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深夜
長寧區天山路天山河畔小區
居民黃先生告訴記者
小區前的這段天山路
自今年8月起開始「修路」
一直斷斷續續修到了今天
白天挖、晚上鑿
休息大受影響
居民更不解↓
「11月初剛剛看工人們把人行道合上,怎麼又挖開了?究竟在修什麼?」
這也不是個案
在12345市民服務熱線
不少市民反映路面反覆開挖
存在施工擾民問題
申城今年開工了100多公裡的架空線入地和合杆整治工程,再加上路面整治以及軌交建設等重大工程,在建工地數量著實不少。市民反映的「反覆開挖」現象嚴重嗎?在城市治理精細化、智慧化的背景下,「拉鏈馬路」這個老生常談是否有更好的解決之道?
「修好又挖開」不止一次
11月22日,記者從地鐵2號線威寧路站一出來,一輛挖掘機和一排施工圍欄橫在人行道上,一過天中路,黃色施工圍欄將天山河畔小區門口這段人行道圈了個嚴實。記者跨過圍欄間隙,只見人行道上堆著整跺的方形路磚、成堆的黑砂以及幾盤線纜,幾乎無處下腳。
△天山路天山河畔小區門口的人行道,黃色施工圍欄圈了個嚴實,行人只能從非機動道繞行。
繞過這些施工材料,人行道的情況才展露出來:原有的小塊路磚已全被挖除,露出了細石路基。再往東走一段,新的方形路磚已開始鋪設,看起來這段人行道正進行路面翻修。由於一路堆滿各色施工材料,以及井蓋處到處留坑,整段人行道幾乎無法行走,路人大多繞行非機動車,或踩上綠化帶穿行。記者留意到,整段路上並無人員在施工。
△天山路天山河畔小區門口的人行道上原有的小塊路磚已全被挖除,正鋪設新的方磚。圖為行人從綠化帶裡借道。
這是什麼工程?再向東過了水城路,仁恆河濱花園小區前人行道藍色施工圍擋上,「架空線入地和合杆整治工程」的噴字提供了信息。儘管也堆著各色施工材料,但這一段人行道磚石還在,尚能通行。非機動車道靠近人行道側鑿開了一長溜,3名身著「永達市政」制服的工人正在鑿開處鋪排上街沿側石。
從他們口中,記者大致了解到工程的情況。原來,天山路從天中路至芙蓉江路這一段的「架空線入地和合杆整治工程」已近完工,前期的排管、排線已完成,目前正在進行最後的路面翻修。工人指著人行道上破碎坑窪的盲道說,前期開挖排管結束後,施工方對路面做了回填和臨時修復,再由「永達市政」進場開挖翻修路面,這便是居民所說的「11月初剛修好又挖開」。
△仁恆河濱花園小區前人行道藍色施工圍擋上,噴有「架空線入地和合杆整治工程」字樣。
△3名身著「永達市政」制服的工人正在非機動道鑿開處鋪排上街沿側石,人車在收窄的非機動道上混行。
這樣的「修好又挖開」並不止一次。黃先生告訴記者,在長達小半年的施工中,據他留意就有好幾次。記者轉而又沿天山路向西走,探尋反覆開挖的原因。威寧路以西的天山路,人行道上時不時可見圈起來的工地和開挖後尚未回填的坑塘。天山路雙流路口,4個方向的人行道均完全封閉正在施工。路口東北角綠康公寓門口,身穿藍色制服的工人們正在往開挖處回填渣土,坑槽中可以看到新敷設的白色、紅色等各種線管;路口西北角,一輛挖掘機正在揮舞抓斗掏挖路面,幾名工人等在一旁。記者詢問工人施工進展,他們表示正處於線纜管道的排設中,挖掘機正在翻找橫穿天山路的預排過路管,以便對接。記者詢問排入的管道是用來走哪類線纜,工人們並不知情。
△天山路雙流路路口,東北角綠康公寓門口,身穿藍色制服的工人們正在往開挖處回填渣土。整條人行道都被挖得七零八落。
△天山路雙流路路口,西北角正在開挖排管。
施工方:3次開挖已經是最少的
通過天山路上在中環線兩側豎立的施工銘牌,記者聯繫上了10千伏電力架空線入地工程的項目經理。他告訴記者,天山路的「架空線入地和合杆整治工程」8月開工,原定12月30日完工。電力架空線入地只是工程中的一項,包括車行道開挖埋管和部分人行道直埋電纜,一般埋得較深。而記者在現場看到的白色、紅色管道多為各類信號線的綜合管道,埋得較淺。「由於深度位置不一,施工方也不同,通常會錯開來做,挖完都需要做臨時修復」,也就是說,僅排設各類管道就至少需要開挖兩次。再加上後續的路面修復,僅架空線入地,3次開挖已是最少的。此外,一名施工人員告訴記者,由於人力緊張,通常只能一小段一小段開挖埋管,工期漫長,給居民留下「反覆開挖」的印象不足為奇。
沿天山路一路向西,記者一直走到了協和路。整段漫長的天山路就如同一個「大工地」,人行道、車行道均多處開挖。整條路面灰頭土臉揚塵嚴重,灑水車時不時就得來回噴灑一遍。行人絕大多數時候均只能擠在非機動車道上,必須十分小心避讓飛馳的外賣騎手……也不僅僅是天山路,南側的仙霞西路上也在開展架空線入地工程,狀況如出一轍。
△仙霞西路上也在開展架空線入地工程,圖為劍河路仙霞西路路口,人行道反覆開挖處處是坑。
△天山路上,行人借道非機動車道成為常態。
「反覆開挖」難以避免嗎?
而在一些路段,架空線入地還合併實施其他工程,開挖的次數更多了。源深路市民王宏斌反映:源深路從浦電路至濰坊路的路段,在2020年大挖就有3次,分別處理架空線、下水管道和上水管道。上半年東側部分路段被開挖,從水泥路變為柏油路;下半年西側路段全面開挖,綠化帶也被剷除,且有反覆開挖的現象。一年來,4車道變2車道用,施工影響了周邊居民的生活和出行。
12月22日,記者從濰坊路拐入源深路一路向南,周邊有不少住宅小區。黃色施工圍擋圈住了浦電路西側的機動車車道。場地內,一臺挖掘機剛把原本的綠化帶磚塊挖完,堆成了小山;另一部分路段上,剛鋪完的道路水穩層薄膜還冒著氣泡,需要保養1個多月。人行道上,時不時出現一個個被施工牌包圍的坑洞,道路凹凸不平,揚塵翻飛。
△浦電路源深路路口,可看到架空線、雨水管道、道路提升工程仍在進行。
步行至浦電路源深路路口,道路兩邊逐漸轉為寫字樓集群。一臺挖掘機正在將工地坑塘內的鋼管樁搬上卡車運離,東側車道已經鋪上了嶄新的瀝青,但不遠處楊高中路源深路路口,一小段嶄新的瀝青柏油路卻又被打碎一地。
△楊高中路源深路路口附近,一小段柏油路疑似被開挖。
一路走來,每個路口之間的路段施工進度不一,似有多項工程在施工。記者查看施工銘牌,僅標註工程名稱為源深路(楊高中路-浦東大道)綜合改造工程,開工時間為2020年7月18日,竣工日期為2020年12月31日。記者聯繫項目經理徐某,他解釋,此項綜合改造工程實際包含3項小工程。其中,架空線落地、張家浜雨水泵站排水管線工程已接近收尾,還剩將水泥路面改為柏油瀝青路面的道路提升工程,為的是解決路面積水問題。
如此安排,既可以讓各個工程隊分攤開挖、回填路面的成本,還可以縮短流程,避免重複申請佔路許可證,即由道路提升項目的施工單位向交管部門申請道路施工許可,其餘同時要開工的單位便不需要重複提交材料——這也是目前相對容易實現的統籌施工辦法。
對於居民提到的反覆開挖,他坦言,主要出現在路口處。由於交警方面要保持路口通暢、不擾民,因此一個施工單位在路口施工後會快速回填,後期再有其他工程的話,就要重新開槽,難以避免。但現場一名排水管線工程的技術人員告訴記者,不同工程隊伍之間的不配合以及地下管網狀況不明,也會導致重複開挖、耽擱施工進度。比如,一個路段可能同時有多個單位進場施工,人員之間並不熟悉。有的施工人員為了早點完成任務,排完管就會馬上回填撤走,並不會考慮與整體工程協調;又如,排水管工程一開始施工時,發現與自來水管道衝突,而圖紙上卻未標註,則需臨時讓負責單位改道開槽。
眼下,浦電路源深路路口就因為光纜深度不明而卡牢,整個路段結束施工最快也要到明年10月份。拉長的施工時限也在進一步加劇居民對反覆開挖的印象。
△源深路上的小區因道路施工,出行受到一定程度影響。
建議做好挖路的統籌協調
據了解,本市於2018年初全面啟動架空線入地和合杆整治工作。按照既定目標,到今年底前要完成470公裡的整治目標。與此同時,架空線入地等工程中的反覆開挖也成市民投訴的熱點。並且,針對市民的投訴,相關部門大多也只是強調客觀理由。如去年底針對市民投訴「金沙江路反覆開挖不停地修」,普陀區建設和管理委員會回復稱「因為電力、信息、合杆架空線入地排管的管位並不是在同一位置,導致道路反覆開挖修復」「同時架空線入地和合杆整治工程結束後,被破壞的路面還要進行大修」,對此也只能「深表歉意」。
光有「歉意」可不夠!
在「12345」
不少市民指出了
施工管理中的有待改進之處
↓
市民莊先生稱,以天山路為例,絕大多數路段只見施工不見銘牌。即便特意跑到中環線兩側去看,也只能看到電力架空線入地工程的銘牌。一條道路上究竟在開展多少工程,各個路段的施工安排是怎樣的,期限又分別是多少,這些信息沒有公示,老百姓不知情,想必各個施工方之間也缺乏信息共享。
市民李女士建議,申城正在推進智慧城市建設,能不能有一套可視化的系統,可以展示一條道路上的工程和進展,方便市民查詢監督。
更多的市民建議,架空線落地是民生工程,市民可以配合忍受一定程度的不便,但施工協調上仍然可以改進。能不能事先規劃周全,把多個施工方協調妥當,在一個小路段一起開挖、一次修建,修完再繼續下一個路段,避免整條路成為長時間反覆開挖的大工地。
△圖為天山路協和路路口,同樣因架空線入地工程被挖得無處下腳。
源深路工地一名技術人員也建議,工期緊,每個單位都有自己的時間安排,指望施工單位私底下互相聯繫協商不現實,需要強力的統籌部門來撮合;而同時,同一路段有哪些工程項目,往往只有開工了才知道,工程項目信息公開不充分的現象亟待改觀。
上述的統籌措施並非沒有。在今年上海市道路運輸局針對市政協「加強人行道修繕管理的建議」這一提案的回覆中,就表示在架空線入地工程中提升精細化管理水平,做到「開挖一段、施工一段、修復一段、開放一段」,並做好施工信息的公示。同時,今年6月的一份通知要求,本市的涉路施工行政許可業務將整合入「一網通辦」,使用統一的業務平臺來提交材料、線上審批。隨著上海城市治理走向智慧化,挖路工程的統籌協調具備了一定的基礎,但具體措施尚欠缺。
「拉鏈馬路」現象被輿論關注多年,應該說早年那種同一路段多次開工的現象已大有改觀。如今一項工程內多次開挖現象突出,需要更為精細化的管理手段,也考驗著城市管理的智慧和水平。申城一些區已表示要嘗試統籌之策,如浦東新區建交委在答覆市民王宏斌時稱:今年5月起,浦東新區建交委已制定新的掘路計劃管理辦法。通過新辦法,將在新區範圍內開展掘路統籌施工,避免重複開挖現象。有何具體統籌措施,收效如何?仍有待於進一步觀察。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原創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毛錦偉 車佳楠
微信編輯:納米
校對:皮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