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彝良發界安置區位於縣城南部,約8.3公裡左右,佔地2460餘畝,53幢電梯樓房,從15個鄉鎮搬遷入住5630戶25725人(卡戶5390戶24626人)。配套幼兒園3個、小學1所、九年一貫制學校1所、銀行超市商店餐廳若干、社區4個、自來水廠、汙水處理廠、變電站、區內道路、高速聯接線等一系列設施,新建扶貧車間3.4萬平方米。
毫無疑問,彝良發界安置區是彝良最大安置點,是彝良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一個耀眼的亮點。寒來暑往,脫貧入住戶搬進新居一年多來,他們究竟生活得怎麼樣?帶著這個問題,我和趙昱進行了入戶採訪。
斷窮根 飲水思源 搬新居 不忘黨恩
採訪對象一
嶽其榮老人,男,今年70歲,漢族,角奎鎮發達坪政村田壩組社長,田壩自然村黨支部書記。土地承包到戶頭一年嶽其榮任社長,一直幹到2019年12月搬遷到發界安置點。新居裡,住著嶽其榮和他的老伴,孫兒孫女,兒子和媳婦在浙江嘉善建築工地打工,兩人月工資6000元左右。
嶽其榮老人在坪政田壩的老房子,是土木結構的瓦房,90平方米左右,系32年前修建,評估為危房。幾十年老屋,塵泥滲漉,外面下大雨,屋內下小雨。每當夜間下雨,家人哆嗦擠在門頭過牆板下面躲雨,可憐又狼狽。雨住後才能到房間去睡,床鋪打得澆溼,只好將曰就曰熬到天亮。說起房屋漏雨這事兒,嶽其榮老人心有餘悸,眼淚噓噓,滿腹心酸事,欲語又止。
老嶽家有4兒1女,老兩口與最小的兒子嶽仕海一起生活。孫兒嶽東今年11歲,讀小學四年級;孫女嶽瑞9歲,讀小學二年級。讀坪政小學那會兒,家裡到學校有2公裡泥巴路要走,往返的走,走得夠一夠二,可兩個孫兒從不遲到耽誤讀書。下雨天回到家裡來,儘管穿有雨鞋,泥巴敷到膝蓋頭,像個泥母豬,讓人看了既心疼又好笑。這兩兄妹也真懂事兒,大熱天太陽再大,下雨天雨再大,從不耽擱讀書。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始終有這樣一個執念,就是「沒有文化不行」。
搬到新區發界小學就讀以後,妹妹嶽瑞是班長,哥哥嶽東是副班長兼體育委員,兄妹倆得到的獎狀,貼滿了半壁牆。
說起現在學校就在樓下,兄妹倆喜不自禁,「太近了,抬腳就走到了,乾乾淨淨,平平坦坦。營養餐又好吃。」
嶽其榮老支書稍事停頓,說,「田壩自然村下轄10個社,10個社的電全是在我手裡通的。從坪政到田壩的水泥路,早在3年前就鋪通了。」說到鄉村幹部的艱辛,老嶽嘆一口氣,「社長工資從每月20元到100元,2019年才漲到每月400元。」嶽老支書一臉凝重地說,「作為一名有25年黨齡的老黨員,就是要一心一意帶領群眾致富,工資多少倒沒有考慮那麼多。」如今,老嶽主動承擔起47棟的樓棟長,協助團結社區做好化解該棟樓房102家住戶,鍋瓢碗盞衣食住行,鄰裡糾紛夫妻矛盾等大煩小事的工作,受到住戶群眾的一致好評,老嶽身上有使不完的勁兒。說到分房時的情景,老嶽興致勃勃意猶未盡地說,「我當時選房的編號是1040,比較靠後,接到房門鑰匙,愧疚和激動一起湧上了我的心頭。我想,不花一分錢,幾十萬元的套房,說給我就給我了,我何德何能?」思前想後,淚眼婆娑的老嶽哆哆嗦嗦,掏筆寫下了一句心裡話,「永遠不忘黨恩!」紙條遞上去以後,主持人當眾宣讀,臺上臺下掌聲雷動,老嶽激動不已,熱血沸騰,一時間老淚縱橫。
150平米的新居,寬敞明亮,通風衛生,地板雖是二次抹面,但在老伴的打點整理下,家裡顯得整潔乾淨,有條不紊。老嶽的老伴林科芝68歲,瘦弱精幹,「感謝共產黨,沒有共產黨,咋會有這種房子住?做夢都沒想到,這一輩子,還能住這樣好的房子!」老嶽接過話茬說,「是啊,沒有抽一支煙,沒有喝一杯水,沒有道謝一頓飯。還是共產黨好啊!」
感黨恩 禁不住萬語千言
採訪對象二
安成榮,女,現年29歲,彝族,蕎山鄉海壩村關門山組24號人。老公彭高貴,25歲,漢族,角奎鎮拖腳村廟子溝子組人,現在浙江寧波餘姚家具廠打工,月工資 6000多元。說起丈夫彭高貴,小安一臉幸福,「他是一個有愛心,很有家庭責任感的人,努力打工掙錢就是為了這個家」。搬進新居前,安成榮在浙江寧波餘姚電子廠打工,製作電腦元件,月工資4000多元。夫妻倆有一男一女兩個孩子,兒子彭大林2歲,女兒彭大菲8個多月。安成榮抱著小女,動情地說,「不讓我們出一分錢,就住進這樣好的房子,天地良心,真的要感謝黨和政府!我們小兩口合計,等兩個孩子再大一點,讓奶奶來帶他們,在安置點新區就近讀書,我們兩口子繼續外出打工,賺錢貼補家用。」小安家4姊妹,1姐2哥,儘管安成榮在家裡最小,看著她夫妻恩愛,一臉懂事的樣子,我真替她一家人感到欣慰,這樣的家庭一定幸福滿滿。
吃水不忘挖井人 感謝黨和政府讓我搬進新居
採訪對象三
羅碧清,男,今年65歲,漢族,喪偶單身老人,家住兩河鎮田黃村螞蝗組7號。兒子羅慶紅12歲時,老伴劉氏病逝。叔嬸協助老羅,把兒子拉扯成人。兒子19歲就外出打工,如今31歲的羅慶紅,在浙江紹興一家紡織倉庫打雜工,月薪3000多元。兒媳張梅,現年39歲,貴州畢節七星關區人。小兩口2016年在浙江紹興打工時相識,張梅在紹興一家電腦繡花廠打工,製作婚紗窗簾,月薪6000元左右。婚後育有一男一女,女兒羅紫鴛3歲,小兒子羅紫陽1歲。
羅碧清是一個老實巴交的人,一臉的憨厚淳樸。早年在煤礦挖煤,患上輕度的矽肺病,後來在一家砂石廠打工,右肩又被石塊砸傷,落下了殘疾。老羅嘆一口氣,說,「田黃村螞蝗組7號,距離田黃街上有6—7裡路程,山大坡陡,要冏起背背爬一個多小時才能到達,走得氣喘籲籲滿頭大汗,夠一夠二的。」石木結構的老房子是危房,100多平米,年深久了,破廊倒壁的,遮風擋雨都成問題。說起螞蝗溝的艱苦條件,兒媳婦張梅坦言,「要不是搬在新區,我早就跑了!」我問,「你捨得兩個娃兒嗎?」「這實在是沒有辦法啊。」滿是認真一臉厚道的張梅搖晃著背上的小兒子,動情地說,「現在的政府好政策好,我們就好像糠篼篼跳進了米籮籮。住在這種做夢都想不到的房子裡,水電氣樣樣方便,過去十天半月洗一次澡,現在天天都可以洗。生活方便舒適,安逸得很。內心真的是特別感謝黨和政府!」
53幢電梯樓房,錯落有致矗立在新區。在縣委政府的關心和4個社區的保姆式管理下,脫貧入住戶,很快適應了新的生活環境,從當初水電開了不會關,門不會鎖,不會使用電梯,不習慣衝廁,一點一滴的生活習慣開始,4個社區派專人手把手的教他們,讓他們切實感受到黨和政府暖陽般的溫馨關懷,社區工作人員,保姆式子女式的照料,讓他們的精神面貌和思想觀念,都發生了喜人的變化。他們心中最想說和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感恩共產黨,感謝政府」。
入夜,華燈齊放,霓虹閃爍。熙熙攘攘的人群滿面春風,遊逛琳琅滿目的夜市地攤,人們無論男女老少,你看他們個個笑容可掬,談笑風生,一片和諧祥和的氛圍,洋溢在發界新區,真正是其樂融融,天上人間。
看著無人機俯視下的發界新區夜景,人們觸景生情感慨良多,今昔對比變化實在是太大了!說新區比縣城還熱鬧繁華,這真的沒有多少誇張的成分。
今日推薦
來源/撰文:楊明 攝影:趙昱
原標題:《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幸福洋溢安置區:彝良縣發界安置區採訪記!》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