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是怎樣考慮在他死後德國的路?海軍元帥鄧尼茨有什麼過人之處?為什麼不是西姆萊,戈林,各培爾,裡賓特洛浦,這些他曾經的心腹?
希特勒的原後繼人順位是:
赫爾曼·戈林(放棄原因,戈林在最後關頭意欲馬上取代希特勒,被視為背叛,被軟禁)
魯道夫·赫斯(放棄原因,這人獨自駕機去英國勸降,失敗後被當做戰俘扣押)
海因裡希·希姆萊(放棄原因,柏林被圍期間在外地,並且意欲媾和投降,因控制黨衛隊,保持原職位,但予以監視)也就是說,原來的三位都不可能。
裡賓特洛夫是出色的外交家,但內政治國方面並不在行,尤其是軍事身份不足,德國的軍人未必會服他,安排上依然是外交人員。戈培爾是優秀的宣傳人才,但政治上過於理想化,軍事身份也不足,軍人也不會服,要是沒有自殺的話,應該也是宣傳人員。
那麼為什麼不是陸軍的將軍們,德國的總參謀部其實是分為兩個派別的,經歷過一戰的中高指揮官身份的功勳將軍,和一戰中地位不高的青年將軍,他們的作戰指揮側重方式有所不同,兩者彼此對立,矛盾重重(參見,大西洋牆防禦戰時期的隆美爾與龍德斯泰特之爭),選了任何一派的人員,都有可能導致國家戰爭機器的分裂,使戰爭陷於更大的被動。所以,他要的人有一定的威望,能控制大局,有一定的政治天賦,軍事上有經歷,還要足夠忠誠,所以,一個遠離政治鬥爭,能力出眾的海軍將領就是最好的選擇了。
當然鄧尼茨很快也就下臺了。這個元首也就是收拾爛攤子的人,誰都不想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