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暴力是最大的「民意謊言」

2021-03-03 清南師兄

1200年前,旌旗半卷、黃塵漫天的馬嵬驛,禁軍立於廳堂,手持染血利刃、雙眼憤怒通紅,即使「處決」了亂臣楊國忠,仍不足以平息他們的怒氣。於是這怒氣成了另一把「劍」,直指君王身側俏紅顏。

 

這利劍最終變成了「請皇上割愛正法」,也變成了「眾怒難犯」,於是才有白居易筆下的「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楊貴妃不是為「禍亂」而死,她的死是對於「民意」的妥協。但無罪之人卻至死,這怎是「民意」?這就是滔天的輿論暴力!


時至今日,紅顏已歿,香魂已碎,但「暴徒」們卻穿越千年時間,在當今世上逍遙自在。

 

他們人數眾多,隨機收編,身披各色馬甲,自稱隱身大俠,喜歡見縫插針,造謠是非,烏泱烏泱一大片。不管他人如何身體疲憊、心力交瘁、甚至命喪流言,依舊我罵、我噴、我吐槽,來如風,去如煙。只是今天他們改頭換面,不是禁軍將士,不是天子朝臣,而是一群「網絡暴力的烏合之眾」。

 

不信你看,先是有喬任梁因外界種種不實的報導和中傷攻擊,導致他患上了抑鬱症,與世訣別。緊接著,因好友陳喬恩對此事遲遲未在微博發聲,竟然有幾十萬跟帖展開圍攻,烏合之眾群出沒……



背後,這類網絡暴力攻擊的事情要多久才能被遺忘?

 

那些被網絡暴力裹挾的普通民眾後續的生活狀況或許無法追蹤,但我們可以從莫妮卡·萊溫斯基在TED talks上對網絡暴力的「後遺症」描述中略知一二。


上個世紀最著名的一起政治醜聞,女主角萊溫斯基受到了世界關注。之後數年,她都飽受媒體暴力之苦,從未擺脫那件醜聞帶給她的負資產:無數指責嘲笑通過電郵雪片般飛來。在紙媒和網際網路的推波助瀾下,萊溫斯基聲名狼藉,失去了尊嚴,找工作步履維艱。她痛苦地回憶說,網絡世界裡「有無數向我投擲石塊的暴徒」。很長一段時間,大家談起她想到的仍然是「那個女人」……

 

直到17年後,她才打破沉默,公開反擊。17年了,網絡暴力再次成為了焦點。回看國內的互撕大戰,回擊網絡暴力,我們到底要靠自律還是法律?

「郭德綱回擊

一石激起千層浪

 

還記得郭曹二人的那場師徒反目,公開對撕。且不論二人最終孰是孰非,郭德綱有句話卻是一語中的,令人深思。他直指如今「網絡暴力已經到了登峰造極」。

 

郭德綱在回應曹雲金的長微博《天涯猶在,不訴薄涼。》中,感慨道:「一批人為了罵而罵,根本沒有底線。好與壞、真與假對他們來說,並不重要。關鍵又有了一個可以宣洩的點,真是好快樂。」


「群體中的某個人對真相的第一次歪曲,是傳染性暗示過程的起點。」網絡烏合之眾的存在,讓兩個人的對撕成了眾人的口水戰,雙方折損,元氣大傷。

「井柏然」沉默:

力量太小,選擇躲開

 

說到網絡暴力,相信沒有人會比微博上的娛樂明星收到更多無腦回復的了。

9月23日,井柏然宣布退出微博,並清空了ins上所有圖片。


這是怎麼回事?井柏然在採訪中坦言,自己力量太小,改變不了什麼,就躲遠一點了。網絡烏合之眾太強大,選擇沉默,不再被傷害,也是明星作為個人的一種選擇吧。

  

「萬達」維權:

謠言只能止於1000

 

網絡承載著民眾「自由表達空間」的期待,人人都該自律。但當三人成虎的謠言成為「常識」,甚至嚴重幹擾企業正常運營時,「抗謠」已不是自律能解決的了。

 

高舉法律大旗捍衛自身權益的事件一直在發生。去年萬達集團曾起訴某公眾號,索賠金額1000萬;後有京東起訴某公司,索賠1000萬,該公司還就侵權行為向京東做書面道歉,並在其運營的相關公號上連續30日發布致歉聲明……

 

法律訴諸結果勝負分明,利弊卻很難說。

 

農夫山泉與華潤怡寶兩家水企因「名譽權」恩怨打官司,農夫山泉敗訴。但致歉信見報後不久劇情突變,公司另闢蹊徑懸賞500萬徵集敗訴案線索,內心戲是「判決改變不了事實。農夫山泉輸了官司,但沒有輸掉事實。」

 

再看方便麵巨頭康師傅,從2015年8月到2016年5月一路小跑,起訴某謠言視頻微博首發者「柯笑陽」並終勝訴。隨後「柯笑陽」在微博及《文匯報》、《新民晚報》等以真實姓名「方明」公開道歉,並承認康師傅產品其實是安全合格的,但此事時至今日仍有影響,也著實讓康師傅深感煩惱。



訴諸法律如同雙刃劍,縱然勝訴了「烏合之首」,但在網絡大「泥潭」裡,仍然有趕來罵架的「烏合之眾」自嗨不息。

 

生活中如「柯笑陽」一樣輕信謠言,不經核實就隨意發布、傳播者大有人在。也許我們是無心,但不經意間的一個「轉發」動作,一傳十,十傳百,結果無形中形成「民意」,難免裹挾著輿論走向難以遏制的地步,成為多數人的暴政。

 

這種現象在法國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的《烏合之眾》中得到深刻描述:群體無疑總是無意識的,但也許就在這種無意識之間,隱藏著它力量強大的秘密。一個孤立的個人在僅有自我影響的環境下,絕對不會去破壞。當他成為群體中的一員時,群體人數會賦予他新的力量,會讓人變得出乎意料的狂暴。這正是網絡暴力成為虛擬世界真實匕首的原因。這把鍵盤上的尖刀是如此極具殺傷力,以至於它輕能讓人痛哭流涕,重則令人流血喪命。

如刀網語,害人害己。「勿以惡小而為之」,我們哪怕僅僅是這尖刀上一滴小小的水珠,也應該要因為自己讓它變得更鋒利而懷有深深的罪惡感。我們或許還心存僥倖,以為網絡暴力離自己很遙遠,就如同我們也曾以為美國校園槍擊事件只會發生在遙遠的大洋彼岸一樣,但現實是這把尖刀的刀尖可能某天就對準了自己。

 

2007年的「姜妍自殺事件」、2008年的「遼寧女張雅事件」、2009年的「愛滋女事件」…… 網絡暴力已切切實實從大企業、明星、運動員蔓延到每一個普通人身上。如果社會缺少包容,如果民聲缺乏自律,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網絡暴力匕首之下的受害者。韓國大學教授閔丙哲因此發起「善貼運動」,呼籲普通人當從自律做起,手留餘香認清輿論環境,以道德或法律手段因時因事因人制宜,共同對抗網絡暴力。




清者自清,口下留情。可以不愛,請勿傷害。

相關焦點

  • 對網絡暴力黑產化理當零容忍
    比如說,人們在享受便捷的網絡購物和社交時,很多時候也會接受到影響生活安寧的騷擾簡訊、騷擾電話、不良信息等。更可怕的是,一些網絡暴力形成了黑色產業鏈條,嚴重威脅公眾的人身財產安全。對此,理當以零容忍態勢嚴肅查處,讓人們享受清淨的網絡環境。
  • 人民日報:網絡熱詞表達民意反映社會心理
    怎樣最大程度發揮網絡熱詞對社會的正面效應?如何促使其成為文化發展、社會進步的正面推動力量?本期「時事觀察」,我們一起討論「網絡熱詞」。  其實,網絡熱詞不只是「詞」:小到一個詞或詞的構成單位,大到一個完整的句子,都在它的所指範圍內。並且,無論從來源渠道還是使用範圍來說,網絡熱詞也不僅僅限於網絡世界,在現實世界中也經常見到它們的身影。   網絡熱詞為什麼會「熱」起來?
  • 暴力、三緘其口、謊言和浴缸裡沉浮的屍體
    護士和病人,母親和孩子,被傷害者與傷害者,施暴者和被施暴者,謊言和假象,忠誠與背叛,城市與孤島,仇恨與犧牲、奉獻,精神疾病與治療,這些詞語連著它們在影片中所攜帶的印象,如同一張複雜的摺紙在阿順的手裡開始重疊、推拉、擠壓彼此的空間以形成新的事物,那些是無法歸類的未知。
  • 勝者不是正義,民意也不是真理
    而促成冤案的最大動機又是什麼?是正義感。」——2015年日劇《預告犯 -THE PAIN》恐怕看到這段話,我下面想說什麼,已經不難猜到了。辯方花樣吊打公訴方,公訴方加築的壁壘屢被突破,而民意就是:今晚我們都是快播人!樂視這個心機婊!他們這個微信號的標題就赫然用了民意的內容。看起來快意恩仇,細想起來挺悲哀的。先不說這個案子、這場網絡狂歡,我們先說說日劇《Legal High》,畢竟在直播之中,思路和言辭都力壓公訴人的辯護團隊,被圍觀網友不止一次地稱呼為「古美門」。
  • 竇靖童談網絡暴力:盤點遭受過網絡暴力的明星們
    5月25日,竇靖童在網上更新長文,明確表達了自己對網絡暴力的看法,此文一出,得到眾多網友的呼應。不可否認的是網絡暴力很可怕,給很多人帶來了困擾,有的人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下面藍心帶大家了解下竇靖童談網絡暴力的根源及這些年遭受過網絡暴力的明星們。
  • 星太奇:前方即將到達神奇的「謊言之星」,星太奇識破最大的謊言
    星太奇:前方即將到達神奇的「謊言之星」,星太奇識破最大的謊言上回說到星太奇和奮二君依舊在行駛的銀河列車上解鎖著不一樣的體驗,而且在浩瀚的宇宙中顯得太漫無目的,奮二君都開始懷疑這輛列車其實是因為燒煤的才走得那麼慢,雖然正如星太奇所言不可能是燒煤這麼傳統的方法,但看到列車的動力源,似乎也不是那麼靠譜。
  • 「嘻哈議員」鄺俊宇:暴力活動的最佳導演
    這位頭頂作曲家、愛情小說作家等「光環」的香港立法會議員,最大特點就是煽動力強、擅於利用公共事件造勢,經常利用議員身份庇護暴徒,吸引媒體注意,每次示威活動都足足炒作一把自己…… 「反修例」首名死者的「元兇」梁凌杰,曾於2014年參加「佔中運動」,是此次「反修例」激進分子中的「先鋒」人物,曾於6月12日帶頭衝擊添華道警察防線,示威方式極端暴力。
  • 面對暴力,再多的我愛你,都是謊言
    對每個童年遭受暴力的人來說,旁人的佯裝無視或饒有興趣的觀看,亦是一種心魔。當暴力停止後,傷害卻並沒有停止。《艾莉諾好極了》她說服自己很堅強,用這種自欺欺人的方式,模糊著這種暴力。直到一天,塔拉突然意識到:「難道他不知道他在傷害我嗎?他的快樂正源於對我的羞辱。羞辱我並非事出偶然或副作用。那是他的目的。」面對暴力,害怕與恐慌之外,塔拉這樣的對家人暴力的「諒解」和「自欺欺人」,是許多人的反應。
  • 半月談:有組織、有策劃,網絡暴力形成產業鏈
    社交媒體評論區向來是網絡暴力重災區,但近來評論暴力亦有「升級加碼」趨勢。過去,「一言不合就罵人」的「噴子」式評論暴力往往只出現在相關話題或當事人的主頁之下。而如今,一些故意帶節奏的網暴者會大量在與當事人或事件毫不相關的熱門話題下帶「被黑者」出場,藉此敗壞「被黑者」網絡風評。
  • 評論 | 對網絡暴力、煽動網絡暴力 我們要堅決說不
    無獨有偶,上海女教師也不得不為自己此前毆打醫生的魯莽付出代價,承受網絡暴力的一次次討伐。近來,這樣的案例遠不止這幾個,很多情況甚至是事實還沒有完全弄明白,網上聲討之聲就已經鋪天蓋地,一些自媒體甚至煽動網民進行聲討,支持進行人肉搜索,為網絡暴力推波助瀾。這樣的「以暴制暴」真的合理合法嗎?冷靜以對,我們究竟該怎樣尋求正義?
  • 寧靜自曝結婚時不愛前夫 "我愛你"是最大的謊言
    圖片由宣傳方提供騰訊視頻《飯局的誘惑》第二季第八期本周三(8月30日)將犀利上線,麻辣御姐寧靜到來不僅自曝不愛前夫,更承認平生撒過最大謊言竟是對前夫說過的「我愛你」,談及年輕時有人追沒人娶的窘境時更毫無保留。
  • 婚姻中最大的謊言——忍忍就過去了
    我不這麼認為,相反的,我卻覺得這就是婚姻中「最大的一個謊言」。而不反抗,就是對對方行為最大的支持。上面的故事中,朋友的姐姐只有兩點做的是對的。第一是她阻止了弟弟的暴力報復行為,要知道婚姻是兩個人的,如果隨時隨地都有外界的力量介入,那婚姻還怎麼過得下去?
  • 一個女人最大的謊言
    我很好,是一個女人最大的謊言。 【圖文摘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 「扒墳」「披皮」「反串」…新型網絡暴力已成黑產生意
    作為不正當競爭的手段,升級版新型網暴日益呈現出組織化、群體化、利益化、產業化、規模化等苗頭,不僅網暴時間大幅拉長,而且已很難「網絡事網絡畢」。被網暴者不僅個人遭受難以估量的心理和權利損害,其親友乃至無關路人亦會被無辜牽連。施暴及策劃者的目的常常也不是簡單的情緒發洩,而是有著各種利益訴求。他們以網暴製造輿情,誘導甚至綁架相關部門採取對其有利的應對措施。
  • 崔雪莉的自殺,不能全怪到「網絡暴力」上
    很多人看到崔雪莉放飛自我後網友的差評,就把崔雪莉的抑鬱症全部都怪到「網絡暴力」上,然後開始用「雪崩時,沒有一粒雪花是無辜的」來抒情。這當然是好事,網絡暴力確實可惡,應該被消滅。但萬一,我說萬一,崔雪莉的崩潰,崔雪莉的抑鬱,她經受的痛苦以及她最後的自殺,不是網絡暴力造成的呢?萬一還有幕後真兇,而這真兇逃過一劫呢?簡單寫一寫。
  • 唐龍:「疫情防控」下的「網絡暴力」
    配合疫情防控部門公布出行軌跡本是人人盡力為之的事,可經過網絡的發酵,「暴力」的粉飾,事情竟變得如此的扭曲,可終究網絡不是「暴力」的溫床,「疫情防控」也不是暴力的「擋箭牌」。疫情之下對疾病和死亡的恐懼,是趨利避害的人性使然,這點本無可厚非。但是人類文明的高貴之處是在於我們充滿了憐憫、善良和同情心,我們會對弱者施以援手,會對強者不卑不亢地對抗,對疾病的發病原理孜孜探索,也會為被病痛折磨的患者祈禱祝福。
  • 評論:島內民意變化莫測
    柯文哲不停的輪番炮轟藍綠,明顯的得到了一定效果;他的網絡聲量大增,最近的幾個民意調查結果,柯P的支持度都在上升。根據《旺旺中時》的最新民調:柯文哲加入2020戰局,韓國瑜獲得44.8%支持度、柯文哲獲21.5%、蔡英文獲得17.8%。另一組民調數據:韓、柯、蔡三腳督對戰,韓國瑜獲32.4%選民的支持,柯文哲的支持度上升至25.8%,支持蔡的有23.8%。
  • 人民日報鐘聲:人心不可欺 民意不可違
    必須看到,美國極端反華勢力欺騙民眾、操弄民意,完全違背兩國人民根本利益,其激化中美矛盾、轉移國內民眾視線的企圖只能是自欺欺人。美國一些政客妄圖用謊言徹底帶偏民眾對華整體認知,可能得逞於一時一事,但終將歸於失敗。當前,美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死亡病例均為全球最多。
  • 肖戰抵制者的態度是什麼,出演抗疫劇折損正能量,不順應民意嗎
    還要求製作方順應民意剪掉肖戰鏡頭肖戰抵制者的態度是什麼呢?都認為肖戰從參演會讓正能量大打折扣,甚至還呼籲製作方剪掉肖戰的鏡頭,實在是可笑之極。抵制者的呼聲何時成為了順應民意?民意也太狹窄了。順應民意可不是一小部分抵制者的聲音,更多的是官方的認可和大部分網友的支持。事實證明,肖戰多次獲得官方表揚,新劇雖然沒有開播但是多次被點名,更不用說一封又一封的公益感謝信,帶動粉絲做公益慈善,這些都足以說明了一個問題:肖戰參演《最美逆行者》無可厚非。肖戰抵制者的態度是什麼?肖戰參演會折損正能量,還不是順應民意。
  • 美副國務卿訪埃期間肆意污衊中國,中使館:徹頭徹尾的謊言
    日前美國副國務卿克拉奇訪問埃及期間,蓄意散布針對中國和中國企業的謊言,對中國和中國企業進行抹黑和惡毒攻擊。中方對美方的上述言行表示強烈不滿和堅決反對。阿拉伯有一句諺語,「謊言是毒藥,真相是解藥。」首先,美方所鼓吹的「清潔網絡」,實際上是「骯髒網絡」、「竊聽網絡」、「壟斷網絡」,也是「意識形態網絡。」根據「稜鏡門」事件披露的資料,美國國家安全局多年來通過應用程式挖掘數據情報,推特、臉書、YouTube、skype、谷歌地圖,甚至手機遊戲「憤怒的小鳥」,都被迫選擇了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