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抗美援朝戰士到陝西公路人
文/樸實 李婷
他們,是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英雄
他們,是「雄糾糾、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的光榮的中國人民志願軍中的一員他們,也是陝西公路建設中一粒普通的鋪路石但是,人民不會忘記,歷史終將記得他們走過的那些硝煙瀰漫的英雄歲月在抗美援朝70周年之際,讓我們再次重溫他們走過的那些崢嶸歲月員志高 男 生於1930年
1950年,20歲的員志高因其精湛的槍術,被選拔派往抗美援朝第一線,也是當時西北地區50個被選拔的排級幹部之一。他的主要任務是在抗美援朝司令部擔任物資運輸的警衛工作,負責保護從北京發往東北進而運往朝鮮戰場的戰備物資。那時,新中國剛剛成立,敵特分子無孔不入,爆炸、槍殺、搶劫事件頻頻發生,企圖破壞新生政權和阻撓幹擾抗美援朝戰爭。所以,保護抗美援朝物資安全運往朝鮮,就成為一項責任十分重大且十分危險的光榮而艱巨的工作。戰事緊張時,戰爭所需物資數量巨大,運輸任務非常繁忙,他常常通宵達旦的工作,時刻都要保持一顆戒備之心,盡力排查一切可能出現的不安全隱患。當時他已成是一名共產黨員,政治覺悟高,他和同志們明白,當時中國國力還很弱,這些戰備物資是全國老百姓節衣縮食籌措來的,在運輸過程中不能出現任何失誤。由於他和戰友們盡心竭力地堅守工作崗位,任勞任怨的超負荷工作,他們所承擔的運輸任務沒有出現過任何事故,保證了前線所需戰備物資的安全。幾年間,由於他以高度的責任心多次圓滿地完成了物資警械運送任務,受到了部隊領導和戰友們的一致認可,獲得多個立功勳章。採訪他時,他的10幾個勳章掛滿了胸膛。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後,他隨部隊在西藏支援當地建設。在西藏工作的25年間,他克服環境惡劣、地質條件差等種種不利因素,參與修建了3座特大橋和多條公路,在拉薩大橋建設中,擔任生產部辦公室主任。轉業後,1980年在陝西省公路局物資公司工作,曾擔任過物資站經理等職務。他以高度的事業心和敬業精神為後輩人作出了榜樣。
林樹文 女 生於1934 年
1951年,年僅17歲的林樹文在西北軍幹校學習,1952年12月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在西北軍幹校中國人民解放軍一師三團司令部偵通連擔任文化教員。1953年1月響應祖國號召赴朝參加抗美援朝戰爭,在中國人民志願軍一軍一師司令部幹部部工作,主要負責前線宣傳工作,鼓舞參戰官兵士氣。她雖然是一名女兵且年齡小,但她意志堅定,樂觀從容,總是和戰友們一起衝鋒到最前線,從不怯懦畏難,將生死置之度外。戰友們都說她絲毫也不比男同志遜色。她常常冒著敵軍的槍林彈雨到一線去採訪參戰將士,把他們的感人事跡編寫成快板、小品、歌舞,隨後聲情並茂地表演給戰士們,極大地鼓舞了前線戰士們的昂揚鬥志。她的愛人也是一名光榮的抗美援朝戰士,他們是在共同的戰鬥中喜結良緣的。由於不怕犧牲,不畏艱險,工作突出,他們雙雙多次贏得組織嘉獎。1955年2月,她光榮地完成抗美援朝任務返回祖國。1964年2月起在陝西省公路局工作。她一直從事管理工作,在工作中,她始終以認真負責的態度對待每一項哪怕是細小的工作,直至退休。他的兒女們為自己有這樣光榮的父母而感到由衷的驕傲和自豪。
孟勳男生於1932年
孟勳老人1949年參軍,11月開始在西康剿匪,新中國成立後不久,1951年 5月,年僅19歲的孟勳跟隨所在部隊到達朝鮮戰場,開始了抗美援朝的浴血生涯,直到1953年年底停戰回國。回憶當年,他說,常常有敵機在頭頂上狂轟濫炸,不時地就有炸彈在不遠處爆炸,有樹木、山石和雜草被炸飛。所幸的是,朝鮮戰場屬於山區,遍布的高大樹木、山洞使他們佔有了很大的地利優勢。美國軍隊先進的武器和飛機在愛國熱情高漲的朝鮮人民和一腔熱血的中國人民志願軍面前沒有了優勢。孟勳當年僅19歲,但身材高大、血氣方剛、果敢勇猛,每次戰役總是臨危不懼,衝鋒在前。因為他在朝鮮戰場上的出色表現,曾多次獲得過所在部隊的表彰和獎勵。
1955年他被原交通部第五工程隊招工,後分配到陝西省公路局,當上了一名普通工人。從架橋修路幹起,最後成為秦嶺山中一名養路道工,這一幹就是20多年,直到1982年退休。孟勳老人退休後,大兒子接過父親手中的鍁鎬,也傳承了父親兢兢業業、幹一行愛一行的優良傳統。
肖德伶 男 生於1935年
1952年2月考入西北軍區軍政幹校。先後在64軍速成中學、19兵團軍政幹校學習。1952年8月入朝,擔任19兵團64軍19師571團一級文化教員。到朝鮮不久,1952年10月14日,抗美援朝最激烈的戰役——上甘嶺戰役打響,美軍320多門重炮、27輛坦克,以每秒六發的火力,將炮彈傾瀉到我軍陣地,雙方傷亡慘重。作為文化教員的肖德伶,把這次戰役作為戰例教材,多次頂著敵軍的炮火和飛機的轟炸,冒著生命危險,深入連隊講解,極大地鼓舞了士氣。如今講起這場戰役,他多次哽咽,說道,在朝鮮的軍人都知道這場慘烈的戰鬥,7100名中華兒女犧牲在了上甘嶺上,我們活著的人一定要珍惜現在的和平環境,活著就是幸福,一定不要講求個人的得失。1953年9月回國,1955年他調任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工作,後又調入裝甲工程學院工作。1970年調入陝西省公路機械廠,一直擔任基層技術人員,工作中他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從不倚老賣老,從不談在部隊工作中立功受獎的事情,他以自己畢生努力,給後輩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蒲力民,筆名樸實,生於1955年,大學文化程度,陝西鳳翔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第三屆陝西省評論家協會副主席,陝西省評協理事、顧問,陝西省交通作家協會副主席兼黨支部書記,交通作協公路分會主席,陝西省職工作家協會報告文學委員會主任。 出版書籍有:紀實文學《香山下的陰影》,中篇小說《風雨人生路》《青春不迷茫》,散文集《歲月留痕》《人在旅途》《幸福在路上》《幸福的感覺淡淡的》《老兵日記》《別問時間都去哪了》《老兵不走》,長篇小說《交通局長》《欲望之手》等十餘部作品。
李婷,陝西商州人。1992年開始文學創作,詩歌、散文、小說、評論等百餘篇發表於各類報刊雜誌。2010年出版合著散文集《幸福的感覺淡淡的》。陝西省公路局《陝西公路》雜誌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