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蘭《信條》中物理學難點:一個「熵增」與「逆熵」的世界

2020-09-10 科學交響樂

諾蘭的科幻電影總是帶著「燒腦」的硬核科幻,比如《盜夢空間》裡現實和夢境彼此交錯、互相影響的劇情,比如《星際穿越》裡的蟲洞、黑洞和五維時空。9月4日,諾蘭的《信條》一上映,作為一個資深科幻迷,我也是第一時間趕到了電影院。

今天,這部《信條》,你可能需要帶高中層級以上的物理大腦進去看電影,不然會滿頭問號喔!或者你應該至少懂一些,不然怎麼在女朋友面前偽裝成「高智商」?

《信條》電影海報

《信條》中的時間倒轉與熱力學第二定律

預告片中就可以看到《信條》中出現了各種時間倒轉,這裡面其實是有科學知識可循的,電影中也非常明確講出產生這種奇異現象的關鍵,那就是熱力學第二定律。

不要看到「熱力學」三個字就放棄思考了,雖然熱力學的內容非常的深而且牽扯到宇宙萬物的運行法則,但若只是要能勉強看懂《信條》,是不需要把物理書拿出來重看一遍的。

簡單來講,熱力學第二定律是在表述熱力學過程的不可逆性:克勞修斯表述為:熱量不能自發地從低溫物體轉移到高溫物體。開爾文表述為:不可能從單一熱源取熱使之完全轉換為有用的功而不產生其他影響。通俗的理解就是:一旦發生,就無法回頭。

熵增定律


其中能夠量化這個過程的指標叫做「熵」,當一個孤立系統逐漸朝向熱力學平衡,例如冰融化、燃燒木頭、食物煮熟、爆炸等等,熵都會變大。也就是說,隨著可作功的能量轉化為不可作功能量,熵就會增加,而系統也就越混亂,藉此測量一個封閉系統的混亂程度(亂度)。

基本上我們身處的世界,萬物都傾向朝最大熵前進。如果把宇宙視為一整個巨大的孤立系統,熵狀態永遠只會增加,不會減少,亂度也會越來越大。

因此從這個角度看,熵的測量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種時間的指標,因為它永遠朝向一個目標。

既然這件事被稱為熱力學第二「定律」,代表目前為止我們無法違反這個原則,但是當代物理學家們逐漸在熱力學第二定律中發現了一個漏洞,找到了可以在孤立系統中逆轉熵的契機。

這就是《信條》這部電影的核心理論:如果有一天我們能夠逆轉熵的變化,我們就可能在時間洪流中逆流而上。

逆熵的契機:神秘的旋轉門

如果我們真的能夠逆熵會發生什麼事呢?若從時間的角度來看,這跟以前老梗的回到過去不太一樣,你不是回到以前的時間點然後再繼續向前,反而比較像逆著時間走,但是你主觀的時間依然在往前進,只是現在你會看到熟飯變回生米、用原子筆寫出來的字會被撤回、水會倒流……之類的,但你人生還是在往前走。

那麼怎樣的狀態下可以逆熵呢?

根據美國歷史最悠久的阿貢國家實驗室的研究指出,他們在微觀尺度中逆熵的方法關鍵,也就是從熱力學第二定律的支柱之一:H定理著手。

H定理說的是,理想氣體分子在一個孤立系統中如何達成熱平衡的現象。最常見的解說模式包括一個有著兩個房間的系統,一冷一熱,它們如何在連通之後達到熱平衡?冷的房間逐漸變熱、熱的房間逐漸變冷,最後溫度一樣。

但實際上,科學家無法準確的記錄系統裡每個氣體分子的移動模式,所以之前我們都將之視為一整個系統討論,如果我們真的要知道這個系統中獨立的分子是如何運動的,科學家們得從量子的角度去理解這件事,所以他們將量子資訊學的抽象數學模式與凝態物理學結合,產生出了一個全新的H定理。

在這個全新的H定理中,當我們從量子化的角度去觀測每一個分子,在某些情況、在某些瞬間,熵是可能變小的。

這個裡可能是第一個產生逆熵旋轉門的地方嗎?

這個構想某種程度上與1871年英國物理學家麥克斯韋的「麥克斯韋的惡魔」假想實驗不謀而合。在這個非常原始、想要違反熱力學第二定律的假說中,麥克斯韋假設有一個很無聊、閒著沒事的熱力學惡魔,剛好看守連接兩個不同溫度房間的通道,當氣體分子飛過去的時候,惡魔無視熱力學、只讓速度較慢的氣體分子進入一個房間,讓速度較快的分子進入另一個房間。

綜合以上的假說和發現,我們可以非常大概的理解《信條》中的關鍵道具:逆轉門,到底是個怎樣的存在。

逆轉門就是這個惡魔,甚至在電影中開啟一切計劃的逆轉門,正常世界和逆熵世界分別是用紅光和藍光,就像H定理的圖示。至於使用機制是什麼,電影中只是說了使用來自未來的「反向輻射」,在無法理解這是什麼輻射的情況下,我猜逆轉門大概是能夠用量子尺度的方法操控一切吧!也就是說在《信條》的世界中,未來的科學家們發明出了有規則脈絡、穩定的產生逆熵環境的道具,來「前進到過去」。

「逆熵」實際上會長怎樣呢?有待討論的燃燒現象

在《信條》中,雖然劇情很明確的說明了我們看到的現象來自於逆轉「熵」的結果,但是80% 的信條展示,都是集中在逆行時間之箭這件事上,例如子彈倒著飛、破損的牆壁復原(還會順便把正常時間線的可憐人關在裡面)、汽車逆開……等,並沒有很明確的展示出逆轉「熱力學」。但是卻有一幕很不一樣,也讓我印象深刻。


就是在逆熵世界被火燒會發生什麼狀況?

在故事中段,主角來到了逆熵的世界,很不幸的被困在一臺翻覆的車中,汽油流滿地,這時候反派很老套的點燃了打火機丟在地上,點燃了汽油希望凍死主角……

你沒看錯~在逆熵世界裡,被火燒到會被凍死。

在這裡先整理一下,從兩個世界角度看這個現象會是什麼樣子:

因為主角等人身處於逆熵世界,在這裡由他們眼中觀測到整個事情時間順序差不多是這樣:車子撞毀–> 汽油流滿地–>起火–>火焰蔓延–>火「燒」車–>主角失溫、車窗結冰

除了結果有點匪夷所思之外,其他看起來還算正常。

但是如果你從正常的時間線觀看這整個逆轉過程,會變這樣:一臺結冰車停在路上–>開始退冰–>出現火焰–>火焰退去–>還原成汽油

逆熵世界產生被火燒會被凍死


在開始討論之前,想先簡簡單單引入一個吉布斯函數的概念,幫助大家理解。

在現實世界中,一個化學反應會不會自己開始,需要參考自由能公式:

ΔG=ΔH−TΔS

其中H代表系統內的內能物理量「焓值」;S就是熵;T是絕對溫度K;G是自由能,

一個現象能夠順理成章的開始反應,ΔG 必須要是負值。燃燒木頭就是一個例子,這是一個放熱反應,所以整體系統的內能「焓值」降低(ΔH為負)。燃燒的木頭系統會產生更多分子,所以熵是增加的(ΔS為正,所以−TΔS還是負),這樣ΔG 就會是負值。

回到電影中的畫面。首先退冰這件事,大概就是車體、人類身上的冰霜變成水蒸氣吧~這是現實世界在室溫中絕對會發生的事,但是我們要想的是…… 在逆熵的世界裡它們是結冰,這就是在大白天馬路上絕對不可能發生的事(除非氣溫低於冰點)。

結冰是一個有趣的熱力學現象,因為放熱所以「焓值」降低(ΔH為負),但是同時水變冰所以熵也變小了(ΔS為負,所以−TΔS變成正值),這時候決定ΔG是否為負最大關鍵就是溫度,必須要越低才會發生。

接下來,我們就要進到下一個部分:在逆熵世界燃燒汽油

如果我們參考最單純的燃燒辛烷反應來當作參考:

2 C 8 H 18 (l) + 25 O 2 (g) → 16 CO 2 (g) + 18 H 2 O(g) + 10860 KJ

如果把整個式子逆轉,就是一個在現實世界完全違反熱力學定律的反應,因為它熵變小(ΔS為負,所以−TΔS變成正值),因為是吸熱反應,所以「焓值」又變大(ΔH為正),這時候不管溫度為幾度,ΔG必定為正值,所以完全不會發生。

但是如果今天在逆向時間世界發生了這個燃燒反應,在現實世界中就會看到奇怪退冰現象之後,釋出的熱剛好把二氧化碳和水汽還原成辛烷的過程。

相信看完以上幾段之後,熟悉熱力學的朋友可能會有點狐疑,如果是真正的逆熵世界,時間逆轉或許可以理解,但是燃燒這個化學反應還會如此順利的進行嗎?因為從逆轉時間的角度看,電影中還是把火焰拍出來了,但是如果燃燒這件事沒有吸熱在周遭製造出低溫,結冰是不會發生的。

我覺得以上的事情需要更多熟悉熱力學的朋友來幫忙,找出整個過程的合理性,電影畫面是正確的嗎?還是大導演想要產生炫炮特效可能漏了什麼?

說了這麼多,我只給你一句話:「不要理解它,感受它就夠了。」……好好看電影吧!


相關焦點

  • 熵增熵減同時存在,諾蘭新作《信條》究竟科幻還是玄幻?
    導讀:對於科幻迷來說,《信條TENET》的上映,給這個炎熱的夏季帶來了一絲激情。正如預告片中透露出來的信息一樣,片中的一個至關重要的設定就是反向時間流。通過一個裝置,人可以沿著時間的負方向「穿越」,從而可以改變過去。
  • 什麼是「熵」?腦洞解讀諾蘭《信條》謎題
    諾蘭新作《信條》將於9月4號也就是明天在國內影院上映。此前該電影已經在國外上映,取得了不錯的票房和口碑,爛番茄新鮮度81%,IMDB網站評分也在8分以上,很受國內影迷期待。但想要看懂諾蘭的電影,得提前掌握一點物理學概念,這樣不至於看的一頭霧水。
  • 什麼是「熵」?何為「薩託幻方」?腦洞解讀諾蘭《信條》謎題
    諾蘭新作《信條》將於9月4號也就是明天在國內影院上映。此前該電影已經在國外上映,取得了不錯的票房和口碑,爛番茄新鮮度81%,IMDB網站評分也在8分以上,很受國內影迷期待。但想要看懂諾蘭的電影,得提前掌握一點物理學概念,這樣不至於看的一頭霧水。
  • 《信條》:一篇物理學論文的影像表演
    從科幻片角度看,《信條》是硬科幻作品,它是以物理學的概念來包裝故事,以物理學的學說為根基,對世界的樣子進行自洽的假想和推演。「熵」是理解《信條》一個很核心的概念,它的物理意義是體系混亂程度的度量。正常的自然規律下,事物遵循的是「熵增」原理,即粒子從有序向著無序發展。比如常溫下一個麵包只會從新鮮到腐爛,而不會反過來。
  • 《信條》:一篇物理學論文的影像表演
    從科幻片角度看,《信條》是硬科幻作品,它是以物理學的概念來包裝故事,以物理學的學說為根基,對世界的樣子進行自洽的假想和推演。「熵」是理解《信條》一個很核心的概念,它的物理意義是體系混亂程度的度量。正常的自然規律下,事物遵循的是「熵增」原理,即粒子從有序向著無序發展。比如常溫下一個麵包只會從新鮮到腐爛,而不會反過來。
  • 科幻 | 熵減會引發時間倒流嗎?聊聊《信條》中的科學問題
    首先要說的是,諾蘭的《信條》一如既往地精彩,與他的經典《星際穿越》各有千秋,再一次感受到了諾蘭豐富的想像力:在電影中構建了自己的物理世界因此,隨著時間的流逝,熵不斷地增加,稱為「熵增」。 在電影《信條》中,諾蘭最主要的一個科幻設定,就是通過一個可以逆轉熵的機器,來實現時間的逆轉,並以這樣的「諾蘭時間線」來展開故事。從電影設計上來看,這是極其巧妙的,非但故事精彩,電影中的特效更使人目不轉睛,以至如痴如醉。
  • 把熱力學定律拍成《信條》通俗解釋「熵」諾蘭堪稱影壇物理課代表
    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基普·索恩曾經通讀了《信條》的劇本,他為諾蘭梳理其中的科學概念。《信條》中除了描述時空穿越,時間逆轉,最重要的就是「熱力學定律」。如果你懂了該定律中的「熵」,那電影《信條》就不難懂了。
  • 信條:只有諾蘭敢把熱力學定律拍成電影,最通俗解釋什麼是「熵」
    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基普·索恩曾經通讀了《信條》的劇本,他為諾蘭梳理其中的科學概念。《信條》中除了描述時空穿越,時間逆轉,最重要的就是「熱力學定律」。如果你懂了該定律中的「熵」,那電影《信條》就不難懂了。
  • 《信條》,逆時
    在《盜夢空間》中,時間的尺度被拉伸或壓縮,才有了「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電影化呈現。而在《星際穿越》中,時間不僅僅在黑洞附近被質量所扭曲,甚至在玄幻的先進文明那裡變成了一個像空間一樣可以任意往來的維度。而在《信條》中,諾蘭讓時間變得「可逆」了。
  • 諾蘭《信條》,我的未來就是你的過去,順時間與逆時間的交錯
    要知道,諾蘭可是建築師出身,邏輯思維沒話說。這次《信條》和《盜夢空間》意思差不多,故事是一次典型的跨國行動,主角一邊滿世界旅遊,一邊拯救人類。整體來說,電影就像一場信息量的核爆,諾蘭的確是太牛了,故事這麼燒腦,看完了感覺是去參加物理學習。盜夢嘗試了梯形時空,信條是時間迴路。女兒說電影中的尼爾是從未來逆行回來的旅客,而他的終點卻是男主的起點。也就是說,開頭就是結尾,結尾亦是開頭。
  • 《信條》裡那些有點難的物理學:一個"逆熵"的世界為何不合理?
    但實際上,科學家無法準確的記錄系統裡每個氣體分子的移動模式,所以之前我們都將之視為一整個系統討論,如果我們真的要知道這個系統中獨立的分子是如何運動的,科學家們得從量子的角度去理解這件事,所以他們將量子信息學的抽象數學模式與凝態物理學結合,產生出了一個全新的H定理。在這個全新的H定理中,當我們從量子化的角度去觀測每一個分子,在某些情況、在某些瞬間,熵是可能變小的。
  • 諾蘭《信條》:新奇的熵減世界,深刻的倫理擔憂
    諾蘭的理論物理興趣班又開課了,這次他要講什麼?一個熵減世界,一個倫理困境。看諾蘭的新電影《信條》,欣賞他構想的這個熵減世界,實際上,你需要準備兩點:1、對熱力學第二定律有個基本的了解;2、對諾蘭的敘事風格有個基本的了解。這就夠了,再多便庸人自擾。
  • 熵減會引發時間倒流嗎
    首先要說的是,諾蘭的《信條》一如既往地精彩,與他的經典《星際穿越》各有千秋,再一次感受到了諾蘭豐富的想像力:在電影中構建了自己的物理世界,尤其將「諾蘭時間線」玩兒到了極致,凌駕於複雜的科幻概念之上,集動作片和間諜片之大成,通過一個比較深刻的故事,為大家演繹了大眾都能欣賞的饕餮盛宴。
  • 時間逆轉,拯救世界?諾蘭新作《信條》燒腦來襲…
    這句話可以貫穿該影片…作為諾蘭大神燒腦三部曲的最後一部,《信條》千呼萬喚始出來。大神果然就是大神…一刷果然沒讓我失望,智商被碾壓的老陳內牛滿面的準備明天找個物理大神一起二刷。劇情倒是很美國大片。一個特工服務一個名為「信條」的組織,任務就是為了阻止一個俄羅斯的大亨瘋狂毀滅世界的行動。光看劇情主線,平平無奇。
  • 《信條》熵增熵減是什麼意思?別怪我沒提醒你 明白熵增熵減才能...
    《信條》熵增熵減是什麼意思?別怪我沒提醒你 明白熵增熵減才能看懂電影時間:2020-09-05 11:47   來源:521經驗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信條》熵增熵減是什麼意思?
  • 《信條》,玩脫了
    「熵」是一個物理學概念,由德國物理學家克勞修斯在1865年提出,用於描述任何一種能量在空間中分布的均勻程度。能量分布越均勻,熵就越大。通俗來說,當兩個擁有不同能量的物體互相接觸時,能量從高能的一方流向低能的一方,最終達到一種平衡狀態。這個過程中,能量分布逐漸均勻,意味著熵逐漸增加。這就是「熵增」。
  • 電影《信條》描摹「逆熵」,現代舞演繹《熵》,科學激發藝術創作靈感
    「熵」,或許是近期最熱的物理學術語。克里斯多福·諾蘭的科幻新片《信條》,便是建立在「熵」的概念上,以「逆熵」理論展開奇妙的時空旅行。在諾蘭構建的「《信條》迷宮」中,子彈重回槍膛,破碎的玻璃瞬間恢復原狀,翻倒的汽車突然「鯉魚打挺」……奇思妙想與電影技術造就種種視覺奇觀,讓觀眾目眩神迷。而上海舞臺近日也出現了一臺現代舞《熵》,由演員、舞者尹昉編導,謝欣舞蹈劇場全新演繹。
  • 電影《信條》描摹「逆熵」,現代舞演繹《熵》,科學激發藝術創作靈感
    克里斯多福·諾蘭的科幻新片《信條》,便是建立在「熵」的概念上,以「逆熵」理論展開奇妙的時空旅行。在諾蘭構建的「《信條》迷宮」中,子彈重回槍膛,破碎的玻璃瞬間恢復原狀,翻倒的汽車突然「鯉魚打挺」……奇思妙想與電影技術造就種種視覺奇觀,讓觀眾目眩神迷。而上海舞臺近日也出現了一臺現代舞《熵》,由演員、舞者尹昉編導,謝欣舞蹈劇場全新演繹。
  • 《信條》硬核科普:在「逆時」狀態下,生命可以存在嗎?
    在《盜夢空間》中,時間的尺度被拉伸或壓縮,才有了「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電影化呈現。而在《星際穿越》中,時間不僅僅在黑洞附近被質量所扭曲,甚至在玄幻的先進文明那裡變成了一個像空間一樣可以任意往來的維度。而在《信條》中,諾蘭讓時間變得「可逆」了。
  • 《信條》炸了,諾蘭式燒腦公式,逆熵倒轉時間
    在目前的正常自然法則中,事物遵循的是「熵增」原理,構成事物的粒子從有序向著無序發展。在電影的設定中,在未來的研究之中發現,通過某種鈽元素的幫助,可以通過建造一道機器閘門將粒子變為「逆物質」,從而出現「逆熵」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