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熵」?何為「薩託幻方」?腦洞解讀諾蘭《信條》謎題

2020-09-04 腦洞科學社

諾蘭新作《信條》將於9月4號也就是明天在國內影院上映。此前該電影已經在國外上映,取得了不錯的票房和口碑,爛番茄新鮮度81%,IMDB網站評分也在8分以上,很受國內影迷期待。

但想要看懂諾蘭的電影,得提前掌握一點物理學概念,這樣不至於看的一頭霧水。

諾蘭的經典燒腦作品《盜夢空間》

諾蘭的作品永遠不缺關注度,也永遠少不了那些燒腦劇情,像燒腦的《盜夢空間》和《星際穿越》一樣,初看一頭霧水,但細細研究,總會理解其中包裹的科學內核。看目前海外的影評反饋,《信條》應該也是一部十分考驗腦力和記憶力的燒腦作品。

克里斯多福·諾蘭雖然拍攝了許多燒腦科幻作品,但並不喜歡使用虛擬特效

為了讓大家在影院裡欣賞的時候能夠更好接收這部電影的傳遞的信息,更好的理解這部電影,腦洞君和大家提前解讀一下《信條》涉及到的幾個物理學概念。

寫在前面

回歸電影本身(非劇透)。按諾蘭的一貫風格,《信條》是在一個架空的世界背景中進行(可能這樣更便於實現那些極具腦洞和顛覆性的物理概念),電影中有著我們熟悉的一切,但又不是我們所生活的這個世界。

電影《信條》海報

故事的背景大概是為了改變全球變暖帶來的後果,未來有人試圖通過逆向時空操作(注意不是穿越,也不是時間旅行,而是時空逆向)來設法消滅此前的人類,阻止地球環境的惡化等等。

好了,學習時間到。先來看一下《信條》TENET名稱的由來,不得不先提「薩託幻方」(Sator Square)

薩託幻方

其實《信條》TENET這個詞,與薩託幻方(Sator Square)有關。薩託幻方在義大利、法國等地教堂中被發現過多次。

龐貝古城遺址石板上雕刻的「薩託幻方」

而比較經典的一個薩託幻方發現於龐貝古城遺址。有塊石板上刻了這樣一個幻方,這個幻方帶有五組文字從上往下依次是:SATOR、AREPO、TENET、OPERA、ROTAS。

人們發現,這五個單詞組成了一個5×5的正方形回文系統。無論從上往下、從左往右還是反方向來讀,都可以拼出這5組詞語。

不管以橫寫還是直寫的TENET為轉軸,把文字做鏡像,可以發現文字就像轉了90度一樣,那五組文字仍在

TENET/信條這個詞,始終在中心,如同一個鏡像系統的軸心。或許諾蘭將TENET/信條這個詞當作片名,也是想呼應影片裡「順向時空」「逆向時空」這個設定吧。

逆向時空」操作,「先因後果」和「先果後因」

與此前時空穿越劇慣用的穿越方案不一樣。這次《信條》預告片裡透露出的信息表明,在信條的世界裡,未來的人類發明了一種時間轉換器,並通過時空逆向操作,未來人回到上一代人的世界,將核武器裂變劑鈽241放在了9個國家。

電影中未來人給現代人送的大禮「鈽241」

在這種逆向的時間之旅中,未來人如果處在現在的時間線中,那他遇到的一切都是逆向的,他需要先接觸到事件的「結果」,然後經歷發生的過程,到達「因」的時刻,是一種時間的逆行。當然這種解讀這只能說個大概,具體是一種怎樣的一種情景,想必大家看了電影之後就了解了。

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在諾蘭的世界裡不是問題

「熵」和「逆熵」

熵(entropy),熱力學中表徵物質狀態的指標之一,用符號S表示,代表體系內部混亂程度的度量。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在孤立系統中,體系與環境沒有能量交換,體系總是自發地向混亂度增大的方向變化,總使整個系統的熵值增大,此即熵增原理。比如摩擦使一部分機械能不可逆地轉變為熱,此時熵會增加,過程不可逆。而已知的宇宙也是是朝著熵增加的方向在演變。

但是在《信條》的世界裡,在時間流裡,熵是可逆的,也就是存在所謂的「逆熵」。這在阿西莫夫1972年的長篇科幻小說《神門自己》裡,也有類似的概念。只不過阿西莫夫寫的不是未來和現代世界的故事,而是寫的兩個平行宇宙之間的熵交換的故事,大家有空可以看看,難得一見的經典佳作。

一張動圖來解釋熱力學第二定律裡關於熵的不可逆的結論

那麼按照《信條》的世界觀,未來和現代世界像一個封閉的莫比烏斯環。既然這個世界的時間流裡,熵可逆,那麼也就解釋了這個世界中為何時間也可以逆向。而且不僅時間可以逆向,如果你處在逆向時空中,你所遇到的物理原理都是逆向的,比如冰箱對你來說可能是烤箱,而烤箱的高溫可能會讓你凍傷!

把一根紙帶扭轉180°後粘結,你會發現原本應該是兩個面的紙環,變成了只有一個面

了解了這兩個概念,再看未來人要將鈽241這種核武器原料放在了9個國家引發世界核大戰的意圖了。是因為正向和逆向的時空是一個封閉的系統,想通過引發核世界大戰,導致過去的世界增熵,那麼未來世界就會出現「逆熵」,來讓未來世界變得更好?還是想通過提前毀滅現代世界的人類,終結人類活動引發的環境繼續惡化,而讓未來世界變得更好呢?想的腦袋疼。

類似於兩個相鄰的房間,熱交換使得溫度此消彼長,會不會是這個意思?

當然畢竟這只是一部商業科幻電影,不是嚴謹的科學作品,可能很多人甚至會覺得導演有故弄玄虛的成分。但是鑑於諾蘭比較擅長將簡單的物理概念包裝成「燒腦神劇」的習慣,所以提前了解一下這些物理學概念,在觀影時讓腦袋不至於懵懵的,總歸不是壞事。

《信條》電影劇照

當然這部電影裡,也如同諾蘭上一部《星際穿越》一樣,透露著對地球環境惡化的憂思,值得思考。

好了,先寫這些吧,歡迎大家留下自己的看法,大家可以一起討論哦!

關注 奇奇怪怪的科學知識一直在增加呢。

相關焦點

  • 何為「薩託幻方」?什麼是「熵」?腦洞解讀諾蘭《信條》謎題
    諾蘭新作《信條》將於9月4號也就是明天在國內影院上映。此前該電影已經在國外上映,取得了不錯的票房和口碑,爛番茄新鮮度81%,IMDB網站評分也在8分以上,很受國內影迷期待。但想要看懂諾蘭的電影,得提前掌握一點物理學概念,這樣不至於看的一頭霧水。
  • 信條:只有諾蘭敢把熱力學定律拍成電影,最通俗解釋什麼是「熵」
    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基普·索恩曾經通讀了《信條》的劇本,他為諾蘭梳理其中的科學概念。《信條》中除了描述時空穿越,時間逆轉,最重要的就是「熱力學定律」。如果你懂了該定律中的「熵」,那電影《信條》就不難懂了。
  • 學好物理化 才能看懂諾蘭新片《信條》網友感嘆太燒腦了
    》於9月4日登陸國內影院,勢必又將掀起一波高潮;目前《信條》IMDB網站分數為8.2分(之前是8.4,但最近分數略為降低),而知名影評網站爛番茄則給出了81%新鮮度。這一次在《信條》中,觀眾熟知的「諾蘭元素」仍得到了繼承。
  • 把熱力學定律拍成《信條》通俗解釋「熵」諾蘭堪稱影壇物理課代表
    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基普·索恩曾經通讀了《信條》的劇本,他為諾蘭梳理其中的科學概念。《信條》中除了描述時空穿越,時間逆轉,最重要的就是「熱力學定律」。如果你懂了該定律中的「熵」,那電影《信條》就不難懂了。
  • 諾蘭解讀《信條》:另類處理時間穿越題材電影
    諾蘭解讀《信條》:另類處理時間穿越題材電影 時間:2020.06.19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雲貓貓
  • 人類經歷混亂後的「逆熵」之旅,有《信條》的世界正在「重啟」
    當時還沒有去看電影,憑此前的預告片和有限的的信息,昨天寫了一點關於《信條》的可能解讀。但今天看完首映之後,覺得有驚喜,也有遺憾。深感此前寫的不夠完整,今天想著把《信條》這個拼圖拼完整,所以就有了現在這篇。
  • 諾蘭《信條》:新奇的熵減世界,深刻的倫理擔憂
    諾蘭的理論物理興趣班又開課了,這次他要講什麼?一個熵減世界,一個倫理困境。看諾蘭的新電影《信條》,欣賞他構想的這個熵減世界,實際上,你需要準備兩點:1、對熱力學第二定律有個基本的了解;2、對諾蘭的敘事風格有個基本的了解。這就夠了,再多便庸人自擾。
  • 《信條》看懂了嗎
    自從今年一月份諾蘭大神的新作預告放出開始,我就開始期待這部電影,諾蘭的電影,永遠會讓人感到驚豔。果然,在看完這部《信條》之後,諾蘭的電影還是這麼的令人佩服。不只是設定上的驚奇,畫面上的壯麗,還在於細節上的豐滿和邏輯上的自恰。
  • 諾蘭《信條》中物理學難點:一個「熵增」與「逆熵」的世界
    諾蘭的科幻電影總是帶著「燒腦」的硬核科幻,比如《盜夢空間》裡現實和夢境彼此交錯、互相影響的劇情,比如《星際穿越》裡的蟲洞、黑洞和五維時空。9月4日,諾蘭的《信條》一上映,作為一個資深科幻迷,我也是第一時間趕到了電影院。今天,這部《信條》,你可能需要帶高中層級以上的物理大腦進去看電影,不然會滿頭問號喔!或者你應該至少懂一些,不然怎麼在女朋友面前偽裝成「高智商」?
  • 熵增熵減同時存在,諾蘭新作《信條》究竟科幻還是玄幻?
    1、引言大神諾蘭新作《TENET(信條)》上映,給低迷的電影市場帶來一劑強心劑。小胖老師第一時間,觀看這部影片。近兩個半小時的觀影過程,絲毫不覺得拖沓,以至於硬生生的憋了一個多小時的尿,真正是全程無尿點。
  • ​全方位解析諾蘭最軟科幻電影——《信條》
    其實從影片設定基礎就可以看出,《信條》並不像以往諾蘭的那些硬科幻電影作品,而是一部建立在空談腦洞基礎上的軟科幻視覺大餐。《信條》的炫酷觀影體驗】欣賞完《信條》後,我的第一反應就是諾蘭威武。他能夠用一種老少鹹宜的方式把「時間」具象化,把一個簡單的點子用炫酷的敘事表現,這就是諾蘭的魅力。反向流動時間肯定不是什麼新奇點子,但如何表現絕對是很多人無法做到的事情。
  • 諾蘭最難懂的電影,連片名都有這麼多門道
    諾蘭的新作《信條》英文片名 TENET 將於明日正式上映。 觀看這部電影前,做功課是必然,像「熵」的概念、時光倒流、莫斯科劇院人質事件……等等,都是這部科幻大作冰山一角的重要組成。 而僅僅本片的片名,就暗藏玄機。
  • 看完《信條》我的腦袋「熵」了
    魔力大道今天發了兩篇諾蘭的文章,如果大家想要進一步挑戰逆向思考可以去看第一篇。諾蘭大神的時空三部曲的最後一部《信條》在前天正式上映,這部影片還是一直遵循諾蘭大神的風格,那就是觀眾一遍看不懂,兩遍看不明白。
  • 炸翻影院音響,N刷依然一臉懵,諾蘭新片《信條》你看懂了嗎?
    來了,諾蘭的新片來了,經歷了《星際穿越》《盜夢空間》的重映預熱,大家對《信條》早就蠢蠢欲動。電影有多炸?>看過之後,很多影迷表示智商完全下線,根本看不懂諾蘭究竟在講什麼」,英文名「Tenet」,片名TENET大有來頭,出自龐貝古城發掘的神秘拉丁回文密符「薩託幻方」(Sator Square)。
  • 《信條》到底是不是大爛片|信條;票房;故事結構;諾蘭;爭議;_網易新聞
    一如既往喜歡諾蘭電影的人,覺得這部電影的設定和結構都非常厲害;但是,更多在電影院被電影裡高密度的動作戲,炸得快要耳聾的觀眾,覺得它完全不顧及觀影感受,故事老套沒有新意。到今天,《信條》的豆瓣評分已經跌到7.9,這幾乎是諾蘭唯一一部評分低於8的電影(《失眠症》諾蘭交出了編劇權)。那麼,《信條》的爭議為什麼這麼大?它是諾蘭最差的一部電影嗎?
  • 《信條》:諾蘭的回文迷宮 時空奇觀與終極宿命論
    子彈瞬間回膛,高樓逆轉爆破,海鷗倒著飛翔,漣漪反向聚合,這一切,令觀者瞠目結舌,腦洞大開。迴文結構,祖父悖論,原教旨主義的電影技術控,後現代的時間觀與宿命論,這部看似老派的特工片,因為諾蘭深不可測的腦洞,製造出後疫情時代的觀影奇觀。
  • 三年磨一劍,諾蘭的《信條》為什麼非看不可?
    《信條》也是一場時間線遊戲。想要成功「入戲」《信條》,或許要先搞清楚兩個概念背景:「祖父悖論」和「逆熵」。我們可能在初中物理的熱力學中接觸過「熵」的概念。一個系統的熵如果下降,就必然會引起另一個系統的熵以更大的幅度上升。所以在正常的自然規律中,粒子總會從有序到無序發展,或是用更悲觀的論調解釋與「逆熵」相反的「熵增」概念——萬事萬物都即將走向毀滅,這是不可逆轉的自然規律。就像龐貝古城的遺蹟中的拉丁文迴環詩:農神永遠控制著時間之輪,更與道家的無為思想不謀而合:「損有餘而盈不足,天之道也。」
  • 三年磨一劍,諾蘭的《信條》為什麼非看不可?
    事實上,電影的構建與價值觀並沒有主流與非主流之分,只是因為諾蘭的個人風格過於強烈,觀眾們還是更習慣於那個譜寫平行世界藍圖和「造夢」的諾蘭吧。於是,《信條》,就是經典的諾蘭風格的回歸,更是諾蘭多部經典電影內核的縫合。《信條》也是一場時間線遊戲。
  • 諾蘭導演讓粉絲失望了一次,《信條》豆瓣低至7.8分
    《信條》的豆瓣評分,如今已經跌到7.8分!這個分數,其實已經是屬於中上水平電影的分數,對於一般導演來說,可以代表表現良好,但對於《信條》的導演諾蘭來說,已經是發揮失常!「新蝙蝠俠」的身份,究竟是什麼?7.最後的鉗形時間戰術,具體原理是什麼?利用這個戰術,主角他們又成功達成了什麼目標?8.「新蝙蝠俠」說電影裡的時間設定,不是「祖父悖論」,也不是平行空間理論!那這種時間設定與它們有何區別?
  • 看完諾蘭的新電影《信條》,你是什麼感受?《信條》到底好不好?
    盼星星盼月亮,《信條》終於來了。就國外先解禁的評論來看,本片被認為是諾蘭所有影片中觀影門檻最高的一部。終於,這個毛病體現為「難懂」。這片子難懂,不是因為複雜的物理概念,問題只出在敘事層面。你不懂相對論不影響你看《星際穿越》跟主角一起對著錄像哭,同理,你懂熵增之類的也不會使得《信條》更好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