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力學熵:克勞修斯

2021-03-01 FESIM有限元分析

克勞修斯是第一個提出熵的概念的人。不過他發表自己的結論時一定不會想到,熵不只是個單一的東西,而是一個大家族。克勞修斯提出的熵,被稱為熱力學熵或克勞修斯熵。除此之外,它還有兩個同胞兄弟。並且真要比較的話,克勞修斯熵反而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

這兩個同胞兄弟理解起來倒更加直觀。第一個胞弟在1877年由統計物理學泰鬥玻爾茲曼發現。這個人非常有魄力。在當時物理學界的一片反對浪潮中,他仍然堅持要用統計的觀點對多數粒子的運動進行解釋(不過我們或許該說幸好他堅持的是非常正確的)。他證明了,假如一個系統存在Ω個狀態(也就是說這個系統中粒子排布的所有可能性有Ω個),那麼熵直接與Ω的對數值成正比,比例常數為k(稱為玻爾茲曼常數,這是後來普朗克確定的)

;寫成公式即s=klnΩ,完全是初等函數,非常簡單漂亮,甚至不需要像克勞修斯那樣引入微分的概念。這個熵是從統計學角度推導的,稱為統計學熵或玻爾茲曼熵。玻爾茲曼這一功績的意義非常巨大,以至於他的墓碑上已經沒有什麼多餘的話好講了;公式「s=klnΩ」作為他的墓志銘,已經能說明一切。我們來簡單看一下玻爾茲曼熵表示的意義。假如有這麼一個箱子,裡面有黑白兩色小球。我們不妨設想兩種情況,一種是兩色小球很自覺地分別在箱子的左右兩半集合,另一種是兩色小球雜亂的分布在一起。很顯然,第二種情況允許的可能性更多一些,熵也就要大一些。但既然玻爾茲曼熵也是熵,那麼就一定和克勞修斯熵滿足同樣的熵增定律。實際上這非常容易理解,即使最開始我們把小球排列好,經過不斷的震動,它也要趨於混亂,也就是熵更大的情況。如果把這些小球想像成微觀粒子,或者大部分男性衣櫃中的衣物,也能得到相同結果。所以,玻爾茲曼熵對熱力學第二定律的統計解釋就是:

孤立系統總是朝著混亂度增加的方向運動。這真是太直觀了!

玻爾茲曼熵的結論非常精簡而奇妙。正因為如此,這一思想(而不只是概念)被直接搬到了很多領域。注意到玻爾茲曼的公式中,如果Ω個狀態是等可能出現的,那麼1/Ω就是出現概率;要是再避開熱力學不談的話,凡是涉及概率的問題都可以引入玻爾茲曼的熵的概念。這就是克勞修斯熵的第二胞弟——信息熵或稱香農熵的雛形。資訊理論創始人香農給信息熵下的定義相對玻爾茲曼公式來說要複雜一些。他引入了兩個概念:一個是信息熵,表示一個概率事件的不確定程度;另一個是信息熵的改變量,稱為信息量;信息熵和信息量的單位都是比特(bit),相信用過計算機的人都不會陌生。但要是具體討論這個東西,恐怕會送走我的大部分讀者,因此我寧可談一些簡單的特例。例如一個事件有N種等可能的結果,則每種可能性概率P=1/N,那麼按香農的定義,這個事件的信息熵為bit,

總是大於零的(係數K可以不去討論它,知道它大於零就行了)。容易理解,信息獲得越多,熵(不確定度)越少;信息獲得足夠,例如在此處獲得比特的信息量,熵就降為零,一切都確定了。於是,概率越小的事件,確定它發生所需的信息量就越大。打個形象的比方,如果是體操隊得了冠軍,

那麼我們只需要聽少數幾個人說起就基本能夠肯定;但要是足球隊得了冠軍,恐怕我們還需要向各電視臺、廣播站打電話,獲得足夠多的信息才能確認是否真有其事。但看起來,信息熵和克勞修斯熵、玻爾茲曼熵就差得挺遠了。究竟這三個熵是否是一回事呢?答案是肯定的。信息熵提出後,立刻引起了物理學家極大的興趣。他們證明,1bit的信息量等於的熱力學熵。這也就在三個熵之間劃上了等號。同時我們順便看出,在溫度T下,即使沒有任何耗散,處理1bit的信息也至少要消耗焦耳的能量:這就是計算機理論上的能耗下限。但不幸的是,即使目前最先進的計算機,處理信息的能耗也遠遠大於這個下限(幾乎大8個數量級,也就是大了一億倍!)。相比之下,反而是最不起眼的生物系統成為最佳的信息處理者。眾所周知——至少幾乎都知道——生物體的DNA也就是脫氧核糖核酸承載著信息,DNA的複製、轉錄、翻譯等都是信息的處理;而生物這樣處理1bit信息所消耗的能量僅比理論下限大100倍左右,也就是計算機能耗的百萬分之一!看來咱們的計算機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

既然三種熵都歸結為一回事了,毫無疑問,信息熵也滿足熱力學第二定律。這也不難說明。信息熵不會自發降低,也就意味著不確定度不會自發降低,信息在不斷流失。事實也正是如此。通信過程中,總有各種各樣的外來幹擾,產生噪聲;如果信號沒有不斷得到加強,就會逐漸被噪聲淹沒,造成信息的流失。事實上,信息熵的熵增原理最容易理解並且也最能說明一些問題;用信息熵進行分析,再利用三種熵的等價,我們可以解釋很多冥冥中自有熵註定的有趣現象。

相關焦點

  • 坤鵬論:熵,粉墨登場!
    在熱力學中,它可以表示為:終態值≠初態值二、克勞修斯的態函數熵1.熱力學第二定律為什麼需要數學公式?溫故一下《「熵」晦澀難懂?2.克勞修斯不等式1854年,克勞修斯給熱力學第二定律引進了態函數——熵(S),並用它來表述熱力學第二定律。如果過程可逆,其公式為:下標「r」表示可逆,是英文「reversible」(可逆的)的縮寫。
  • 熱力學三大基本定律是什麼?一文帶你搞懂
    由此克勞修斯最後得出熱力學第一定律的解析式:dQ=dU-dW從1854年起,克勞修斯作了大量工作,努力尋找一種為人們容易接受的證明方法來解釋這條原理。經過重重努力,1860年,能量守恆原理也就是熱力學第一定律開始被人們普遍承認。能量守恆原理表述為一個系統的總能量的改變只能等於傳入或者傳出該系統的能量的多少。總能量為系統的機械能、熱能及除熱能以外的任何內能形式的總和。
  • 物理熱學史宏觀:熱力學三大定律
    1850年,完整的數學形式由克勞修斯首先提出。之後在1867年,W湯姆生和泰特的《自然哲學論文》中進行修改並沿用至今。(下圖為克勞修斯)而克勞修斯於1850年率先發表了《論熱的動力及能由此推出的關於熱本性的定律》,詳盡地分析了卡諾定理,通過進一步論證正確的把卡諾定理做了改造與熱力學定理並聯形成熱力學第二定律。後於1854年在論文中做出更明確的闡述,並沿用至今。
  • 信條裡的熵是什麼,這個文章會給你答案
    #有意思博士#熵是什麼破鏡難以重圓,青春難以永駐,錢花出去就沒了,所以自然界的宏觀過程大多是不可逆的,他們都遵從著熱力學第2定律,其中最重要的是克勞修斯表述為:熱量不能自發地從低溫物體轉移到高溫物體。熱力學第2定律那麼有沒有可能違背熱2呢?
  • 坤鵬論:滿滿哲學味道的熱力學第二定律 它是宇宙級的基本規律
    今天,坤鵬論繼續分享對於熱力學第二定律的學習。熱力學第二定律,以抽象、難以理解著稱。但是,它確實是一個很有哲學意味的定律。不僅表明了熱量轉換的定律,熱機效率的限制,能量質量概念的引入,以及由此而引出的熵的概念。
  • 幾乎支撐著科學的半壁江山的「熵」到底是什麼?深入討論熵理論
    這是表述熱力學第二定律的另一種方式,它本質上說熵永遠不會減少。隨後,其他一些科學家改變了這個概念,以適用於他們各自的領域。魯道夫·克勞修斯是第一個正式將其稱為「熵」的人,並在研究熱量時利用了它。他選擇這個詞是基於希臘單詞「entropia」,意思是轉變。路德維希·玻爾茲曼在他的統計力學發展中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熵。埃爾溫·薛丁格將進化中的突變與熵的增長聯繫起來。
  • 黑洞無毛卻有熵究竟是什麼意思?一文帶你了解一下
    黑洞無毛定理表明黑洞的形成會導致熵的丟失。簡單而言,霍金認為:黑洞無毛也無熵增。這在當時得到了許多科學家的認同,根據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所預言的「經典黑洞」,是無毛的,看起來似乎無熵可言!但是有一位科學家表示了反對,那就是惠勒的學生貝肯斯坦。貝肯斯坦認為,為了保存熱力學第二定律,黑洞一定要有「熵」!
  • 如何理解《信條》中「熵」的體現,時間逆轉有可能嗎?
    而時間箭頭是由熱力學第二定律決定的。德國物理學家克勞修斯對熱力學第二定律的表述後來,克勞修斯又引入了:「熵(Entropy熵就像時間之箭,沒有回頭的可能。當然,時間逆轉違反了熱力學第二定律,現實中是無法實現的。
  • 當達爾文遇上開爾文:進化論和熱力學第二定律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
    當開爾文和克勞修斯提出了「熱力學第二定律」(回顧一下內容:不可能把熱從低溫熱源傳到高溫熱源而不產生其他影響,也可以理解為:在一個孤立系統中,熵是不可能自己減小的)的時候,克勞修斯提出了「熱寂說」,也就是說,如果把整個宇宙看成是一個孤立系統的話(前提是宇宙是有限的),那麼宇宙中的熵就會趨於增大,最後所有的能量,像機械能、光能、電磁能等等最後都得變成熱能,從高溫熱源傳向低溫熱源,直到最後達到一個熱平衡的溫度
  • 把熱力學定律拍成《信條》通俗解釋「熵」諾蘭堪稱影壇物理課代表
    《信條》中除了描述時空穿越,時間逆轉,最重要的就是「熱力學定律」。如果你懂了該定律中的「熵」,那電影《信條》就不難懂了。什麼是「熵」?首先,熵,是熱力學系統的一個狀態函數。但它不是描述溫度或力度的,而是表示一個物理系統穩定性或是混亂度的度量,它所描述的是一個系統的無序程度的變量,一個系統越有序,它的熵就越小,越無序它的熵就越大。
  • 信條:只有諾蘭敢把熱力學定律拍成電影,最通俗解釋什麼是「熵」
    《信條》中除了描述時空穿越,時間逆轉,最重要的就是「熱力學定律」。如果你懂了該定律中的「熵」,那電影《信條》就不難懂了。什麼是「熵」?首先,熵,是熱力學系統的一個狀態函數。但它不是描述溫度或力度的,而是表示一個物理系統穩定性或是混亂度的度量,它所描述的是一個系統的無序程度的變量,一個系統越有序,它的熵就越小,越無序它的熵就越大。
  • 電影《信條》描摹「逆熵」,現代舞演繹《熵》,科學激發藝術創作靈感
    科學理論激發藝術創作靈感,「熵」令中外藝術家深深痴迷「熵「,通常描述的是體系的混亂程度,混亂程度越高,體系的熵值也就越高。此概念最早由克勞修斯提出,並廣泛運用於熱力學。以「熵」理論為核心的熱力學第二定律,歷史上曾被視為墮落的淵藪。
  • 電影《信條》描摹「逆熵」,現代舞演繹《熵》,科學激發藝術創作靈感
    科學理論激發藝術創作靈感,「熵」令中外藝術家深深痴迷 「熵「,通常描述的是體系的混亂程度,混亂程度越高,體系的熵值也就越高。此概念最早由克勞修斯提出,並廣泛運用於熱力學。以「熵」理論為核心的熱力學第二定律, 歷史上曾被視為墮落的淵藪。
  • 諾蘭《信條》中物理學難點:一個「熵增」與「逆熵」的世界
    不要看到「熱力學」三個字就放棄思考了,雖然熱力學的內容非常的深而且牽扯到宇宙萬物的運行法則,但若只是要能勉強看懂《信條》,是不需要把物理書拿出來重看一遍的。簡單來講,熱力學第二定律是在表述熱力學過程的不可逆性:克勞修斯表述為:熱量不能自發地從低溫物體轉移到高溫物體。開爾文表述為:不可能從單一熱源取熱使之完全轉換為有用的功而不產生其他影響。
  • 遊子吟|熱力學定律
    熱力學第二定律是描述熱量的傳遞方向的:分子有規則運動的機械能可以完全轉化為分子無規則運動的熱能;熱能卻不能完全轉化為機械能。此定律的一種常用的表達方式是,每一個自發的物理或化學過程總是向著熵(entropy)增高的方向發展。熵是一種不能轉化為功的熱能。熵的改變量等於熱量的改變量除以絕對溫度。高、低溫度各自集中時,熵值很低;溫度均勻擴散時,熵值增高。
  • 熵,祖母悖論,《信條》如何逆轉時空?
    在電影《信條》中也有時間機器,不過這個時間機器有點不同,因為這裡穿越時空靠的不是時間跳躍,而是使物質的熵發生逆轉 熵和時間的關係 時間這個概念對於大家來說,既熟悉又陌生。宇宙自誕生,萬事萬物就處於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時間的本質便是運動。如果萬物處於絕對靜止狀態,也就沒有時間概念了。人類正是利用周期性運動來記錄時間的,比如時鐘。
  • 貫穿全劇的「熵」
    導演諾蘭用「熵增」的物理科學講了拯救人類的故事,主線就是能讓世界「熵減」的「演算機」,正反派人物為了搶奪這臺機器展開了殊死搏鬥,結局當然是正派勝利。劇情不便透露太多,這裡就來說說貫穿全局的「熵」1865年,德國物理學家克勞修斯首次提出了「熵」(entropie),熱力學第二定律就是以此為核心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