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第53屆臺灣金馬獎如期舉行。當晚共揭曉並頒發了24項大獎,其中由愛奇藝影業出品的文藝片《八月》最終摘得 「最佳劇情片」和「最佳新演員」「兩大重量級獎項,成為本屆「金馬獎」名副其實的黑馬贏家。
連奪」最佳劇情片」」最佳新演員」
文藝片《八月》成最大黑馬
本屆金馬獎上,範偉、周冬雨和馬思純分別摘走帝、後桂冠。而獲得六項提名的《八月》在前夜勇奪「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後,則收穫了「最佳劇情片」和「最佳新演員」兩大重量級獎項。
《八月》講述了在九十年代初的西部小鎮,受到經濟改革的衝擊,主角曉雷一家也隱隱發生了重要的變化。這部電影以極其舒緩的節奏,緬懷了西部城市九零年代的過往歲月,黑白影像更是詩意盎然。
其實在正式頒獎禮之前,電影《八月》便已獲得了金馬影展「亞洲觀察團推薦獎」。如今憑藉處女作再度連得兩項重量級大獎,此前一直謙稱「不敢想(拿獎)」的新人導演張大磊,在領獎時忍不住向臺下前輩們揮拳致意:「其實我是來朝聖的」。詼諧又動人的獲獎感言,引發全場歡呼。而少年老成的10歲小演員孔維一,則憑藉「天真與世故之間的懵懂」特質,獲得了金馬獎評審團的青睞。在發表「最佳新人演員」獲獎感言時,少年老成的孔維一現場感謝張大磊導演,稱謝謝他給予了自己「這次成名的機會」,逗趣表現也令人更加期待他在尚未公映電影《八月》中的精彩表演。
文藝風向重襲三地
口碑強勁獲贊「生命裡長出來的電影」
在此前幾場點映中,無論是兩岸三地的影評人,抑或是滿懷期待前來的普通觀眾,都給予了《八月》較高的評價——作為一部不折不扣的文藝片,它一改國產文藝片「不接地氣」的刻板印象,通過舒緩的節奏、寫實的手法,成為了一部充滿懷舊風情的都市小品。
臺北金馬影展試映結束後,有觀眾表示導演「對於鏡頭的拿捏和背景音樂的處理令人印象深刻,小至個人理想、家族互動,大到小區廠房之間的工業變革,現代社會的環境變遷,全部聯結在一起」,也有觀眾感言「《八月》是寫給父輩失意的詩,是生命裡長出來的電影」 。而在觀眾叫好的同時,影評人也對《八月》給予了高度評價:「喧囂時代中,它提醒了觀眾在電影敘事中重現生活的可能性。」甚至有臺灣影評人直言不諱地表示「它重新定義了新一代的』中國電影』印象。」
網際網路思維助力院線表現
愛奇藝影業打造文藝IP
影片口碑爆棚的同時,電影《八月》的出品方愛奇藝影業在此過程中也引發了眾多關注。作為一家有網際網路基因的影視公司,愛奇藝影業在成功運作《三人行》等大量擁有豐富解讀空間、作者基因明顯的影片後,已經成功積累了網際網路+電影的運作經驗,並進一步搭建起多維度、多廣度、專業垂直的全媒體矩陣,通過線上社交平臺上的短平快互動、線下沙龍、影展等形式,全方位將信息滲透入影片細分受眾,高頻次釋放影片解讀空間,使得觀眾在上映前就與影片形成強效粘合,從而達到票房、口碑雙豐收的營銷效果。
據悉本次在影片《八月》的營銷過程中,愛奇藝影業將繼續用網際網路思維審視、激活全媒體營銷鏈,不僅要在整個宣發階段確保影片的品質被尊重、被強調,同時還將有效、廣泛地調動了影業在網際網路平臺上的優勢資源進行精準傳播,將影片信息真正觸達到關注《八月》的普通觀眾,以及吸引可能、有求新欲望的其他群體。
針對影片《八月》的宣發步驟,愛奇藝影業還將借鑑網際網路思維,做大量有的放矢的市場調研,研究受眾心態,重點關註上座率、場均人次等核心數據,這些數據的價值在於打破營銷的固化思維,符合普通觀眾觀看電影的心理需求和實際行為模式,最終成為影片宣發的重要參考。
據悉,《八月》是愛奇藝影業出品的第一部文藝影片,而在未來階段中,他們還將更加直接地資助青年導演新作品,持續在文藝片領域發力。曾在柏林電影節銀熊獎作品《孔雀》中扮演「弟弟」一角的呂聿來,便已獲得了愛奇藝影業伸出的橄欖枝。明年年初,愛奇藝將投資出品他的處女作長片《桃源》,並有望打造成為國內首部「文藝片IP」。
《八月》「好時光」版預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