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各位吃貨有沒有和小新一樣的習慣,吃飯時配上美食紀錄片,可以吃的更香!
今天小新為大家精選了8部豆瓣9分以上的美食紀錄片,不僅可以觀看到美味的食物,還可以從中學習到各色文化和風土人情,一起來看看吧!
說到美食紀錄片,可能大家第一個想起的就是《舌尖》系列,畢竟中華的美食最能引起中國人的共鳴。作為央視的著名紀錄片,它不僅僅呈現了美食的製作和工序,更重要的,是美食背後的故事與鄉情。
尊重勞動,尊重自然,尊重傳統…人文的關懷和質樸的態度貫穿其間,正如一位觀眾的評價「看完後不僅想流口水,有時候還想流眼淚」。
食物是文化的載體,紀錄片從美食切入來講文化。與《舌尖》同一製作團隊,但《風味人間》跳出了「中國」,在世界的視野裡去參透中國美食的獨特性。
一曰水土,二曰溯源,三曰人情;三者合而為一,講述不同水土孕育下的各有特色又殊途同歸的食物。兩部片子內容十分不同,都值得一看哦!
有什麼是幾乎每個中國人都吃過的宵夜檔?有什麼最能體現中國的市井煙火味?近30個城市的500多家傳奇燒烤攤,B站帶你走近不一樣的美食紀錄片。
「老妹兒,你知道我為什麼這麼黑嗎?」
「因為我不想白活一輩子。」
不同於其他高雅的、趨於形式般的紀錄片,它「俗」得有趣、「土」得大方,平平淡淡中帶出了百姓的汗與淚,號稱中國版的《深夜食堂》。
80年代的中國什麼樣?80年代日本拍的中國是什麼樣?即使有了奶茶、擼串、火鍋的2020年的我們,看完這部紀錄片後也會感嘆:吃的也太好了吧!芙蓉燕菜、麒麟鱸魚、珠海丹心、金盞銀盆……
由北京宮廷菜系魯菜始,到腹地的江淮菜系,到大膽開放的廣東粵菜,文化融合的川菜。這部中日合拍的紀錄片畫質欠佳、真實樸素,但卻能夠感受到食物與人的巨大變遷。不光是美食紀錄片,更是80年代中國風貌紀錄片,不可謂不用心。
日本NHK電視臺1985年的巨作,從名字來看就很宏大。拍攝組全球行走五萬公裡,是80-90年代之交許多地區生活狀態的珍貴記錄,更令觀眾驚嘆「幾十年前就能拍出這樣的片子了?」
從南美秘魯傳到歐洲挽救了饑荒的土豆,到德國巴耶州農民對一頭豬的充分利用,這部紀錄片以全球各種食物的起源為焦點,揭示食物與人類的關係。它更是一部人類的民俗史、經驗史和生存智慧史,你的味蕾盡可以抵達前所未有的深度。
兩位義大利國寶級廚藝大師,也是兩個莫逆之交的老頑童,回到闊別50年的祖國義大利,開始了真正的、屬於自己的尋根之旅。探訪彼此的故園,緬懷逝去的親人,看望曾經的朋友,傷懷消逝的傳統,回憶童年的味道,尋找融合的美味……
他們總是歡笑,有時沉靜,偶爾流淚,這部紀錄片就是「美食與愛」最好的詮釋吧。其中的安東尼老爺子已經過世了,所以這部紀錄片也不會再有第三季了,令人遺憾惋惜。
-豆瓣評分:第一季9.2 第二季9.3 第三季9.2-
很難想像能有系列紀錄片連續3季保持9分以上的高分,甚至它的最新季第六季仍能夠達到豆瓣分數8.5。Netflix出品,通過食物說人——「主廚的餐桌從何而來」?
影片分別記錄了來自不同國家地域的各大名廚的生活,關於信念、堅持與創造,主廚們的際遇與思考比美食更加動人。同時還可以感受名廚們對於食物的思考,能夠為我們的鑑賞力和想像力添磚加瓦。
BBC出品,英國版的《小森林》。女主人公Alys Fowler是一名園藝師和作家,她決定用一年時間來實驗:儘量不去購買蔬菜水果,而是在自家花園裡種植,「即使你身在鬧市」。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和悠閒愜意的情調,親近自然和勞作讓人變得美麗。
這部影片給人的感受就是「簡直就是世外桃源」「百分百是我的理想生活」。還可以學到一些實用的種植和食物保存技巧,以及食材的處理和製作,還有園藝空間的打造和觀賞。
如何獲取紀錄片的觀看地址?
歡迎添加小新的微信:xinxiaoke_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