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馬古道是世界上自然風光最壯觀、文化遺產最豐富而神秘的路線,它既是一條民間國際商貿通道,也是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更是一條適合旅遊愛好者徒步的經典路線。茶馬古道滇川幹線,有一個重要的驛站,普洱市那柯裡驛站。
那柯裡是古普洱府茶馬古道上的重要驛站,這裡具有濃厚的普洱茶文化、茶馬古道文化和馬幫文化。到那柯裡去看看是源於「那柯裡」這個特殊的名字,經常在昆磨高速上行駛,離普洱還有24公裡的時候,就有「那柯裡」高速出口,總覺得這個名字有點兒奇怪,想必是跟少數民族語言有關,但還是想去一探究竟。#一起雲旅行#
那柯裡村口一塊巨大的石頭牌坊上刻著「那柯裡 茶馬驛站」的字樣,牌坊旁邊的石碑上刻著一張「大茶馬古道示意圖」,「茶馬古道」這一概念是在上世紀90年代初才提出來,因此碑文上刻的字體是近年來那柯裡開展古鎮旅遊而立。
驛站山清水秀、風景優美,至今還保存有茶馬古道上重要的歷史遺蹟,茶馬古道上,石頭在來來往往的腳步中,變得圓滑。青石板的小路,蜿蜒盤旋著小橋流水、古道農家、青草依依,成為徒步愛好者們休息的「加油站」。
隨著新農村建設、美麗鄉村建設等各種項目的開展,那柯裡以發展旅遊文化為重點,對曾經的馬店、水磨等進行恢復翻新,新建了馬鞍人行棧橋、馬架風雨橋、馬鞍吊橋、水車等基礎設施的建設,還原自唐代「茶馬互市」以來的千年古道驛站原貌。
那柯裡村是一個彝族、哈尼族、傣族等多民族雜居的村落,在古道的密林之中盤繞著幽深的茶馬古道,清澈透明的小橋流水,那柯裡就是這樣一個寧靜得讓人身心愉快的「世外桃源」。
那柯裡名稱的由來
那柯裡,原名「馬哭裡」。據當地人講解,無論從磨黑孔雀坪下來走夷方,還是從思茅前來,經官府大道入京的馬幫,都須在那柯裡「榮發馬店」歇腳過夜。進或出「榮發馬店」的馬幫須涉水淌過馬店前的一條小河,疲憊的馬兒面對清涼的河水,都會流下傷心的淚,故而得名「馬哭裡」。視馬為生命的馬鍋頭幾次上書官府,官府遂了馬鍋頭的心願,修建了一座長20餘米的規格為五格的「風雨橋」,從此,「馬哭裡」更名為「那柯裡」。
《馬幫情歌》的誕生
那柯裡的榮發馬店,這可是見證了一對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店鋪。榮發馬店建於1831年,因有著一個傳奇的愛情故事而在當地特別有名,這裡也是《馬幫情歌》的誕生地。
傳說那柯裡榮發馬店有一位美貌如花的姑娘,常躲於樹後與過往的趕馬人對唱。趕馬人經常敗下陣下,姑娘覺得無趣,於是放話:「誰能對得過我的情歌就嫁誰」。趕馬來來來往往一波有一波,均無人勝出。一位蜀中來的趕馬人,對放馬女的情歌細心整理,找出破綻,姑娘最終履行了自己的許諾,嫁給趕馬人。
悠揚婉轉的《馬幫情歌》就是現代音樂人黃國平老先生根據這一愛情故事而改編的普洱經典民歌,這首歌形象生動的描述了傳說中的姑娘與趕馬人經典的愛情故事。
那柯裡村只有60多戶人家,營造出以茶馬古道文化、馬幫文化、民族風情文化等為特色的鄉村生態休閒旅遊品牌,使古老的茶馬驛站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吸引眾多國內外遊客前來觀光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