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帥贊《八月》:中國電影要有耐心等這樣的好作品

2021-01-10 人民網娛樂頻道

原標題:「最重要的是保持動物性和直覺」

去年獲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的電影《八月》即將於本周五在全國公映。日前,導演張大磊攜主演張晨現身上海,與第六代導演代表人物王小帥暢談《八月》中展現的時代記憶。在王小帥眼裡,這是一部「有溫度、不矯情、清新自然」的電影,黑白色調的成片抓住了那個年代的特點,還原了1990年代。實際上,這是一部張大磊半自傳體的電影,以片中主角小雷「闖入者」的身份視角,來展現那個年代父輩的世界。

張大磊:父輩和孩子一樣被動地接受時代變遷

電影《八月》講述了1990年代經濟發展浪潮中,西部小城的小雷一家在面臨鐵飯碗將被打破時的處境和選擇,片中主角小雷以孩子的視角懵懂地旁觀父親和其他大人世界的生活變化。

張大磊2008年開始寫這個劇本,2015年電影殺青,兩年後才公開上映,《八月》可以說是一部從生活縫隙裡換來的電影。張大磊坦言,不同的時期遇到了不同的難題,最開始是資金,後來最困難的則是對場景、人和環境的還原,「影片中全景的內容很少,因為現在有太多現代化的東西,漫天都是網線、塑鋼門窗、小廣告、礦泉水瓶,這些都沒辦法清理,太龐大了。」

《八月》並沒有濃墨重彩地刻畫父親與兒子小雷之間的交流,卻利用細枝末節中父親無聲的關懷,讓觀眾感受到父與子之間沉默無言的愛。得益於父親是內蒙古電影製片廠的剪輯師,張大磊從小在電影廠大院裡長大,就像影片中的父親亦是少年小雷的電影啟蒙者。「《八月》 裡的小男孩其實是個符號,他像一個『闖入者』一樣來到這個世界,以一個孩子的視角去跟世界交流。其實我把更多的情感投射放在了父親身上,因為我們可以發現父親在面對時代變遷的時候跟孩子是一樣的,也只能被動地接受。」

正如通過《八月》回首那個時代,張大磊從來都是接受者而非評判者,「我只是作為一個孩子去接受父輩給我們創造的那個時代的美好,而不是以一個成年人的視角冷靜下來去判斷那個時代怎麼了。」

王小帥:趁我們還沒有麻木,為什麼不去做呢?

《八月》雖然獲得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獎,但一部題材小眾文藝、全素人出演、沒有噱頭的電影在院線公映,從以往經驗來看基本可以看到極低的排片率。對於如何吸引更多觀眾去看的問題,張大磊顯得很淡定,「這就是一個選擇的問題。電影既然拍出來了,我認為很幸運的是能夠進入主流放映渠道和大家見面,觀眾覺得有打動你、吸引你的點就會去看,沒有就不看,很正常。」

有些導演憑藉文藝片拿獎後就開始用名演員拍大片,張大磊則認為無論有名與否,「合適就行」。而拍了多久文藝片,就被問了多久「是否會轉戰商業片」的王小帥表示,自己已經無法思考這個問題了,最重要的是保持自己的動物性和直覺,「現在都說不忘初心,其實很雞湯,被期待的越多,還原的初心就會越少。我們做電影的想要找回這些非常難,趁我們還沒有麻木,還有很多想要做的東西的時候,為什麼不去做呢?電影越來越市場,能堅持自己這點事情的人會越來越少,我不會去改變。」

對於現在越來越多年輕人想要踏入電影這個熱門行當的趨勢,王小帥給出了自己的建議:「年輕一定是力量,但不見得都能獲得正路上的成功,電影與其他很多行業都是一樣的,就是看作品,你的心氣無論有多高也還是要看作品。大磊是現在拿出了《八月》這個作品,他可能5歲就想說要拍電影,但也只是說說而已。」

雖然被稱為第六代導演領軍人物之一,王小帥卻很反感這種「一概而論」,「誰拍一部電影,就說誰是第幾代,是很偷懶的。文化的傳承應該去推崇個人的東西,而不是一代一代的東西,這樣才是真正的豐富。像張大磊就是張大磊,不屬於任何一代,也不是第七代。我之所以來,就是想把大磊這種正確做電影的方式傳遞給更多人,中國電影要有耐心等這樣的好作品。」 (見習記者 陸乙爾)

(責編:鄒菁、蔣波)

相關焦點

  • 專訪|王小帥:社會需要更多有態度的藝術作品
    這麼多年來中國的大變化,大幅度的飛躍向前,什麼都以變化、以革新來振奮人心的時候,我看到一個地方保持傳統不變,這讓我感觸很深。」王小帥說,「柏林讓我再一次相信和強調,一個國家做事情,一個人做的事情,其實留存記憶是非常重要的。」回到柏林,王小帥說自己有「一成不變」的部分,「從《單車》到《左右》再到《地久天長》,都是跟中國老百姓的現實生活和世界的變化息息相關的,帶著這樣的電影回到柏林,我心裡很踏實。」
  • 王小帥:威尼斯圓夢 作品始終在類型之外
    然而即使是這樣的成績,他依然有許多糾結和不安感,會對他的身邊人說:你說我要是不拍電影了能幹點什麼呢?現在畫兒畫的也不行了啊。  第五代導演王小帥、和婁燁是大學時代的同班同學。婁燁、王小帥、賈樟柯對藝術電影堅守至今,共同成為了第五代導演的代表人物。王小帥的製片人劉璇甚至認為,他們的意義遠不僅是「中國電影導演」這麼單純,正是他們的存在,中國電影才與世界電影更好的對話。
  • 王小帥:《地久天長》是一部「3D電影」
    王小帥補充說,「評委說實在不能把他們隔開,因為這樣的夫妻,又是陌生的兩個演員,再也在銀幕上見不到這樣合適般配的演員。王景春一下子能夠抓住人,他有信心,可詠梅也是(電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有這個結果實在是太出乎意料。」
  • 金馬最佳劇情片《八月》是部什麼樣的電影?一部希望被單純看待的電影
    在王小帥看來,《八月》是一部有溫度、不矯情、很清新自然的電影,「它完全不像一部處女作,一種真正的電影感撲面而來,這是一種中國電影非常缺少的需要體驗式觀看的電影。」蟄伏十年,用影像寫日記張大磊曾是個組樂隊的搖滾青年,不只搖滾,還玩噪音。如今看這位導演,無論作品還是言談都透著非常溫和的氣息。
  • 王小帥:我很珍惜「獨立電影」這個稱呼
    【編者按】「王小帥、張元是從個體入手,表現個體解脫了集體的自由感,而不是刻意表達底層。賈樟柯對社會階層和社會結構更敏感。從某種程度來說,如果一定要分「左右」的話,王小帥是『右』的,賈樟柯是『左』的。」8月3日,著名影評人王小魯、導演王小帥、演員王宏偉做客騰訊書院,回顧中國當代電影的敘事軌跡。在發言中,王小帥對中國百年電影史的脈絡進行了梳理。
  • 京劇電影《大鬧天空》在京首映 王小帥贊演員出色
    福建省人大常委會黨組副書記、副主任梁建勇等領導,《大鬧天宮》導演程籙等主創,李幼斌等京劇藝術指導老師,以及饒曙光、王小帥等多位電影業界專家、導演亮相首映式。要讓更多觀眾能夠領略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與風採。看過電影後,導演王小帥說,《大鬧天宮》這四個字就非常吸引人,是童年難以忘懷的記憶;在他看來,這部電影對孩童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尤其武戲非常精彩,幾位青年武戲演員表現非常出色。電影放映結束後,與會的京劇、電影界專家學者進行了深入研討。大家一致認為,這部電影是舞臺與電影的成功結合,大大增強了戲曲神話題材京劇的可看性。
  • 坎城獲獎者王小帥的電影大全
    青年電影手冊2015年度華語十佳影片、年度導演(王小帥)、年度女演員(呂中)。故事梗概:電影《我十一》,電影延續了王小帥作品一貫的風格,再次涉獵殘酷青春題材。講述了1974-1976年之間發生的一段青春往事:一名11歲的小男孩用自己的眼睛親歷了一樁殺人事件,最後使那個因仇恨而殺人的男人被正法。
  • 威尼斯電影節王小帥作品入圍
    視頻:王小帥新片《闖入者》玩懸疑 聚焦三代人命運發展,時長約1分10秒騰訊娛樂訊 北京時間7月24日下午,第71屆威尼斯電影節公布入圍名單。華語方面,由中國導演王小帥執導,秦海璐、馮遠徵等主演的新片《闖入者》入圍主競賽單元,將角逐金獅獎。
  • 王小帥哭了,我卻看到了中國電影的燦爛未來
    上周日晚的頒獎典禮,組委會播放了一段本屆影展評委會主席王小帥的作品混剪視頻:>王小帥電影作品混剪看到這些,王小帥的感動在於:自己還真 拍電影年齡不是問題,年輕有年輕的優勢,有了一定歲數、有了一定人生的經歷之後,又有別樣的風景。 但不變的就是那一顆18歲的時候就已經栽入你心裡的對電影的熱愛,還有你的夢想,甚至還有你對世界初次感受到的那種刺痛和憤怒。
  • 《地久天長》:豆瓣評分7.9,王小帥拍出了自己的史詩作品
    王小帥和胡波,《地久天長》和《大象席地而坐》中國的劇情片向來都有牆內開花牆外香的傳統,前有刁亦男導演的電影《白日焰火》,斬獲了第64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的最佳影片和最佳男演員獎,然後才借著獲獎的名號在國內獲得了不菲的票房成績。王小帥導演的新片《地久天長》也是如此,前無古人地包攬了影帝和影后兩座銀熊獎,獲得近年來中國電影在國際電影節上的最好成績。
  • 海南島國際電影節大師班 王小帥談拍電影執著:「拍電影咬著牙,像...
    記者 沙曉峰攝就像王小帥電影中的許多主人公一樣,無論是對故鄉還是對人生抉擇,王小帥既沉溺又疏離。分配到福建電影製片廠後,王小帥發現,理想和現實還是有差距的。「當時一年有一個指標,意味著這個電影廠一年只能拍一部電影。」作為年輕人的王小帥自然是沒有機會拍攝電影,只能參與場記等邊緣的工作,和拍電影的理想相距甚遠。
  • 王小帥獲「學院獎」電影導演獎
    時光網訊 10月17日,新中國電影教育七十周年暨北京電影學院建校七十周年「光影盛典」紀念晚會舉辦,第二屆「學院獎」獲獎名單揭曉,導演王小帥憑藉《地久天長》獲電影導演獎,該作品也獲得電影故事片獎。
  • 王小帥:中國電影走出去不靠"景象奇觀"吸引世界觀眾
    原標題:王小帥談新片—— 不靠「景象奇觀」吸引世界觀眾  第71屆威尼斯電影節中國電影論壇2日在義大利威尼斯麗都島舉行,論壇演說嘉賓、中國導演王小帥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他的電影不尋求以中國的「景象奇觀」吸引西方觀眾,而是希望以普通人的生活故事引起共鳴。
  • 駁王小帥:電影「好看」其實很不簡單
    在今年的坎城國際電影節上,他針對一位年輕導演的新片《80後》發表意見,認為80後、90後「有知識沒文化」,在消費文化大潮中,只能被動接受,不會主動思考。因此,第六代之後,中國電影不會再有第七代導演群體的出現。此言一出,王小帥立即成為許多網民質疑的對象,相信今後不會有人再問「王小帥是誰」了。王小帥是第六代導演中的佼佼者,他的《長大成人》、《十七歲的單車》都是非常優秀的影片。
  • 奇愛博士 |《地久天長》是王小帥的電影宇宙
    我覺得這電影當中應該是再見了五個兒子,他自己的兒子,包括王源演的這個領養的兒子,然後乾兒子沈浩,以及兩個打掉的兒子。整體來說,這是一個很悲哀的故事,但是故事到底是如何造成的?其實是一個非常值得去我們去探討的問題。這個故事當中有相當多傳統的部分,像是齊溪願意借腹生子這個問題,如果大家去了解中國早期的電視、情節劇當中的倫理關係的話,發現這樣的故事其實過去也很多。
  • 海南島國際電影節大師班 王小帥談拍電影執著:「拍電影咬著牙,像愣頭青一樣」
    分配到福建電影製片廠後,王小帥發現,理想和現實還是有差距的。「當時一年有一個指標,意味著這個電影廠一年只能拍一部電影。」作為年輕人的王小帥自然是沒有機會拍攝電影,只能參與場記等邊緣的工作,和拍電影的理想相距甚遠。無奈之下,1993年,王小帥回到北京,成為「北漂」,走上了拍電影的道路。
  • 海南島國際電影節丨導演王小帥:我每次拍電影都像個愣頭青
    有許多標籤,貼在王小帥身上,比如「中國內地第六代導演領軍人物」「中國獨立電影先鋒導演」等。自處女作《冬春的日子》開始,到最新電影《地久天長》,近30年的導演生涯,王小帥並不高產,卻一直堅持自己的表達,其電影多次入圍歐洲三大電影節並屢獲國際大獎。
  • 深度對話丨王小帥:電影是對時間的凝視
    王小帥:這個話題從一開始拍電影就被問到,也聊到很多回了。今天在座的都是一些新的觀眾或聽眾,不太了解,我就再稍微重複一下。1989年電影學院畢業,畢業之後在那個階段中國還是有分配的。一畢業了要分配到一個電影廠,然後你到電影廠裡慢慢的實習,慢慢的工作。
  • 亞洲電影學院王小帥院長開課嘍!
    你是中國人,那麼我前面所說的對中國的感受,對你生活的這片土地的感受,對中國人之間的情感變化之間的感受,這些東西,文化的歷史的,你把它呈現出來,有沒有味道,能不能讓觀眾從中能看到、感受到這些東西。你是日本的、印度的、馬來西亞的、香港的、新加坡的……其實每一個地方如果一個好的作者你帶回來的作品其實都能讓我們深深地嗅到作品裡瀰漫出的那個(味道)。
  • 專訪導演王小帥
    三聯生活周刊:將個人經歷的和自己的電影作品貼近,在中國電影中是很少數派的存在,很多人用「堅守」之類的字眼形容王小帥電影的時候,我反而覺得其中誠實地從自我出發的態度是最難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