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好南京已經進入了初秋。在這樣的天氣裡,他還覺得太熱,倘若在一個月以前來此,不知會難過到什麼樣的境地。
在此前發布的關於島唄的一篇文章裡,我曾寫道,大概是因為脫離了自然,音樂才要用各種複雜的配器來裝飾。看過中孝介的演唱會,讓我更加確定了這樣的看法。
一架鍵盤、一把小提琴、一把吉他,就是所有的配器;再加上一束歌聲,就構成了舞臺的全部。
唱完第一首歌,他筆直地站在那裡,說:「大家好,第一次來到南京,我很高興。我是中孝介。今晚和大家,一起,度過一個美好的夜晚。請多關照。」
許多歌的前奏是由小提琴開始的。尖銳時似要刺穿暗夜,嗚咽時一把就揪住人心,好像一根纏繞的髮絲,或者一道閃電。我相信,一定有些在場觀眾和我一樣,不只被中孝介的歌聲吸引,亦被這提琴聲感動。所以,在此多提一句,這位在演出現場頂著一頭金髮的小提琴手名叫 NAOTO(高橋直之),在我們的合作夥伴網易雲音樂上有他的音樂人頁面,感興趣的朋友不妨自己去了解。
小提琴手 NAOTO
鍵盤手黒木千波留戴著墨鏡,花白頭髮。從他落下的指尖,我聽出了柔軟的力,好像心臟被什麼東西撞了一下,在圓形的劇場裡發出沉悶悶的迴響,似乎將要爆發。而當這不適感快要消失的時候,竟然覺得有些失落。黑木千波留與著名的島唄藝術家朝崎鬱惠也合作過,之前推薦的《はまさき》這首歌,就是他與朝崎鬱惠、中孝介三人共同完成的作品,蒼老的女聲,宛轉的男聲,鋼琴的旋律美麗而憂傷。
太陽宮劇場,中孝介與三位樂手的合影
坦白講,從前聽到光良的《童話》,並不覺得怎樣感動,這一次,卻被中孝介的演繹所感染。
回過頭去,我看見劇場的黑暗裡閃爍著無數白色光點,臺下的人們都舉起了手機,搖動的光芒,好似一片星空。進入副歌部分,中孝介讓大家跟他一起唱,在一片溫柔、整齊的合唱聲裡,不知為什麼,突然熱淚盈眶。
在某個選秀節目裡,歌手霍尊唱了一首《茉莉花》,許多人說,那是他們聽過的最好聽的《茉莉花》,也有很多人說,他的聲音像極了中孝介。特意找來聽的時候,發現霍尊的唱腔的確與中孝介有幾分相似,但不知為何,總覺得少了些什麼。聽到最後才發覺,並不是真的因為少了什麼,而是因為霍尊唱得太準確。
中孝介的中文發音,其實是有些奇怪的。特殊的島唄唱腔,更是讓歌曲旋律變得有點扭曲,時常拐一個彎兒,繞到某個莫名其妙的音符上去。島唄的真假音頻繁轉換、一波三折、聲線迂迴的演唱方法,或許並不真的能完美地適用於簡單、明朗、清晰的流行音樂。但這矛盾又這不禁引我去想:究竟什麼才是唱歌呢?
吉他前奏響起,中孝介開始用中文演唱《茉莉花》。
在以前,我從未聽過有人用這樣的方式唱歌。觀眾席裡有人竊笑,而我卻突然感到一陣悲傷。中孝介的歌聲——或許在一些人看來,是跑了調的歌聲——讓我聯想起一位在大海邊浣衣的婦人。
我想,中孝介也許發自內心地喜歡這首《茉莉花》。作為一個外國人,他沒有機會在中國眾多的春節聯歡晚會上聽到它,所以他真的覺得它好。因為覺得好,所以他想唱;因為想唱,所以他就要唱。
一定是這樣。
在兩首歌的間歇裡,中孝介停下來問:「大家高興嗎?」熱烈的掌聲和歡呼聲響起,他說:「謝謝,我開心。」
在唱《乘風奔跑-勇者的浪漫》的時候,場內的觀眾氣氛被中孝介調動至熱烈的頂峰,所有人跟著他一起唱著,「啦啦啦,啦啦啦……」小提琴手 NAOTO 揮舞起手中的琴弓,中孝介也不再安靜地站著,而是在舞臺上搖擺起了身體。
在臺上,中孝介唱得動情,但我知道,臺下的觀眾,大都聽不太懂他在唱些什麼。
其實,在演唱會開始前,我們已經用心準備了詳盡的歌單與歌詞,然而,在開場前一個小時,由於技術原因,這些努力都付諸東流了。
原本為觀眾準備好的歌詞
所以,在這裡,我想代表曉峰音樂公社的所有工作人員向各位朋友道歉。我自己也感到可惜,不僅為我們自己,也為現場所有的觀眾,為舞臺上的中孝介。他唱出那麼多美好的句子,卻都沒有被懂得。
此刻你流下
充滿愛意的眼淚
若會幹涸 我願化作那吹拂的微風
重新回到這裡
回到你可以休憩的地方
用這不變的笑容
平安無恙地
度過明天
——《家路》
歌單裡安排的最後一首歌,名字叫做《家路》。舞臺上傾瀉下橙紅色的光,好像夕陽;而那升騰著的煙,一定就是炊煙。介紹完臺上的三個樂手,他又一次說道:「我叫中孝介。謝謝。」說的時候一字一頓,認真得像剛轉校的小男孩兒。
中孝介演唱《各自遠揚》
在整齊的呼聲裡返場的時候,NAOTO 手中的小提琴,已經換成了一把二胡,中孝介第一首返場歌曲,唱的是韓紅的《青藏高原》。最後一曲,也是所有歌迷最為期待的,是他在電影《海角七號》中所唱的歌——《各自遠揚》。舞臺上,中孝介彈琴的姿勢和電影裡他在海邊彈鋼琴時一模一樣。這時候,整個舞臺,仿佛變成了一張劇照,讓人心裡想起的,都是遙遠的故事。
整場演唱會,中孝介一共唱了 18 首歌,其中有 6 首都是翻唱的中文歌曲。有人說,這是什麼破歌單,把中孝介的品味都拉低了,我們要聽的是中孝介,不是韓紅,不是光良,也不是鄧麗君。
怎麼說呢?我想,歸根結底,中孝介是一位歌手。他不是詞作者,不是曲作者,也不是唱作人。從學生時代學習島唄開始,他唱的,大都是別人的歌。而我們所知的所有國家、所有民族流傳下來的歌謠,傳唱了一代又一代、一年又一年,那些又都是誰的歌?
唱,是歌手表達自身的唯一途徑;而聲音,就是他所有的資本。中孝介的不同之處或許在於,他用一種能夠被現代人所認可的方式,將他所尊敬和喜愛的故鄉民謠,變成了自己的歌。我想,無論是韓紅的、光良的、周杰倫的、鄧麗君的,還是所有那些已經在漫長的時光中丟掉了名字的老一輩民謠歌手的歌,只要他唱了,我們聽到的就是他的歌,也只能是他,獨一無二的中孝介聲音。
我不知道,在演出結束之後,你們是否也會像我一樣,懷念那一小段「歌者」與「聽者」之間的緣分。
我唯一能夠確定的是,在 2016 年 9 月 3 日那一天,正是那貫穿了整個夜晚的一把歌聲,跨越了一片汪洋大海,在世間常有的諸多沮喪、失望與不完美中,將我平安無恙地送到了明天。
感謝熱音攝影師 SSStephen 提供的演出現場圖片。
感謝為本次演出提供幫助的所有志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