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最重要的是保持動物性和直覺」
去年獲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的電影《八月》即將於本周五在全國公映。日前,導演張大磊攜主演張晨現身上海,與第六代導演代表人物王小帥暢談《八月》中展現的時代記憶。在王小帥眼裡,這是一部「有溫度、不矯情、清新自然」的電影,黑白色調的成片抓住了那個年代的特點,還原了1990年代。實際上,這是一部張大磊半自傳體的電影,以片中主角小雷「闖入者」的身份視角,來展現那個年代父輩的世界。
張大磊:父輩和孩子一樣被動地接受時代變遷
電影《八月》講述了1990年代經濟發展浪潮中,西部小城的小雷一家在面臨鐵飯碗將被打破時的處境和選擇,片中主角小雷以孩子的視角懵懂地旁觀父親和其他大人世界的生活變化。
張大磊2008年開始寫這個劇本,2015年電影殺青,兩年後才公開上映,《八月》可以說是一部從生活縫隙裡換來的電影。張大磊坦言,不同的時期遇到了不同的難題,最開始是資金,後來最困難的則是對場景、人和環境的還原,「影片中全景的內容很少,因為現在有太多現代化的東西,漫天都是網線、塑鋼門窗、小廣告、礦泉水瓶,這些都沒辦法清理,太龐大了。」
《八月》並沒有濃墨重彩地刻畫父親與兒子小雷之間的交流,卻利用細枝末節中父親無聲的關懷,讓觀眾感受到父與子之間沉默無言的愛。得益於父親是內蒙古電影製片廠的剪輯師,張大磊從小在電影廠大院裡長大,就像影片中的父親亦是少年小雷的電影啟蒙者。「《八月》 裡的小男孩其實是個符號,他像一個『闖入者』一樣來到這個世界,以一個孩子的視角去跟世界交流。其實我把更多的情感投射放在了父親身上,因為我們可以發現父親在面對時代變遷的時候跟孩子是一樣的,也只能被動地接受。」
正如通過《八月》回首那個時代,張大磊從來都是接受者而非評判者,「我只是作為一個孩子去接受父輩給我們創造的那個時代的美好,而不是以一個成年人的視角冷靜下來去判斷那個時代怎麼了。」
王小帥:趁我們還沒有麻木,為什麼不去做呢?
《八月》雖然獲得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獎,但一部題材小眾文藝、全素人出演、沒有噱頭的電影在院線公映,從以往經驗來看基本可以看到極低的排片率。對於如何吸引更多觀眾去看的問題,張大磊顯得很淡定,「這就是一個選擇的問題。電影既然拍出來了,我認為很幸運的是能夠進入主流放映渠道和大家見面,觀眾覺得有打動你、吸引你的點就會去看,沒有就不看,很正常。」
有些導演憑藉文藝片拿獎後就開始用名演員拍大片,張大磊則認為無論有名與否,「合適就行」。而拍了多久文藝片,就被問了多久「是否會轉戰商業片」的王小帥表示,自己已經無法思考這個問題了,最重要的是保持自己的動物性和直覺,「現在都說不忘初心,其實很雞湯,被期待的越多,還原的初心就會越少。我們做電影的想要找回這些非常難,趁我們還沒有麻木,還有很多想要做的東西的時候,為什麼不去做呢?電影越來越市場,能堅持自己這點事情的人會越來越少,我不會去改變。」
對於現在越來越多年輕人想要踏入電影這個熱門行當的趨勢,王小帥給出了自己的建議:「年輕一定是力量,但不見得都能獲得正路上的成功,電影與其他很多行業都是一樣的,就是看作品,你的心氣無論有多高也還是要看作品。大磊是現在拿出了《八月》這個作品,他可能5歲就想說要拍電影,但也只是說說而已。」
雖然被稱為第六代導演領軍人物之一,王小帥卻很反感這種「一概而論」,「誰拍一部電影,就說誰是第幾代,是很偷懶的。文化的傳承應該去推崇個人的東西,而不是一代一代的東西,這樣才是真正的豐富。像張大磊就是張大磊,不屬於任何一代,也不是第七代。我之所以來,就是想把大磊這種正確做電影的方式傳遞給更多人,中國電影要有耐心等這樣的好作品。」 (見習記者 陸乙爾)
(責編:鄒菁、蔣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