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麗傳媒造富神話暴露「明星資本化」存偏差。投資者調侃,如今,一大撥明星,正踩著資本市場的紅地毯向我們走來。演而優則商,顏而優則賈,不想割韭菜的商人不是好演員。
日前,閱文集團宣布將以不超過155億元的價格收購新麗傳媒。閱文集團為騰訊旗下港股上市公司,而連續三次衝擊IPO失敗的新麗傳媒今年初剛被騰訊收購部分股權,新麗傳媒彼時的估值為120億。僅僅過了5個月,新麗傳媒從騰訊手中轉到了騰訊旗下的閱文集團手中,估值忽然就漲了35個億。
更加讓人驚奇的是,新麗傳媒155億賣身後,入股新麗傳媒的一眾明星們將爆賺10000%,也就是入股股份轉瞬暴漲100倍。新麗傳媒旗下擁有多名知名影視明星股東。其中,胡軍、宋佳和張小童(張嘉譯)分別持有新麗傳媒0.2856%、0.1224%和0.2856股份,對應出資額分別47.124萬元、20.196萬元和47.124萬元。按照155億元的估值,胡軍和張小童的持股市值高達4425萬元,相比出資額溢價近100倍;而宋佳持股市值也達1897萬元,相比20萬的出資額也翻了近95倍。
明星資本化第一個吃螃蟹的當數華誼兄弟成功上市,持股的諸多明星均實現了財富的幾何增長。華誼兄弟製作的殺手鐧就是與「明星進行深度綁定」。其後,不少明星成立公司、工作室,然後謀求高溢價併購,從而達到套利目的。前幾年,唐德影視擬收購範冰冰名下的無錫愛美神影視文化有限公司51%的股份,讓範冰冰300萬的註冊資本暴漲至8億元。可以說,從主板到新三板,從IPO到借殼,當初的「小燕子」們已經是股神了。投資者調侃,如今,一大撥明星,正踩著資本市場的紅地毯向我們走來。演而優則商,顏而優則賈,不想割韭菜的商人不是好演員。
最近,捲入「18億股票操縱案」黃曉明,深夜發表聲明說自己理財不慎,並未進行股票操縱。但黃曉明除了是一名成功的演員之外,更是一位成功的商人。黃曉明曾經表示,我應該先用心做好一個演員,因為這是我的本職工作,其他的像投資機會可能就隨之而來了。當然也要有一點天分,我在投資上確實是有一點天分的,我的眼光特別準,在娛樂圈裡邊,大家都說我的投資是比較成功的。
天眼查數據顯示,黃曉明名下有48家公司,涉及科技、餐飲、文化、服裝、商貿、投資等多個方面。而值得注意的是,其名下最多的便是投資類公司,多達14家。最著名的當屬2015年成立的明嘉資本了,投資圍繞泛娛樂領域展開,包括網絡文學、視頻、直播、VR/AR、遊戲競技等。自2015年組建團隊,明嘉資本先後投資了同道文化(同道大叔)、火辣健身、野馬現場、火樂科技(堅果)、芭比辣媽、第1車貸、尋拍、一下科技等眾多項目。明嘉資本最新的投資事件是2018年7月30日,聯手融創中國、普思資本共同參與優兒學堂A+輪1.5億融資。
除了明星直接參股入股各類公司、高價併購明星工作室和影視公司外,明星資本化更進化成高級玩法,就是明星個人收入股權化。明星個人收入本應屬於公司成本,而影視公司反而偷天換日將明星巨額收入赫然列入公司利潤,這是典型的影視資本化套路,典型的數字套利遊戲。去年底華誼兄弟被證監會處罰的案例,清晰表明了明星個人收入是如何股權化,如何轉為公司利潤,進而轉為市盈率倍數,然後進一步在資本市場收購放大,轉而套利的。
8月11日,愛奇藝、優酷、騰訊視頻三家視頻網站聯合六大影視製作公司,共同發布《關於抑制不合理片酬,抵制行業不正之風的聯合聲明》,首次明確了演員的最高片酬限額,即單個演員的單集片酬(含稅)不得超過100萬元人民幣,其總片酬(含稅)最高不得超過5000萬元。那麼,明星片酬股權化如何限制和規範?這是在規範高片酬之外的另一個棘手問題。
在這兩年人人喊打「高片酬」的風向中,一線演員的片酬支付方式已經更為「隱性」,很多有實力的製作公司通過合股開公司及將片酬轉化為投資、股權、紅利等,以這種新型分紅方式緊密鎖定跟明星的關係。演員很多搖身一變成了出品人、製作人,既可以躲開「片酬過高」這個人人喊打的靶子,實際收入的空間卻更大了。
當一眾影視機構喊出遏制天價片酬,共同抵制偷逃稅和「陰陽合同」之際,真相卻是,遏制了片酬,明星們還可以投資炒股,還可以持有公司股權等待IPO上市,等待重組併購,享受股權溢價的紅利。影視公司給明星的報酬不一定是片酬,還可以是股權、房產等同價值物品,如果未來抵制高片酬發展成行政手段,影視公司可能會通過這種方式規避。因此,比「陰陽合同」和高片酬更難治理的,是明星片酬股權化、明星IP資本化的套利。這種影視行業市場化初期的亂象,需要逐步進行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