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人靠飯,鐵靠鋼,一頓不吃餓慌」,這句話出自劉清河的《孔半仙巧戲董善人》,自從有了人類以來,吃喝拉撒成了最重要的事情,吃排在第一位。現在大部分人豐衣足食,一日三餐不在話下,但是在古代,對於老百姓來說,一日三餐簡直就是夢想。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下吧!
遠古時期
當時人類生產力低下,並且以打獵為生,糧食不夠吃,更談不上一天吃幾頓了。只有一個原則:「飢則求食,飽則棄之」。
秦漢食不果腹
在秦漢之前,因為我國農業發展不好,所以糧食的充足供應根本得不到滿足,很多百姓為了多存點糧食,每天只吃兩頓飯,甚至一頓飯,哪怕是上戰場的士兵也是如此,而且每個士兵的食物都是定量的,因為根本沒有多餘的食物供給。
在秦漢時期,只有少數的達官貴人可以做到一日三餐,那個年代普通老百姓根本有一口飯吃就算不錯了,吃飯的時間一般是上午9點,下午吃飯的時間大約是4點到5點。晚上7點入睡。如果在不進餐的時間吃飯的話,會被視為不遵守禮節的行為,當然也有一些例外,那就是被犒賞。
隋唐時期一日三餐開始流行
「一日三餐」的飲食風俗始於魏晉以後,但真正普及則在隋唐時期。這個階段部分老百姓的生活得到了保障,老百姓基本一天都吃三頓飯,與現代的「三餐制」基本沒有區別。「中餐」、「午飯」等這類詞彙開始流行,並大量出現在當時文人的詩文中。例如:白居易的《詠閒》中有「午飯」這個詞:「朝眠因客起,午飯伴僧齋」。
「三餐制」雖然在唐代已經很普及,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提高,但並不是多數人能夠吃飽飯,仍然有相當比例的人吃不上飯。其實一天吃幾餐,取決於國家的經濟水平。相關資料顯示,從民國開始,在民間才大範圍普及。
特別提醒:「兩餐制」並未消失,有的地方一天吃三頓飯,有的地方一天吃兩頓飯,到清末,乃至今天還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