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是中國香港一位有謀略且擅長戰術的商界大亨。從商業角度看,李嘉誠勤奮、敬業、果斷,是許多人學習的商界楷模。另一方面,李嘉誠很會賺錢,但李嘉誠也是典型的資本「奴隸」。李嘉誠做事專注,但同時也很敏感。同為香港富豪、香港合和實業有限公司主席胡應湘曾數次炮轟李嘉誠,引發了「愛錢」和「愛國」之間的爭論。
李嘉誠多年來一直蟬聯中國首富。近年來,李嘉誠一直以「李超人」形象活躍在人們的視野中。但與過去對李嘉誠的崇拜不同,公眾對李嘉誠的印象已經變成「賣國求榮」。那麼,李嘉誠為何如此令人討厭?其實是因為這三件事!
第一件事:在中國賺錢,但在英國投資
李嘉誠創業之初,就享受到了改革開放之初的第一筆「紅利」。李嘉誠準確把握經濟發展的「重點」,大膽投資各行各業,在政府優惠政策的支持下逐步實現財富積累。從那時起,李嘉誠一直依靠已完成的投資,尤其是房地產項目,來吸收買家多年的積蓄和未來的購買力。
實現財富自由沒有問題,但在以企業家身份從中國發展的「紅利」中賺了不少錢後,難道不應該轉身建設自己的國家嗎?但是李嘉誠沒有。自2013年以來,李嘉誠逐漸減少了國內投資,並開始頻繁出售國內資產,尤其是房地產項目。
截至目前,李嘉誠已套現近2500億元,尚未用於國內建設。相反,李嘉誠在英國投資公路、電網和通訊設施。由於李嘉誠的巨額投資,英國人視李嘉誠為恩人,甚至英國女王也接見了李嘉誠。可以肯定的是,李嘉誠在英國投資的大部分資金都是從中國賺取的,所以中國人民一直在譴責李嘉誠的行為,但李嘉城並沒有停止在英國的投資。
李嘉誠說:「在我的職業生涯中,我一直是一個純粹的商人。不要用空洞的道德來評判我。有回報、有風險的地方,我都會進行投資的。」事實上,李嘉誠不必為自己辯護。李嘉誠的海外投資只是正常的「商業活動」,主要是為了實現資產增值。
但「玻璃大王」曹德旺曾說過:「李嘉誠在這件事中起了不好的作用。作為一個中國人,即使國內經濟陷入衰退,李嘉誠也不應該撤軍。這是你的祖國。你應該和你的國家共存。」事實上,曹德旺的評價確實到位,李嘉誠可以說是「掏空」的中國對海外奉獻「始祖」,越來越多的中國富豪跟隨在李嘉誠的投資熱潮後,將資產轉移到海外。
第二件事:炒得
李嘉誠被稱為中國房地產開發的奠基人。從中國開始房地產開發以來,李嘉誠一直從事房地產相關業務。李嘉誠憑藉獨特的眼光和富有遠見的管理技巧,逐漸佔領了房地產市場,獲得了巨大的市場份額。如上所述,李嘉誠享受到改革發展的第一波「紅利」,其中之一就是房地產業。
改革開放之初,國家就開始發展房地產來保障老百姓的住房問題。當時李嘉誠擅長房地產開發建設,於是國家開始「扶持」李嘉誠的發展,以帶動國內房地產業務的穩步增長。因此,李嘉誠從中受益匪淺,房地產業務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並積累了不少土地和房地產項目。
不過,從那以後,李嘉誠並沒有考慮繼續推動發展,而是尋求保護資產。囤積土地是賺錢的一種方式。在這期間,李嘉誠被曝出「囤地不蓋房子,等房子升值」的新聞。李嘉誠的子公司長實集團將其位於大連西山的黑口項目以40多億元的價格出售給中國陽光。這一土地項目被拖延了8年,遠遠超過了約定的竣工日期,這是典型的「囤地土地」行為。
第三件事:發明了公攤面積
在過去幾年的房地產開發中,幾乎所有的購房者都對公攤面積和物業費非常反感。以購買區為例。如果買100平方米的房子,公攤之後只能住70平方米或80平方米甚至更少面積的房子。房價本身就已經很貴了,現在又有了公攤面積,這確實讓購房者損失慘重。但最傷人的規則就是李嘉誠發明的。李嘉誠首先在香港實行的它,然後擴展到內地。2013,香港廢除了公攤面積,但內地仍然使用它。
如今,李嘉誠的商業帝國已遍布歐洲、開曼群島、亞洲國家和地區;而長實地產、長江基建經過重組後,註冊地也遷往開曼群島、百慕達等地。經商六七十年,從實業到房地產,李嘉誠在投資上基本從未失過手,但李嘉誠卻失去了最有價值的輿論陣地。但對於李嘉誠,我們不能期望太高。正如媒體所說那樣,與其挽留,不如目送!對此,大家有何看法?歡迎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