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年前,旌旗半卷、黃塵漫天的馬嵬驛,禁軍立於廳堂,手持染血利刃、雙眼憤怒通紅,即使「處決」了亂臣楊國忠,仍不足以平息他們的怒氣。於是這怒氣成了另一把「劍」,直指君王身側俏紅顏。
這利劍最終變成了「請皇上割愛正法」,也變成了「眾怒難犯」,於是才有白居易筆下的「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楊貴妃不是為「禍亂」而死,她的死是對於「民意」的妥協。但無罪之人卻至死,這怎是「民意」?這就是滔天的輿論暴力!
時至今日,紅顏已歿,香魂已碎,但「暴徒」們卻穿越千年時間,在當今世上逍遙自在。
他們人數眾多,隨機收編,身披各色馬甲,自稱隱身大俠,喜歡見縫插針,造謠是非,烏泱烏泱一大片。不管他人如何身體疲憊、心力交瘁、甚至命喪流言,依舊我罵、我噴、我吐槽,來如風,去如煙。只是今天他們改頭換面,不是禁軍將士,不是天子朝臣,而是一群「網絡暴力的烏合之眾」。
不信你看,先是有喬任梁因外界種種不實的報導和中傷攻擊,導致他患上了抑鬱症,與世訣別。緊接著,因好友陳喬恩對此事遲遲未在微博發聲,竟然有幾十萬跟帖展開圍攻,烏合之眾群出沒……
背後,這類網絡暴力攻擊的事情要多久才能被遺忘?
那些被網絡暴力裹挾的普通民眾後續的生活狀況或許無法追蹤,但我們可以從莫妮卡·萊溫斯基在TED talks上對網絡暴力的「後遺症」描述中略知一二。
上個世紀最著名的一起政治醜聞,女主角萊溫斯基受到了世界關注。之後數年,她都飽受媒體暴力之苦,從未擺脫那件醜聞帶給她的負資產:無數指責嘲笑通過電郵雪片般飛來。在紙媒和網際網路的推波助瀾下,萊溫斯基聲名狼藉,失去了尊嚴,找工作步履維艱。她痛苦地回憶說,網絡世界裡「有無數向我投擲石塊的暴徒」。很長一段時間,大家談起她想到的仍然是「那個女人」……
直到17年後,她才打破沉默,公開反擊。17年了,網絡暴力再次成為了焦點。回看國內的互撕大戰,回擊網絡暴力,我們到底要靠自律還是法律?
「郭德綱式」回擊:
一石激起千層浪
還記得郭曹二人的那場師徒反目,公開對撕。且不論二人最終孰是孰非,郭德綱有句話卻是一語中的,令人深思。他直指如今「網絡暴力已經到了登峰造極」。
郭德綱在回應曹雲金的長微博《天涯猶在,不訴薄涼。》中,感慨道:「一批人為了罵而罵,根本沒有底線。好與壞、真與假對他們來說,並不重要。關鍵又有了一個可以宣洩的點,真是好快樂。」
「群體中的某個人對真相的第一次歪曲,是傳染性暗示過程的起點。」網絡烏合之眾的存在,讓兩個人的對撕成了眾人的口水戰,雙方折損,元氣大傷。
「井柏然式」沉默:
力量太小,選擇躲開
說到網絡暴力,相信沒有人會比微博上的娛樂明星收到更多無腦回復的了。
9月23日,井柏然宣布退出微博,並清空了ins上所有圖片。
這是怎麼回事?井柏然在採訪中坦言,自己力量太小,改變不了什麼,就躲遠一點了。網絡烏合之眾太強大,選擇沉默,不再被傷害,也是明星作為個人的一種選擇吧。
「萬達式」維權:
謠言只能止於1000萬
網絡承載著民眾「自由表達空間」的期待,人人都該自律。但當三人成虎的謠言成為「常識」,甚至嚴重幹擾企業正常運營時,「抗謠」已不是自律能解決的了。
高舉法律大旗捍衛自身權益的事件一直在發生。去年萬達集團曾起訴某公眾號,索賠金額1000萬;後有京東起訴某公司,索賠1000萬,該公司還就侵權行為向京東做書面道歉,並在其運營的相關公號上連續30日發布致歉聲明……
法律訴諸結果勝負分明,利弊卻很難說。
農夫山泉與華潤怡寶兩家水企因「名譽權」恩怨打官司,農夫山泉敗訴。但致歉信見報後不久劇情突變,公司另闢蹊徑懸賞500萬徵集敗訴案線索,內心戲是「判決改變不了事實。農夫山泉輸了官司,但沒有輸掉事實。」
再看方便麵巨頭康師傅,從2015年8月到2016年5月一路小跑,起訴某謠言視頻微博首發者「柯笑陽」並終勝訴。隨後「柯笑陽」在微博及《文匯報》、《新民晚報》等以真實姓名「方明」公開道歉,並承認康師傅產品其實是安全合格的,但此事時至今日仍有影響,也著實讓康師傅深感煩惱。
訴諸法律如同雙刃劍,縱然勝訴了「烏合之首」,但在網絡大「泥潭」裡,仍然有趕來罵架的「烏合之眾」自嗨不息。
生活中如「柯笑陽」一樣輕信謠言,不經核實就隨意發布、傳播者大有人在。也許我們是無心,但不經意間的一個「轉發」動作,一傳十,十傳百,結果無形中形成「民意」,難免裹挾著輿論走向難以遏制的地步,成為多數人的暴政。
這種現象在法國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的《烏合之眾》中得到深刻描述:群體無疑總是無意識的,但也許就在這種無意識之間,隱藏著它力量強大的秘密。一個孤立的個人在僅有自我影響的環境下,絕對不會去破壞。當他成為群體中的一員時,群體人數會賦予他新的力量,會讓人變得出乎意料的狂暴。這正是網絡暴力成為虛擬世界真實匕首的原因。這把鍵盤上的尖刀是如此極具殺傷力,以至於它輕能讓人痛哭流涕,重則令人流血喪命。
如刀網語,害人害己。「勿以惡小而為之」,我們哪怕僅僅是這尖刀上一滴小小的水珠,也應該要因為自己讓它變得更鋒利而懷有深深的罪惡感。我們或許還心存僥倖,以為網絡暴力離自己很遙遠,就如同我們也曾以為美國校園槍擊事件只會發生在遙遠的大洋彼岸一樣,但現實是這把尖刀的刀尖可能某天就對準了自己。
2007年的「姜妍自殺事件」、2008年的「遼寧女張雅事件」、2009年的「愛滋女事件」…… 網絡暴力已切切實實從大企業、明星、運動員蔓延到每一個普通人身上。如果社會缺少包容,如果民聲缺乏自律,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網絡暴力匕首之下的受害者。韓國大學教授閔丙哲因此發起「善貼運動」,呼籲普通人當從自律做起,手留餘香認清輿論環境,以道德或法律手段因時因事因人制宜,共同對抗網絡暴力。
清者自清,口下留情。可以不愛,請勿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