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通信網 發表於 2020-12-25 09:30:35
12月24日,騰訊雲正式宣布其資料庫品牌TDSQL的全新戰略升級計劃及未來發展戰略。未來,騰訊雲原有的TDSQL、TBase、CynosDB三大產品線將統一升級為「騰訊雲企業級分布式資料庫TDSQL」。全新升級後的騰訊雲TDSQL將涵蓋分布式、分析型、雲原生等多引擎融合的完整資料庫產品體系。
騰訊副總裁、騰訊雲總裁邱躍鵬表示,作為國內資料庫行業先行者,騰訊雲深耕資料庫領域十餘年,服務客戶數已經超過50萬。未來,騰訊雲還會在資料庫的賽道上持續加碼,並整合騰訊在QQ、微信等服務十幾億C端用戶的能力、經驗、資源,為B端客戶持續提供好用、易用、安全的資料庫產品。
從上雲到雲原生,雲技術普惠加速企業上雲進程
隨著雲計算的迅速發展和廣泛應用,資料庫正朝著「雲+資料庫」的方向演進。隨著開發者使用習慣的變化以及傳統行業的行業雲構建的趨勢,未來的資料庫模式將逐漸雲化。這個過程中,傳統資料庫越來越不能適應雲在擴展性、可靠性和規模化的優勢,「雲原生」資料庫應運而生。
「雲資料庫的發展,目前正在經歷從第一階段『資料庫上雲』,即從資料庫到雲資料庫,到第二階段『從雲資料庫到雲原生資料庫』的變革,」騰訊雲副總裁李綱指出,「雲原生」正是騰訊雲資料庫重要的架構體系。騰訊雲原生資料庫具有高性能和高度兼容的優勢,敏捷、靈活的部署能力,可以讓企業像使用水、電、煤一樣使用雲資料庫。從而降低企業上雲門檻、提升上雲進程,更好的應對智慧時代複雜的業務場景,將騰訊雲原生技術普惠用戶。
融合、自治、效用是騰訊雲原生資料庫的三大特點,它具有資料庫引擎加雲存儲的計算與存儲分離架構,能對資料庫進行全生命周期智能自治管理的優化與調優,以及實現按真實使用量計費的商業模式。據透露,今年發布的TDSQL Serverless,是國內首個Serverless架構資料庫引擎,能為騰訊雲上超過100萬的企業和開發者提供一站式雲資料庫服務。
超融合成大勢所趨,打通多資料庫引擎兼併需求
近年來,新基建、產業網際網路快速發展,加速了跨技術邊界的超融合發展速度。2021年,中國超融合市場的增長率將達到25%。
李綱表示,為應對海量複雜的場景數據服務在性能、成本、服務等方面的需求,資料庫同樣呈現出「超融合」的趨勢:底層多模多引擎的融合,開發者接口的融合,軟硬一體交付以及全鏈路生態的融合。
在整體雲原生架構的基礎之上,騰訊雲也構建了資料庫的超融合體系。目前,騰訊雲資料庫TDSQL下已經具有金融級分布式產品序列TDSQL,單體實例可支撐百T百萬QPS的雲原生序列TDSQL-C,可應用於百P級複雜場景的分析型 序列TDSQL-A等可兼顧各方面需求、實現極致的性能與通用性兼得的產品能力族;能夠融合公有雲與私有雲,連接傳統IDC與雲資料庫的資料庫SaaS工具DBBridge;TDSQL一體機實現軟硬一體的融合等。
與此同時,超融合技術體系還將解決多引擎共存下對雲資料庫的開發與應用選擇帶來的挑戰。騰訊雲TDSQL將通過AI智能調度,以及Serverless等方案,來徹底實現多引擎的統一標準化服務,讓客戶能夠快速實現研發及服務的全鏈路打通,而無需關心技術細節。
覆蓋全行業應用,更適配本土需求
今年11月發布的Gartner資料庫魔力象限報告中,中國資料庫廠商佔據三席,標誌著國內資料庫進入全新發展階段。隨著國內雲廠商技術能力不斷提升,資料庫等核心技術的國產化也取得重大突破,對本土客戶的需求將會有更好的適應和匹配,資料庫國產化成為行業發展的必然。
李綱認為,國產資料庫已經進入快速發展時期。此次升級後的「騰訊雲企業級分布式資料庫TDSQL」家族產品不僅符合國產化要求,還積極融入國產生態系統,可適配上下遊一系列國產軟硬體。
「國產資料庫的發展一般會經過網際網路企業、民生政務、傳統行業應用、金融核心業務這幾個階段的打磨,其中金融行業對資料庫要求最為苛刻,不僅數據容錯度低,而且還要符合信息安全等級規範。」李綱介紹,目前騰訊雲資料庫已在金融行業大規模落地應用,包括平安銀行信用卡A+新核心系統國產化、人保財險系統的資料庫國產化、張家港農商行的核心系統資料庫國產化落地等典型案例。此外,騰訊雲資料庫還支撐了2020年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數字廣東等項目,後續將在各行業逐步落地,實現對全行業的應用覆蓋。
會上,騰訊雲還重磅發布了「國產資料庫加速器產業聯盟計劃」,以及同步成立了資料庫合作生態扶持基金,致力於與合作夥伴協力建設全面開放的國產資料庫生態體系。騰訊雲副總裁王峰表示,騰訊雲將以開放、中立、合作、共贏的資料庫發展策略,聯合合作夥伴共建生態,共築產業未來。
目前,騰訊資料庫已有20多款產品,每年有超過1000次產品升級迭代,服務1000多家政府客戶和2000多家金融客戶。未來,騰訊雲也將持續加大在資料庫領域的投入,攜手上下遊生態合作夥伴與客戶,為更多企業數位化轉型提供底層基礎。
責任編輯:gt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