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都已經加入了RCEP,但日本和澳大利亞似乎仍然鐵了心要往美國的身邊靠。據海外網報導,11月17日,日本和澳大利亞宣布了就《互惠準入協定》文件的籤署基本達成了一致。雖然從名字上來看,這是一個經濟相關的協議,但實際上,這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軍事合作協定,合作包括軍隊、軍艦、裝備、武器、飛彈等一系列真槍實彈的更深入的貿易和軍事合作。
據悉,該協定的主要內容是允許日本自衛隊和澳大利亞國防軍互相訪問,並在對方國家進行訓練和聯合行動。也就是說,有了這個協定,日本和澳大利亞的軍隊再也不需要先在領海外等待對方海關的批准,再進入對方軍港,而是可以直接進入對方軍港或機場進行停靠休整。對日本而言,這無疑是一個重大突破。
此前,作為二戰中的戰敗國,日本的一切軍事行動都受到其憲法的制約,如不設立軍隊,自衛隊只能自保,不能派遣軍隊前往其它國家。但有了這個協議,日本的自衛隊將可以攜帶武器裝備堂而皇之的前往澳大利亞,讓自衛隊的軍隊屬性越來越濃厚。
由此來看,這不僅是兩國之間關係的一大步,還是地區危機的一大步。事實上,報導中明確表示,如果兩國之間的關係能夠繼續向前邁進,即互相「承擔」防禦義務,情況就將變得十分嚴重。
因此,這項協議的達成意味著日本和澳大利亞已經是十分接近的「準軍事同盟」。有意思的是,在聲明中,兩國也沒有忘記他們的「老大哥」,明確表態「歡迎美國繼續維持在印太地區的承諾」。
這樣的劇情似乎並不新鮮,與當年北約組織的成立簡直有異曲同工之妙。要知道,眼下正值美國計劃在印太地區施展拳腳的關鍵時刻。11月3日開始的馬拉巴爾海上軍演就預示著以美、日、印、澳四國為主體的新四國安全框架正在成為現實。為此,著名軍事專家杜文龍評價,四方合作一旦最終完成,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範圍內,如果出現任何情況,將有至少兩國的海軍能迅速趕到現場。這無疑會增加四國在該地區的影響力和威懾力。如今,四國中日本和澳大利亞的合作已經展開,並已經向美國投去橄欖枝,至於印度最終是否會加入,全球都在拭目以待。而其合作背後所影射的潛在對手似乎也不言而喻。
事實上,在北約興起的同時,世界的東邊的確曾經在美國的主導下出現了「東約」。只不過,當時的「東約」旨在利用「集體防禦」的名義擴大美國在東南亞地區的影響力,並「順便」葬送「大英帝國」。畢竟在二戰結束以前,整個南亞、東南亞甚至澳大利亞都屬於日不落帝國的勢力範圍。
然而,由於「大英帝國」在這些地區的所作所為實在是太過「囂張跋扈」,尤其造成東南亞國家人民及領導人的憤懣。因此在「東約」成立時,東南亞國家都保持了對帝國主義一樣的排斥心理。這也讓美國的野心沒有如願。
不過,眼下日本和澳大利亞關於《互惠準入協定》的表態,仍然給我們提了個醒,就是時刻注意小心接下來可能出現的圍堵問題。在美國大聲宣布重返亞太的當下,就連海外網也在報導中明確表態:「現在不管想不想打、有沒有軍事同盟,反正美國決心這麼幹」。這不禁直接指明了我們當下所面臨的嚴峻環境。
不過,隨著RCEP的成立,在經濟上更有主導權的新組織將對日澳之間的軍事合約造成無可估量的壓制。而伴隨著新組織中各成員在經濟方面的深入合作,同屬RCEP成員的日本和澳大利亞「經濟靠東方,安全靠西方」的態度也並非不可動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