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條》:一篇物理學論文的影像表演

2020-09-04 澎湃新聞

曾於裡

註:本文有劇透,但不影響欣賞電影

去看《信條》前,它的「難懂」已經聞名全球了。建議觀眾觀影可前先把電影中涉及到的物理學理論和假想了解一下(比如熵、祖父悖論、平行時空),對於看電影還是大有幫助。第一遍能夠大概看懂電影在講些什麼,第二遍就可以更認真地觀察電影中出現的種種的細節。畢竟第一遍要完全看懂《信條》,對誰來說都是不小的挑戰。

《信條》海報

但也不必有太大壓力。《信條》有一個平穩易懂的開局,甚至說前75分鐘有些微微的冗長和無聊,直到出現那一場令人瞠目結舌的追車動作戲。諾蘭是玩轉類型片的高手,他的電影總是多種類型元素的融合,具有很強的商業性。譬如《盜夢空間》,科幻外殼底下是好萊塢傳統的怪盜電影;《信條》亦然,科幻包裹著好萊塢傳統的特工片的內核。

諾蘭在採訪中也將《信條》定義為特工片

前90分鐘,基本就是按特工片的類型走:主人公獲得了一個任務,然後飛往世界各地執行這個任務,在執行任務過程中,獲得一個搭檔,與搭檔並肩前行,解開了謎團又出現了一些謎團……直到最終任務完成。

約翰·大衛·華盛頓飾演男主角

但從電影一開始,《信條》就埋下科幻的引子,只不過在最後一小時才徹底引爆——觀眾才發現,不爆則矣,一爆就是核彈級別的,信息量爆棚,這裡暫且不表。從科幻片角度看,《信條》是硬科幻作品,它是以物理學的概念來包裝故事,以物理學的學說為根基,對世界的樣子進行自洽的假想和推演。

「熵」是理解《信條》一個很核心的概念,它的物理意義是體系混亂程度的度量。正常的自然規律下,事物遵循的是「熵增」原理,即粒子從有序向著無序發展。比如常溫下一個麵包只會從新鮮到腐爛,而不會反過來。但《信條》在科學基礎上假想了「逆熵」這一情形,在一個「逆熵」的時空中,這裡的時間規律不是從有序到無序、從過去到未來,而是從無序到有序、從未來到過去,麵包從腐爛變成新鮮,飛去出的子彈按原軌跡回到彈匣。

逆熵的子彈

《信條》中,一個人通過時間機器可以進入一個「逆熵」狀態,不斷倒回到過去。通俗地理解,《信條》隸屬於科幻電影中很大的一個分支:時間旅行。《信條》的故事底本是一個特工通過時間旅行執行任務,有人想要藉助時間旅行毀滅世界,主人公所隸屬的TENET肩負拯救世界的使命。

只不過有了逆熵的設定,《信條》中的時間旅行與以往我們所熟悉的時間旅行電影有所不同。常見的時間旅行敘事主要是這兩種,一種是《十二猴子》(1995)、《環形使者》(2012)、《前目的地》(2014)等的環形敘事,主人公進入時間的河流,回到過去想要逆轉未來,卻發現「The future is history」(《十二猴子》),無論幾次重回過去,時間的河流不可逆轉。另外一種是《時空線索》(2007)、《原始碼》(2011)、《明日邊緣》(2014)這一類型的,時間呈分岔式,主人公回到過去就可能產生截然不同的結果。

相對而言,這兩種時間旅行都較好理解,因為無論主人公第幾次回到過去,過去時空的運行規則與當下一模一樣,無論是主人公還是觀眾都不會有接受上的難度。

《信條》與它們截然不同。它的時間旅行是基於逆熵,這就包涵了至少兩個層面的不同。第一個層面,逆熵世界的運行規則與當下的世界是反著來的,人是逆著走,車是倒著開,打架動作是反著來,時間往回流,果成了因。當主人公經由時間機器進入逆熵狀態,他的行為仍然是正向,但整個世界在倒流。這形成強烈的陌生化效應,不僅電影中的主人公感到懵逼,觀眾也是頭一回在電影中看到如此奇觀。

輪船倒行,波浪從有到無

第二個層面,就是逆轉時間的邏輯。以往的時間穿越電影對此大多語焉不詳或者簡單帶過,創作者並未把它當做一個「問題」來深究。於是你看《明日邊緣》中阿湯哥飾演的凱奇少校倏忽地就回到了過去。但《信條》中,怎麼回到過去、想要回到過去哪一個點背後,有一套相當複雜、縝密又嚴謹的邏輯體系。

電影中的時間機器,有紅、藍兩邊,中間隔著透明玻璃。紅進藍出,是從熵增進入逆熵,時間逆流;藍進紅出,是從逆熵進入熵增,時間正向流動。

時間機器也不能讓你想回到過去哪個點就回到哪一個點。舉一個容易理解的例子。今天下午三點你參加了一場考試,下午五點結束,但你失利了,只考了60分,你事後知道了答案,想考個100分。現在是下午五點,你想回到兩個小時前,也即下午三點重新考試。你從時間機器進入逆熵狀態,不是一下子回到兩個小時前,而是你得老老實實跟著時間倒流兩個小時,這時你看到的世界也是反著來的,你得戴上特殊口罩才能呼吸。倒流兩個小時後,你再從時間機器的藍門穿過紅門,進入熵增狀態,你就回到了下午三點,世界的運行是常態化的,你開始「第二次」考試。

《信條》搞暈觀眾的地方來了:當未來的你回到兩個小時前,此時的世界裡有幾個你?

兩個。一個是過去的你,正在完成只有60分的答卷,一個是未來的你,正在第二次完成100分的答卷。而兩個小時後,那個只考了60分的過去的你就會消失,因為那個過去的你正在經歷著那個考100分的你所經歷的:第二次考試,以及之後的一切。

所以考60分的你和考100分的你,是可能相遇的。這就是為何《信條》會出現兩個主人公相互打架的情形,因為過去的主人公並不知道未來的主人公重返過去。

對於時間別具一格地操作,構成了《信條》敘事上的多重複雜性:它有正敘,有倒敘,並且正敘與倒敘還可以匯合,從而實現「時間鉗形行動」。即,讓過去的你和未來的你抵達同一個時間點,完成同一個任務,從而更好地達到自己的目的。電影中,男主角和大反派都運用了「時間鉗形行動」。電影最後的重頭戲加州鷹山大戰,「時間鉗形行動」被運用到了登峰造極,有多條敘事線、不同的人處於不同時間狀態裡,甚至同一個人也擁有多種時間狀態。要釐清每一條線索恐怕得三刷四刷。

通過時間鉗形行動,炸樓

以後評選高智商燒腦電影,《信條》如果自居第二,也鮮少有電影敢自稱第一,它儼然是一篇物理學論文的影像表演。如此燒腦,也註定了它會將很大一部分觀眾拒之門外,影評人也不見得都喜歡。因為《信條》還是挺概念化的,電影的主要精力是以故事還原這個概念本身,所以電影雖然輾轉三大洲七個國家拍攝,但它們也都淪為背景;部分人物也只是概念的道具,情感動機相對欠缺。

《信條》中比較立體的人物,一個是肯尼思·布拉納飾演的大反派,他有相對完整的弧光。

肯尼思·布拉納飾演的反派

另一個是羅伯特·帕丁森飾演的Neil。電影的前130分鐘觀眾只是覺得他很帥,最後時刻的「犧牲」,以及秘密的揭曉(他就是大反派的兒子),讓這個角色有了相當動人的高光時刻。時間旅行題材多多少少都有強烈的宿命色彩,但Neil的英雄主義舉動讓故事有了崇高的升華。Neil既是推巨石的西西弗斯,也是盜火的普羅米修斯。

羅伯特·帕丁森飾演的Neil太圈粉了

《信條》會有兩極化的評價。但哪怕電影有這樣或那樣的不足,它都瑕不掩瑜。這倒不是誇張無腦的「諾吹」的說法。因為諾蘭的電影拓寬了電影想像力的邊界,以及電影表現想像力的邊界。

電影是想像力的藝術。想像力是原創力,也是創新能力。通過傑出電影人的心靈想像和藝術虛構,電影可以帶著觀眾做夢——原來還有這樣的夢,原來夢還可以這樣做。雖然都是時間旅行,但諾蘭的講法別無分店。電影也是視覺的藝術。在特效技術愈發成熟的前提下,電影視覺面臨的困境,不是技術做不出電影人所設想的圖景,而是技術做得到但電影人想不出,作為視覺藝術奇葩的電影的光暈效應在消失。相形之下,諾蘭的電影視覺總能給觀眾帶來驚喜。逆熵狀態下的動作戲,多是前所未見的。

預告片中的一些動作戲

就像電影中的一句臺詞說的,「不要試圖理解它,感受它。」不必因為諾蘭的電影難懂而畏懼它,即便你看不太明白電影在講些什麼,你也可以在影院裡感受它——感受它爆炸的想像力,感受它炫目的視覺奇觀,感受電影帶給你的另外一種可能。

本期編輯 邢潭

相關焦點

  • 《信條》:一篇物理學論文的影像表演
    建議觀眾觀影可前先把電影中涉及到的物理學理論和假想了解一下(比如熵、祖父悖論、平行時空),對於看電影還是大有幫助。第一遍能夠大概看懂電影在講些什麼,第二遍就可以更認真地觀察電影中出現的種種的細節。畢竟第一遍要完全看懂《信條》,對誰來說都是不小的挑戰。 《信條》海報但也不必有太大壓力。《
  • 表演講座 | 陳璽安:一篇關於Ray Brassier技術論的同人論文
    陳璽安:一篇關於Ray Brassier技術論的同人論文
  • 那隻與人合著物理學論文的暹羅貓……
    但你絕對想不到,它們還會寫論文!這件事發生在1975年,當時密西根州立大學的物理學教授傑克·赫瑟靈頓與他的寵物貓切斯特合作,就粒子在不同溫度下的原子行為撰寫了一篇研究深入的論文。這是第一次(也可能是歷史上唯一一次),一隻貓同人合著論文並發表在知名雜誌上。
  • 來聊聊那隻與人合著物理學論文的暹羅貓
    它們是非常稱職的伴侶寵物,但你聽說過他們還會寫論文嗎? 事情發生在1975年,當時密西根州立大學的物理學教授傑克·赫瑟靈頓和他的暹羅貓「切斯特」合作,就粒子在不同溫度下的原子行為「共同」撰寫了一篇論文。
  • 霍金生前的最後一篇論文發布了:關於黑洞信息悖論
    史蒂芬·霍金參與的最後一篇論文已經被物理學家們發布在預印版論文平臺 arXiv 上。
  • 《信條》諾蘭出手,必屬精品,造夢大師無疑
    放眼全世界,像諾蘭這類型的導演兼編劇真不多見,他是將電影工業不斷推上新高的偉大電影大師,當然也是能夠將電影影像表現得淋漓盡致的大師接受採訪的諾蘭表示,他一直用不同的方式表現「時間」,《信條》就是諾蘭別出心裁的「時間」特工片,本身娛樂為主,加入「時間」概念,讓這部間諜片與眾不同,超越很多類型片的敘事,變得更加迷人。
  • 哥本哈根大學 天體物理學
    天體物理學是研究空間/宇宙/宇宙現象的物理學分支,例如恆星、星系和它們之間的物質,既通過理論水平,也通過天文觀測。作為天文學的夢想之地之一的丹麥,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優勢和國家長久以來的政策支持,如果有意求學,請將哥本哈根大學列入你的申請名單。哥本哈根大學,坐落於丹麥王國首都哥本哈根,是丹麥最高學府。
  • 《信條》:不要試圖理解它,也無需感受它
    《信條》(tenet)上映,我看到一些走流量的影評都在對影片中那些高深的物理學理論進行分析,以解釋那些「燒腦」的物理學概念,諸如熵增、熱力學再來解讀劇情。而我想要指出的就是,一部電影如果是以這些虛無高深的物理學概念來解讀,不僅是完全錯重點,而且正中諾蘭下懷。電影好不好,導演技藝如何,回歸電影本身。要理解那些物理學理論,看紀錄片,或者做做奧林匹克物理題都是不錯的選擇。諾蘭真是一個聰明人,成功開發出商業片大賣法則,本是二流類型片卻讓觀眾甘願二刷三刷,重複消費,不僅要理清故事時間軸,還要理解裡面的理論。看第一次沒看懂?
  • 【飯書記】《黃金時代》:一篇被史料壓垮了的論文
    》,是跟老婆大人一起看的。我還要讚賞的,是《黃金時代》對細節的鋪陳,這是另一部蕭紅傳記片遠不能及的地方。有人說這部影片是「舌尖上的民國」,又有人嫌它拿這麼多鏡頭拍窮街陋巷,讓魯迅梅志與蕭紅大談穿衣之道,其實這正是電影的好處。除了用影像,我們還怎麼還原那個時代?而鏡頭應該對準的,是風雲變幻還是日常生活?香港前輩導演李翰祥曾分辨道:「大陸演員是在鏡頭前演戲,香港演員是在鏡頭前生活。」
  • 特斯拉一生700多項專利,80歲發表的一篇論文,被美國列入絕密!
    而深透到諾貝爾得獎歷史,研究特斯拉作品而從中得到啟發,最終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科學家,佔了其獎項比例的27%,間接得到啟發的是65%。特斯拉在1910年推薦了居裡夫人在放射性元素方面的成就,使得居裡夫人獲得了第二次諾貝爾獎。
  • 【物理故事】索爾維會議,二十世紀物理學,和物理學史上最珍貴的一張歷史照片
    愛因斯坦一生撰寫過許多科學著作、論文、以及大量關於量子力學的解釋的通信,非專業人士不大能看懂,但是,我倒是願意向非專業人士推薦其中兩本小冊子:一本是他和他的波蘭籍助手英菲爾德合著的《物理學的進化》,沒學過物理學的人也不難看懂;一本是《狹義與廣義相對論淺說》,有一點物理學基礎的人就不難看懂。我上大學時買過這兩本書,說不上學了多少知識,但對於啟發一個年輕人的科學思維,受益不少。
  • 怎麼才能寫出一篇好論文?
    對於怎麼才能寫出一篇好論文這個問題,由於不同學術專業,不同科研層次的論文要求是不同的,它是很難給出一個通用的方法。但是,無論什麼樣的論文,都會遵循寫作的一些基本原則,都有助於提高撰寫論文的效率和質量。1、擇好題目什麼樣的論文標題才是好的呢?
  • 北電錶演院長張輝論文抽檢不合格 系翟天臨老師
    5月5日,有網友爆料北京電影學院表演學院院長張輝涉嫌存在學術不端問題。帖文曝出,張輝的博士論文通過抄襲網絡文章再把原文刪除的方式通過「查重」,網友用紅線劃出了抄襲的段落,直指其論文涉嫌「洗稿」。在沸沸揚揚的電影《一紙婚約》事件後,北電錶演學院院長張輝再次被推到了輿論的風口上。
  • 信條,將曾經諾蘭最好的東西,撕裂了。
    一個壞消息是,《信條》是諾蘭最壞的幾部電影之一。作為諾蘭的一個擁躉,我驚恐地發現,《信條》將諾蘭曾經最好的東西,撕裂了。和《星際穿越》一樣,《信條》也將一個普世的情感,包裹在一個高概念裡。《信條》本質上講的是婚姻中的暴力,更確切地說,對家暴男的報復,需要時間逆轉,回到當初,才有機會挽救。諾蘭的強悍在於,他總是能將兩個質地完全不同的概念,天衣無縫地焊接在一起。既有向上,高到無法企及的理論設定。又有向下,低到每個人都能理解的情感線索。既要求有視覺上令人目瞪口呆的奇觀,又要有心理上令人觸手生溫的情感按摩。
  • 國貨精品亮相電影《信條》,斯莫格躋身影像設備的行業前端
    《信條》是他拍攝的所有電影中最陽剛的一部,各種軍事裝備,肌肉卡車,俄國惡漢,正邪雙方的對立十分直爽,從最流行的動作片模式裡找全新的玩法。為什麼在《信條》電影中出現國貨的影像設備,值得我們去關注這件事呢?
  • 諾蘭《信條》中物理學難點:一個「熵增」與「逆熵」的世界
    9月4日,諾蘭的《信條》一上映,作為一個資深科幻迷,我也是第一時間趕到了電影院。今天,這部《信條》,你可能需要帶高中層級以上的物理大腦進去看電影,不然會滿頭問號喔!或者你應該至少懂一些,不然怎麼在女朋友面前偽裝成「高智商」?
  • 《信條》,逆時
    不過,就像很多網評所說的那樣:即便你看過了《信條》的劇透,大概率並不會影響你在電影院裡持續懵圈。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信條》很可能是電影史上最不怕劇透的電影了。至於科學,只是供角色們表演的舞臺而已。在這樣的意義上,《盜夢空間》是諾蘭最好的科幻作品,無論是其中寡頭父子之間的複雜情感,還是小李子對亡妻刻骨銘心的愛與悔恨,都讓人感同身受。而《信條》中的主人公卻更像是一個符號化的人物,是讓故事得以向前運轉的工具人。
  • 科幻電影變成物理課堂,「燒腦」的《信條》錯在哪兒?
    上周五(4日),科幻動作片《信條》在國內上映,第二天票房過億,影片中出現的「時空逆流」「祖父悖論」「時間鉗形戰術」等物理學概念被網友刷屏分析;雙向時空場景中的槍戰、爆破、動作場景也讓觀眾大呼過癮。然而,只靠「燒腦」設定和視覺奇觀,能成就一部好電影嗎?
  • 科幻電影變物理課堂,「燒腦」的《信條》錯在哪兒
    上周五,科幻動作片《信條》在國內上映,第二天票房過億,影片中出現的「時空逆流」「祖父悖論」「時間鉗形戰術」等物理學概念被網友刷屏分析;雙向時空場景中的槍戰、爆破、動作場景也讓觀眾大呼過癮。然而,只靠「燒腦」設定和視覺奇觀,能成就一部好電影嗎?
  • 諾蘭與《信條》中的時間觀
    《星際穿越》中的科學顧問是美國著名物理學家、加州理工學院的物理學教授基普·索恩(Kip Thorne)。那部電影中真正的主角並非是其中的男男女女,而是那個環繞著耀眼光環,質量達到太陽質量一億倍的巨大黑洞「Gargant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