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在成長中都經歷過這種事

2021-01-13 小古談女人

每天早上叫醒你的不是鬧鐘, 每天早上叫醒你的不是鬧鐘,而是夢想 勵志是一支海洛因, 讓你每一天醉生夢死地沉迷其中。 每個人在成長中都經歷過這種事—— 聽完一場激動人心的勵志講座,回去後通宵背單詞。

然而勵志是一種精神毒品, 如同藥物一樣, 在血液的濃度中達到峰值後開始下降。 這種亢奮狀態一般會持續三天左右。 三天之後,一切照舊。 該上網的上網,該 DOTA 的 DOTA。 所以人最好是每三天聽一場勵志講座。 這確實不可能實現。 所以你要給自己各種不同的勵志。

那天早上鬧鐘響,看看表,7:30,昏昏沉沉。 我開始閉上眼睛想自己為什麼要早起。 是為了那匡扶正義的夢想? 還是為了讓世界變得更美好一點? 還是在這「大道既晚,人情萬端」的時代堅守自己? 是,都是。 於是我清醒了,起來了。 但是第二天早上如果還是很疲勞,想這些還有沒有那 麼好的效果?

肯定沒有那麼好的效果了。 因為勵志也像是抗生素,長期使用同一種類的會產生 耐藥性。 所以第二天早上,拿出手機把 QQ 開了。 朋友的頭像亮著,可能也是剛起。 然後在心裡狠狠抽了自己一耳光。

因為他們的頭像照片是我幫拍的,手底下按著一部單 反。 我心說,MD 不早起讀書,以後喝西北風去啊? 很自然的,立刻清醒地坐起來了。 第三天,不用我說了,再看見男(女)朋友的頭像還 有沒有用?

沒用了。 看到我媽的頭像亮著呢。 又是狠狠地一耳光抽在心裡。 MD 不早起讀書對得起你媽給你那麼多錢買衣服買新 鞋嗎! 起了。 所以說勵志是需要每天都換新花樣的, 你只有一本《贏》或者《卡耐基全傳》或者什麼《李 開復給誰誰誰們的信》是不夠的。

這支精神鴉片要永遠注射下去, 直到你的身體習慣它, 直到奮鬥變成你的習慣。 李敖說怕吃苦吃苦一輩子不怕苦吃苦半輩子,(不會 斷句的自己百度) 但我確實佩服的是那種已經可以不再吃苦依然從未有 一天改變曾經的工作狀態和習慣的人。

確實,這個世界, 可怕的不是那麼多人比你努力, 而是那些比你牛逼幾倍的人依然比你努力。 睡不夠又能怎麼樣, 餓一兩頓又能怎麼樣, 死不了。 每天晚上疲勞地坐到椅子上時, 才覺得真真切切地過了一天。 順便說一句, 儘管努力必不可少, 但它只是個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 人生最重要的並不是努力, 而是方向。 不是每個人都註定成功,

信念就是, 即使看不到未來, 即使看不到希望, 也依然相信, 自己錯不了, 自己選的人錯不了, 自己選的人生錯不了。 祝你們的每一天,都有新的鴉片,都還記得自己的理 想。

相關焦點

  • 在生活中成長很快的人,往往都經歷過這件事
    我們每個人的一生都會經歷離別,每個人的成長都跟離別有關係。離別是苦澀的,但又是不得不經歷的。然而,每一次的離別都會讓我們成長。在我們的記憶中,總會有那麼一次離別讓你記憶猶新,想起來就會痛哭不已。大家有沒有看過《第一次離別》這部電影?這部電影是王麗娜導演的。
  • 找「我」——每個人都在經歷的成長故事
    感謝過程中朋友們給的讚賞和鼓勵,能夠通過這些文字讓大家收穫到一定的價值,就是「碼農」最好的回報啦!當然,也收穫到一些問題的溝通和探討,有些夥伴覺得文字還是太飄渺,很難結合到自己去感受和體會,更別提有具體的落地去實證的方法了。
  • 戀舊,是每個人成長中的一種情懷
    這是很多人童年回憶的最初點,集中營,是心中家的感覺。不論你長到多大,離老家多遠,在夢裡,我們還是兒童的模樣,與夥伴們嬉鬧,老房還在,舊巷子還在,後山與樹還在,故人還在,童年還在。有人說,人的年紀越大,越容易漸忘,也越容易回憶童年,或許是經歷多了,看懂了很多也看淡了很多,放不下的是對老家的那份感情。
  • 每個人都會在經歷中成長起來,也讓自己的生活變得別有一樣的風味
    磕磕碰碰,跌跌撞撞,我們的一年時間又匆匆的過去了,有收穫的,沒收穫的,都已經不可能再回的去,也不可能回得去,時間真的是手裡的流沙,一點一點的從自己的手中流失,一點一點的沒入沙漠中,此時此刻的我也已經開始了懂得怎樣去品味自己的人生,雖然酸甜苦辣一應俱全,但也是值得人去細細品味其中的心酸於幸福
  • 每個人都經歷過的"即視"現象
    據說,90%以上的人曾經經歷過不同程度的既視現象。後來我同學跟我說了一句話,當時我就想起來我以前夢到過,而且夢裡面的同學和現實中的同學是一個人,而且說得話都一摸一樣。  4.後來一個男生去了樓上的一家問,那家人說,剛剛我們敲門的那家,死過一個老太太,並且死在家裡好幾天都沒人知道。  【可能的解釋】  1、人的大腦時刻在虛構各種情景,主要是潛意識活動,當你遇到現實中近似的情景時,就會與你記憶中以前大腦虛構的情景相呼應,加上心理強化的作用,你就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因為人在睡眠中,大腦仍在對現實中的一些參數運算,得到許多種結果。
  • 自卑的人往往成長中有三種經歷,中一個都是重傷,長大後很難治癒
    文 | 幸孕姐(高級母嬰護理師,原創不易,請勿抄襲)自信是一個人魅力的加分項,而自卑卻會給人生減分,自卑的人普遍敏感焦慮、自尊心強,活得小心翼翼,一輩子被它的陰影籠罩,而這些人普遍在小時候經歷如下幾件事。
  • 夜讀 | 每個人的人生都會經歷的三件事
    倘若沒有經歷,有些道理永遠不懂。從來沒有一帆風順的人生,每個人都要經歷生活的洗禮,後來才發現,每個人的人生都會經歷三件事:看不透、輸不起、放不下。倘若你能坦然接受,那麼幸福自然會悄然而至。
  • 三十而已大結局:生活中存在的5個問題,原來每個人都在經歷
    最近火遍全網的電視劇《三十而已》相信很多小夥伴都有在看吧,大家在看這部劇的時候,總是不自覺地想,這與我和我周圍朋友的三十歲經歷實在是太像了。劇裡的三位女主角,每一個都是都市女性的縮影。三個人代表著生活中的三個截然不同的經歷,而在他們身上,我們似乎都能看到自己在生活上摸爬滾打的樣子,借她們之口,我們心中的困惑,身上的難題,人生的真諦,也瞬間浮現在我們眼前。
  • 人總是在經歷中成長,在經歷中懂得
    你都可以自己的選擇也有人說人生就像一杯白開水,或甜的...苦的...淡的...最後變成什麼味道由你添加佐料我想人的一生是沒有一帆風順的,總會遇到挫折與苦難當遇到挫折時我們能做到微笑面對,不埋怨.....不放棄......只有努力總走的下去當你感到孤單時,可以靜靜的讀一本書,感受這片刻孤獨帶來的寧靜......這未嘗不是一種享受和體驗....
  • 張靜初:每個人在愛情裡都經歷過卑微
    沒有遇到過這種導演,他知道你需要這個,就給你寫了一個這麼厚的劇本。」在後來整個拍攝過程中,張靜初的感覺就是她所有預想過的問題,莊文強已經在劇本階段幫她全部解答完畢。她認為真正的好導演和好電影像一個金字塔型,塔尖是他的哲學思想,他在上面主導要表達什麼。《無雙》讓她有這樣的感覺,看完劇本,張靜初對真假虛實有了新的看法:「是不是眼見就為實?
  • 以家人之名結局,成長是一瞬間的事,每個人在成長中圓滿
    電視劇《以家人之名》完美收官,這是很正能量且寫實的一部劇,追這部劇一個月的時間裡哭過、笑過、甜過、酸過,很開心,劇中的每個人都有了圓滿的結局,真的特別特別喜歡這張全家福,喜歡這家人。這家人中,最核心的人當屬李爸李海潮。
  • 《想見你》:3位主角,每個人都在選擇中成長
    陳韻如:曾經想要得到別人的認可,醒悟後找到內心的力量作為劇中最具悲劇性的角色,陳韻如一直隱忍安靜,連脾氣都沒發過。她站在陰影裡,卻嚮往陽光,所以忍不住想靠近陽光少年李子維,也因為她的自私,造成了所有人的悲劇。
  • 每個孩子都會經歷的「成長痛」,答案在這裡
    一切都在好轉。艾達終於敞開心扉,和爸爸媽媽好好聊天。她也終於明白,父母其實也很不舍那部分賣掉的果園,他們對艾達的愛從來都沒變過。艾達開始試著與克萊爾和解,向華老師袒露自己的內心,努力融入班級生活……這一天,爸爸帶著艾達來到果園盡頭,父女倆久違地一起勞作。
  • 《中學聖日記》在愛情中,每個人都要從中學生開始成長
    其實講了一個在愛情中成長的故事。在這樣一個故事中,父母和聖周圍的人都充當著社會的代表和世俗的眼光這一個角色。黑巖晶的母親看似是兩人關係中最大的阻力,但實際上也是兩人成長路程中最大的推動力。黑巖晶一開始對老師是一腔熱血的,對於感情也是不管不顧的,一有老師的消息,就想追到老師身邊,見到老師,從來沒有考慮過結果,對老師本人會有什麼影響。
  • 每個人都經歷過3個詭異現象,科學家:無能為力,用科學解釋不了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我們每一天都在經歷著不一樣的事情。然而事實總是不盡人意,有些事情我們經歷了,卻想不通是怎麼回事,它們背後的道理讓人不知所以。所以有人選擇相信了神學,潛心研究神學,試圖尋找到真正的真理。這裡面不乏有科學家存在,科學家研究神學,聽上去是不務正業。
  • 《白箱》每個人,都成長了
    要製作一部動畫,光靠個人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每個部門都緊密相連,密不可分。製作一部動畫是如此的不易,要成就一部好動畫離不開每個人的努力 ,在此感謝每一部動畫的製作人員,謝謝你們為我們創造了一個個如此美好的世界。雖然過程中會有無數的困難,像天氣一樣飄忽不定,還有許多形形色色的人,但你在完成時得到的快樂也是成倍的。
  • 你所遇到的人都是對的人,你所經歷的事都是註定的事
    你所遇到的人都是對的人,你所經歷的事都是註定的事1:一件事,你想多了,自然就是越想越不踏實,越想越是擔心,越是擔心,想法就會越多,也就有了,言行的矛盾,內心的複雜,這樣也不好,那樣也不行,最後頭想痛了,心想煩了,問題還是在那裡不來不去。
  • 生活總是在經歷中成長
    我們總為生活中的各種不滿而吐槽和抱怨,吐槽本應該是別人做的而讓自己做,吐槽本應該是別人的錯而怪罪在自己頭上。看起來好像確實如此,為什麼如此不公平。其實返回來想一想這就應了那句話,失敗者找理由,成功者說運氣。其實每個人的現狀,很大原因,都是自己造成的。
  • 《良醫》:正在慢慢成長的良醫,或許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自己
    我覺得我們人類也像是樹葉一樣,儘管世界上有著數十億的人口,但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每個人卻又都是獨一無二的自己。第一次想要去觀看,了解這部美劇。是在某個短視頻裡面,在那一小段視頻當中,經過UP主熟練的剪輯完美的展現出了男主角精湛的醫術,和他不願與外人交流的性格。
  • 《奇蹟男孩》:每個人的成長,都不能離開社會獨立存在
    影片並沒有落入兒童片的窠臼,而是在複合化的敘事中,尋找人與人之間情感的平衡,通過一個點去觸發一整個面,溫暖弱勢個體的同時,更溫暖了世俗群體中的大多數人。所以,本文將從奧吉·普爾曼、維婭·普爾曼、傑克·威爾和米蘭達這4個意向,來分析影片當中個人成長的隱喻,從而探究整部影片對個人成長與社會層面的深層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