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幸福洋溢安置區:彝良縣發界安置區採訪記!

2020-12-24 澎湃新聞

昭通彝良發界安置區位於縣城南部,約8.3公裡左右,佔地2460餘畝,53幢電梯樓房,從15個鄉鎮搬遷入住5630戶25725人(卡戶5390戶24626人)。配套幼兒園3個、小學1所、九年一貫制學校1所、銀行超市商店餐廳若干、社區4個、自來水廠、汙水處理廠、變電站、區內道路、高速聯接線等一系列設施,新建扶貧車間3.4萬平方米。

毫無疑問,彝良發界安置區是彝良最大安置點,是彝良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一個耀眼的亮點。寒來暑往,脫貧入住戶搬進新居一年多來,他們究竟生活得怎麼樣?帶著這個問題,我和趙昱進行了入戶採訪。

斷窮根 飲水思源 搬新居 不忘黨恩

採訪對象一

嶽其榮老人,男,今年70歲,漢族,角奎鎮發達坪政村田壩組社長,田壩自然村黨支部書記。土地承包到戶頭一年嶽其榮任社長,一直幹到2019年12月搬遷到發界安置點。新居裡,住著嶽其榮和他的老伴,孫兒孫女,兒子和媳婦在浙江嘉善建築工地打工,兩人月工資6000元左右。

嶽其榮老人在坪政田壩的老房子,是土木結構的瓦房,90平方米左右,系32年前修建,評估為危房。幾十年老屋,塵泥滲漉,外面下大雨,屋內下小雨。每當夜間下雨,家人哆嗦擠在門頭過牆板下面躲雨,可憐又狼狽。雨住後才能到房間去睡,床鋪打得澆溼,只好將曰就曰熬到天亮。說起房屋漏雨這事兒,嶽其榮老人心有餘悸,眼淚噓噓,滿腹心酸事,欲語又止。

老嶽家有4兒1女,老兩口與最小的兒子嶽仕海一起生活。孫兒嶽東今年11歲,讀小學四年級;孫女嶽瑞9歲,讀小學二年級。讀坪政小學那會兒,家裡到學校有2公裡泥巴路要走,往返的走,走得夠一夠二,可兩個孫兒從不遲到耽誤讀書。下雨天回到家裡來,儘管穿有雨鞋,泥巴敷到膝蓋頭,像個泥母豬,讓人看了既心疼又好笑。這兩兄妹也真懂事兒,大熱天太陽再大,下雨天雨再大,從不耽擱讀書。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始終有這樣一個執念,就是「沒有文化不行」。

搬到新區發界小學就讀以後,妹妹嶽瑞是班長,哥哥嶽東是副班長兼體育委員,兄妹倆得到的獎狀,貼滿了半壁牆。

說起現在學校就在樓下,兄妹倆喜不自禁,「太近了,抬腳就走到了,乾乾淨淨,平平坦坦。營養餐又好吃。」

嶽其榮老支書稍事停頓,說,「田壩自然村下轄10個社,10個社的電全是在我手裡通的。從坪政到田壩的水泥路,早在3年前就鋪通了。」說到鄉村幹部的艱辛,老嶽嘆一口氣,「社長工資從每月20元到100元,2019年才漲到每月400元。」嶽老支書一臉凝重地說,「作為一名有25年黨齡的老黨員,就是要一心一意帶領群眾致富,工資多少倒沒有考慮那麼多。」如今,老嶽主動承擔起47棟的樓棟長,協助團結社區做好化解該棟樓房102家住戶,鍋瓢碗盞衣食住行,鄰裡糾紛夫妻矛盾等大煩小事的工作,受到住戶群眾的一致好評,老嶽身上有使不完的勁兒。說到分房時的情景,老嶽興致勃勃意猶未盡地說,「我當時選房的編號是1040,比較靠後,接到房門鑰匙,愧疚和激動一起湧上了我的心頭。我想,不花一分錢,幾十萬元的套房,說給我就給我了,我何德何能?」思前想後,淚眼婆娑的老嶽哆哆嗦嗦,掏筆寫下了一句心裡話,「永遠不忘黨恩!」紙條遞上去以後,主持人當眾宣讀,臺上臺下掌聲雷動,老嶽激動不已,熱血沸騰,一時間老淚縱橫。

150平米的新居,寬敞明亮,通風衛生,地板雖是二次抹面,但在老伴的打點整理下,家裡顯得整潔乾淨,有條不紊。老嶽的老伴林科芝68歲,瘦弱精幹,「感謝共產黨,沒有共產黨,咋會有這種房子住?做夢都沒想到,這一輩子,還能住這樣好的房子!」老嶽接過話茬說,「是啊,沒有抽一支煙,沒有喝一杯水,沒有道謝一頓飯。還是共產黨好啊!」

感黨恩 禁不住萬語千言

採訪對象二

安成榮,女,現年29歲,彝族,蕎山鄉海壩村關門山組24號人。老公彭高貴,25歲,漢族,角奎鎮拖腳村廟子溝子組人,現在浙江寧波餘姚家具廠打工,月工資 6000多元。說起丈夫彭高貴,小安一臉幸福,「他是一個有愛心,很有家庭責任感的人,努力打工掙錢就是為了這個家」。搬進新居前,安成榮在浙江寧波餘姚電子廠打工,製作電腦元件,月工資4000多元。夫妻倆有一男一女兩個孩子,兒子彭大林2歲,女兒彭大菲8個多月。安成榮抱著小女,動情地說,「不讓我們出一分錢,就住進這樣好的房子,天地良心,真的要感謝黨和政府!我們小兩口合計,等兩個孩子再大一點,讓奶奶來帶他們,在安置點新區就近讀書,我們兩口子繼續外出打工,賺錢貼補家用。」小安家4姊妹,1姐2哥,儘管安成榮在家裡最小,看著她夫妻恩愛,一臉懂事的樣子,我真替她一家人感到欣慰,這樣的家庭一定幸福滿滿。

吃水不忘挖井人 感謝黨和政府讓我搬進新居

採訪對象三

羅碧清,男,今年65歲,漢族,喪偶單身老人,家住兩河鎮田黃村螞蝗組7號。兒子羅慶紅12歲時,老伴劉氏病逝。叔嬸協助老羅,把兒子拉扯成人。兒子19歲就外出打工,如今31歲的羅慶紅,在浙江紹興一家紡織倉庫打雜工,月薪3000多元。兒媳張梅,現年39歲,貴州畢節七星關區人。小兩口2016年在浙江紹興打工時相識,張梅在紹興一家電腦繡花廠打工,製作婚紗窗簾,月薪6000元左右。婚後育有一男一女,女兒羅紫鴛3歲,小兒子羅紫陽1歲。

羅碧清是一個老實巴交的人,一臉的憨厚淳樸。早年在煤礦挖煤,患上輕度的矽肺病,後來在一家砂石廠打工,右肩又被石塊砸傷,落下了殘疾。老羅嘆一口氣,說,「田黃村螞蝗組7號,距離田黃街上有6—7裡路程,山大坡陡,要冏起背背爬一個多小時才能到達,走得氣喘籲籲滿頭大汗,夠一夠二的。」石木結構的老房子是危房,100多平米,年深久了,破廊倒壁的,遮風擋雨都成問題。說起螞蝗溝的艱苦條件,兒媳婦張梅坦言,「要不是搬在新區,我早就跑了!」我問,「你捨得兩個娃兒嗎?」「這實在是沒有辦法啊。」滿是認真一臉厚道的張梅搖晃著背上的小兒子,動情地說,「現在的政府好政策好,我們就好像糠篼篼跳進了米籮籮。住在這種做夢都想不到的房子裡,水電氣樣樣方便,過去十天半月洗一次澡,現在天天都可以洗。生活方便舒適,安逸得很。內心真的是特別感謝黨和政府!」

53幢電梯樓房,錯落有致矗立在新區。在縣委政府的關心和4個社區的保姆式管理下,脫貧入住戶,很快適應了新的生活環境,從當初水電開了不會關,門不會鎖,不會使用電梯,不習慣衝廁,一點一滴的生活習慣開始,4個社區派專人手把手的教他們,讓他們切實感受到黨和政府暖陽般的溫馨關懷,社區工作人員,保姆式子女式的照料,讓他們的精神面貌和思想觀念,都發生了喜人的變化。他們心中最想說和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感恩共產黨,感謝政府」。

入夜,華燈齊放,霓虹閃爍。熙熙攘攘的人群滿面春風,遊逛琳琅滿目的夜市地攤,人們無論男女老少,你看他們個個笑容可掬,談笑風生,一片和諧祥和的氛圍,洋溢在發界新區,真正是其樂融融,天上人間。

看著無人機俯視下的發界新區夜景,人們觸景生情感慨良多,今昔對比變化實在是太大了!說新區比縣城還熱鬧繁華,這真的沒有多少誇張的成分。

今日推薦




來源/撰文:楊明 攝影:趙昱

原標題:《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幸福洋溢安置區:彝良縣發界安置區採訪記!》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你笑起來真好看】搬進全國最大跨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 昭通貧困...
    昭通市靖安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位於昭陽區靖安鎮洪家營村,距離主城區28公裡,規劃用地2177畝,計劃安置昭陽區、大關縣、永善縣、彝良縣、鹽津縣、鎮雄縣等6縣區搬遷群眾9256戶40549人,是全國最大的跨縣區安置區。
  • 走進隆安扶貧移民安置區
    1月15日晚,由南寧市公安局交警支隊、中國人壽財險南寧市中心支公司主辦,隆安縣公安局交警大隊、中國人壽財險隆安縣支公司協辦的「美麗鄉村安全行」電影下鄉暨文藝演出活動在隆安縣扶貧移民安置震東新區舉行,共有400多名社區群眾和村民參加,取得了良好的宣傳效果和社會反響。
  • 關廟鄉一安置區入選全國美麗搬遷安置區
    關廟鄉一安置區入選全國美麗搬遷安置區 2020-11-30 15:49:46   來源:六安新聞網
  • 孫家灘安置區榮獲「2020世界人居·景觀金獎」
    作為城市升級換代服務商,億聯置業圍繞「智慧社區、綠色社區、精品至臻」的產品定位,將孫家灘安置區打造成青島安置社區標杆。在設計理念上,孫家灘安置區規劃「一軸、兩區、雙心」的空間結構模式,「一軸」指正對主入口的東西向空間軸 ,是整個小區的活力聚集區、形象展示區;「兩區」為軸線兩側的住宅區域,每個區域4棟高層建築;「雙心」為住宅建築圍合的庭院景觀區。
  • 安順市:搬出大山奔小康 走向幸福新生活
    新安置區產業少,無支撐,需要現謀劃、現培育、現招商來發展產業,滿足群眾的發展需求,就像在一張白紙上畫圖。  一幢幢新房,依山傍水;一張張笑臉,幸福洋溢。在環境優美的西秀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彩虹社區,外地媳婦班玉娥在廣場上健身跳舞。搬來前,班玉娥一度覺得「上錯花轎嫁錯郎」,丈夫家的村子山高路遠,耕地又貧瘠。  2017年4月22日,楊武鄉順河村38戶175位貧困群眾搬遷入住西秀區彩虹社區,成為了「城裡人」。
  • 農業農村部:創新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鄉村治理模式
    光明網訊(記者 黎夢竹)鄉村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的鄉村治理工作意義重大。在11月5日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農業農村部農村合作經濟指導司負責人毛德智表示,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認真履行統籌推進鄉村治理職能,積極指導各地做好安置區的鄉村治理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 達吽的「煙火」:安置區唱起敬酒歌
    這裡,坐落著廣西大化瑤族自治縣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古江安置區。近幾年,1萬多名貧困群眾從全縣千山萬弄的貧困村屯陸續搬遷而來。  「達吽」,是紅水河的壯語音譯,寓意著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希冀。大化縣的喀斯特山區內,群眾散居的山弄是一個個形如漏鬥的山間窪地,存不住水。  位於縣城臨河的最佳地段,古江安置區寸土寸金。「如果換以商業用途,經濟潛力不可估量。」
  • 青島日報:東韓社區安置區南側區域,土堆和廢墟擋在「家門口」
    張村河北岸,東韓社區安置區南側區域,一片面積巨大的建築垃圾分外顯眼。它由兩部分組成,北側為高十米左右的土堆,南側為建築拆除後的廢墟,殘垣斷壁,一片狼藉。 8月5日,記者來到東韓社區安置區南側、張村河北側地塊,這片建築垃圾聚集區與北邊的高層建築相隔僅有三四十米。
  • 蘇家屯區這個街道昔日窮鄉僻壤 如今城鎮繁華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一張張笑臉,是幸福瀋陽最好的底色,更是瀋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見證。小康源自奮鬥,小康點亮生活。「民亦勞止,汔可小康。」小康,是華夏兒女千百年來的恆久守望、執著夢想,如今在瀋陽正在高質量地變為現實。近日,《瀋陽日報》集中推出「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2020迎國慶特別報導《看見幸福》。
  • 沙步城中村改造老人安置區落成,92位臨遷長者將入住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3月30日上午,廣州市黃埔區沙步城中村改造項目舉行了老人臨時安置區落成儀式,沙步社區的92位孤寡、殘疾臨遷長者將入住安置區。據了解,沙步城中村改造項目是廣州黃埔區面積最大的城中村改造項目,老人臨時安置區的落成是沙步城中村改造項目的重要進展。沙步城中村改造項目老人臨時安置區坐落於沙步大路7號,專門為沙步社區內未能自行安排臨遷的長者建設。
  • 無錫這個區的安置房最近很熱…
    文/費文靜前幾天,我們接連看了錫山、梁溪、濱湖、經開、惠山幾個區的安置房情況,今天我們來具體看下新吳區的安置房情況。新吳54個安置房小區共1473套房源在售,小區掛牌價沒有特別大來去。11個小區掛牌價沒有破萬,剩下的小區價格主要集中在11000元/平左右。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滬滇協作,畫出施甸幸福同心圓
    自2017年滬滇扶貧協作工作開展以來,保山市施甸縣這個曾經「無力脫貧」的西南小縣城,脫貧奔小康的勁頭從無到有。上海市閔行幹部凝心聚力發光熱,敢拼會贏促脫貧,在他們的帶動下,施甸脫貧的源頭活水被攪動起來,閔行施甸一道齊心協力,用一個個造血式的幫扶事例構築起幸福奔小康的同心圓。
  • 無錫這個區最新安置房價曝光!
    文/費文靜 一直以來,新吳區長江路板塊的安置房小區成交量挺大的,我了解下來發現新吳區鴻山板安置房小區也比較熱門,具體什麼情況我們一起來看看: 新吳區54個小區均有房源在售,一共1486套。
  • 遂寧經開區這個安置小區抓鬮選房咯~
    12月21日,遂寧經開區龍興怡園安置小區外人頭攢動、熱火朝天,229戶居民在這裡抓鬮選房。據了解,此次該安置小區統籌了522套房源,涵蓋60㎡、70㎡、80㎡、90㎡、100㎡、110㎡、120㎡等七種戶型,更大程度上滿足群眾住房需求。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幸福生活素描④】從「有房住」到「住得...
    □製圖/新疆日報視覺中心 張永  新疆日報訊(記者王玉召報導)從笆子房、幹打壘,到土坯房、磚瓦房,再到樓上樓下、電梯高層……在新疆各族群眾走向小康生活的進程中,在衣食住行的千般變化裡,住房的變遷最直觀,也最令人印象深刻。
  • 汕頭西堤西片拆遷安置區,擬選址這兩個地方!
    下圖是「一個拆遷戶最近的生活」,很真實,也許這也代表了大部分拆遷戶的近況。 居住在此片區長達25年的阿嫲阿伯們也表示:「政府想辦好亞青會,提升城市形象,徵拆房子我們老輩人都能理解,城市變好的話市民們也開心,但希望在徵拆的同時能夠把安置方案落實到位
  • 阜合現代產業園區天鵝湖路小學及第四安置區南區項目開工
    5月22日,阜合現代產業園區舉行天鵝湖路小學及第四安置區南區開工儀式。據了解,天鵝湖路小學項目總建築面積3萬㎡,總投資2億元,項目預計2021年9月份開學招生;第四安置區南區總建築面積19萬㎡,總投資7億元,建設1216套安置房,配套建設睦鄰中心、幼兒園等附屬設施,預計安置4000多人,項目建成後將進一步改善園區回遷群眾的居住環境和品質。
  • 雲南會澤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在搬遷安置區——「小水滴」滋潤...
    「西部新城」是一個3年內聚集起8萬多人口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服務隊所在的木城社區黨委書記李翔說:「社區4名工作人員,要服務新市民9077人,沒有服務隊怎能做得好?」 會澤縣地處烏蒙山集中連片深度貧困地區,106萬人口中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4萬多,大都生活在「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的深山、高山區,至今仍有6萬多人未脫貧。
  • 築夢 圓夢 ——記中天建設集團第九建設公司河東安置區項目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譚勇 通訊員 朱傑華  2020年,對於鄭州航空港區河東安置區的人來說,這一年是歡喜的一年,他們搬進了安置區的新家,開始了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