男性,其凝視的就是欲望深淵本身。但拋開性別,終歸是人性的複雜,面臨欲望膨脹的割捨與扭曲。而片中棠家三女的扮演者分別是來港陸臺的演員,是否又借這一地域標籤與劇情中三女主的複雜關係,來暗示當下兩岸三地的政治博弈?這種解讀又留下了些許曖昧性的空間。暴力是天註定的,是社會把受害者步步逼向了施害者。用四個新聞事件看盡社會之惡,電影在極度的寫實中散發著戾氣,眾生本無罪,但你又可知罪?可惜,電影中反映真實社會又無處不透露著暴力奇觀,和各種符號的堆砌隱喻,缺乏人物內心的深層次探討,最終也只是用高級點的影像講了社會新聞,《天註定》所描述的和所表達的很多都可從深度報導中獲得,那這時候電影除了暴力奇觀,又有什麼能區別於和高於新聞報導呢?金馬50的黑馬,新加坡驚喜之作。這是一個關於童年、幽默、愛與心碎的故事。導演透過金融風暴的背景和一個僱傭家庭,精準地捕捉了新加坡階級與種族間的微妙張力,你甚至可以說它是新加坡版的《一次別離》。細膩的推進劇情矛盾,含蓄的東方情感表達。電影以爸媽不在家為片名,可片中爸媽一直都在家,暗示家樂童年父愛母愛的缺失。相對《天註定》的戾氣,《一代宗師》的情緒,更喜歡《爸媽不在家》克制而飽滿的內容。4小時漫長的《大學席地而坐》,以四位年齡段不同的主角其低沉的一天交織展開,以不少的慢鏡頭和長鏡頭展現人物的不得志、絕望、悲觀與「喪」,影射了校園暴力、師生戀、親情矛盾、社會鬥毆等議題。電影質樸而生猛,壓抑而低沉,生活的瓶頸如死胡同般而又無法宣洩,片中主角相互交錯的掙扎,構成了當下底層絕望的普遍困境,也是胡波對這個操蛋的世界的絕望憤怒的吶喊。白日焰火,是張自力無處宣洩的性壓抑和難以釋放的頹廢,是吳志貞尋求救贖的微光。黑色電影題材的犯罪片,不再是陰暗調度,高亮度的白日依然可以渲染好懸疑、孤獨與壓抑。寒冬的冷峻滲透全片,人人內心都渴望有一把火等待點燃。以葉問的南北經歷和視角,看逝去的武林和時代的變遷,但沒有消逝的是這個群像的弧光,沒有改變的是這個民族的氣節。不同於昔日王家衛那些拋空歷史社會,聚焦男女小資情調的作品,《一代宗師》放在了民國時代的大格局大背景,但依舊是王家衛式的視聽美學,慢鏡頭,擅長的情緒渲染,男女晦澀克制的情感,文青臺詞,精良製作,大牌雲集…葉問的謙遜,宮二的傲骨,雖然劇情太不連貫,但宮二和葉問這條主線,夠回味很久了。最後的李小龍,暗示了這個消失的武林還有發揚光大的希望。雨季下東亞女性的困境:尋根的鄉愁、感情危機、生育問題、職業成就感的低谷如不停歇的雨下頻繁的困擾著中年的阿玲,而偉倫的出現如同雨季的暖流,帶給中年阿玲心悸和難得的文化共鳴。這場師生戀在突破著東亞儒家文化背景下的倫理禁忌,背後是母語尋根的彼此認同,而漢語文化又如同紐帶般牽繫了少年的偉倫、中年的阿玲和老年公公一段惟妙惟俏的相處陪伴。和《爸媽不在家》相同,陳哲藝依舊是娓娓道來的敘事風格,關注著新加坡這塊成長之土的現狀,角色間的困境、矛盾和情感張力皆是細緻微妙地呈現,且餘味十足。導演:黃信堯
佛愛眾生嗎?信仰之下並不是人人平等。《大佛普拉斯》以黑白彩色的影像勾勒出貧富差距的臺灣社會,結合著大段帶有導演個人主觀的旁白和自帶小聰明的插科打諢,但幽默諷刺的背後是對臺灣社會官政商宗教勾結的犀利批判,撕開了彩色虛偽世界的道貌岸然,情色犯罪下富人的醜惡嘴臉,而對底層境遇的處理又有一股悲涼的溫柔,實為一部笑裡藏刀的黑色幽默。勝在真誠,贏在厚重。我們曾以之為豪90年代電影的宏大敘事,在這十年近乎消失。而對岸做到了,《賽德克·巴萊》是大氣磅礴的史詩,融合了特殊時期的民族敘事,關注了原住民文化,既滿足了普通人的異域獵奇感又還原了那份可貴的歷史記憶。同樣是抗日,魏德聖對歷史的真誠,是現在很多拍主旋律的導演都難以做到的。構建臺灣回憶,致敬了傳奇族群,大小人物都是血肉豐滿,還探討著文明的入侵同化與野蠻的固守間的矛盾,我希望每個十年,華語電影都有一部賽德克·巴萊。侯孝賢美學下的大唐神韻,動靜隱於山水之間,極簡克制的風格反倒成就了絕佳的視聽盛宴,美醉而富有回味。兒女紅塵私事與朝廷藩鎮之爭,交錯於刀光劍影之下,江湖才是俠客孤獨的宇宙。文本簡單又留白,臺詞古風晦澀,寫人、敘事,亦繪景,一切都離不開隱與孤獨。這是一個很多電影舊瓶裝新酒地濫用故事的十年,很多電影很難講好故事的十年,《刺客聶隱娘》是一次影像視聽的勝利,這個時代的電影中像博物館藝術品般的存在,為東方敘事與影像風格注入了新的可能。▼ ▼ ▼ ▼ ▼ ▼ ▼ ▼
附: 2010s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排名
50 《輕鬆+愉快》
49 《十月圍城》
48 《到阜陽六百裡》
47 《叔叔》
46 《透析》
45 《當愛來的時候》
44 《相愛相親》
43 《消失的子彈》
42 《我不是潘金蓮》
41 《一路順風》
40 《再見瓦城》
39 《醉生夢死》
38 《第四張畫》
37 《山河故人》
36 《夕霧花園》
35 《我不是藥神》
34 《地球最後的夜晚》
33 《塔洛》
32 《影》
31 《父後七日》
30 《八月》
29 《一個勺子》
28 《誰先愛上他的》
27 《嘉年華》
26 《樹大招風》
25 《踏血尋梅》
24 《浮城謎事》
23 《女朋友·男朋友》
22 《神探亨特張》
21 《KANO 》
20 《奪命金》
19 《返校》
18 《黃金時代》
17 《毒戰》
16 《桃姐》
15 《陽光普照》
14 《血觀音》
13 《天註定》
12 《爸媽不在家》
11 《大象席地而坐》
10《白日焰火》
9 《一代宗師》
8 《熱帶雨》
7 《讓子彈飛》
6 《鋼的琴》
5 《郊遊》
4 《推拿》
3 《大佛普拉斯》
2 《賽德克巴萊》
1 《刺客聶隱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