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留學生隊伍不斷壯大,中國學子在學校和專業選擇上的眼光也更加開闊。最開始,大家只知道美國「常青藤」、英國「牛劍」以及「澳洲八大」、非金融、經濟、工程不挑,如今,學校越來越多,專業越來越個性化。其中不那麼大眾的藝術類留學,在這些年也漸漸受到更多關注。
但是,縱觀國內眾多留學市場和國際教育類機構,在藝術學習、留學申請這部分,卻鮮少有做得專業的。而國內傳統的藝術類考生的培養方法,用在申請國外藝術類院校、專業的時候,又是遠遠不夠的。
■新快報記者 陳思陶 實習生 曾阡羽
A
中國藝考生
應該打破思維的局限性
「中國學生在申請國外頂級藝術類院校和專業的時候,所遇到的難度,比其他專業的學生更大。應該說,這是在藝術教育領域,不同的教學方法所帶來的結果。」2018藝術廣東當代藝術博覽會推薦優秀藝術家,歐洲獨立藝術家Daniel Kocev Pazamat說,他的另一個身份是廣州英聯國際私塾的藝術老師。
Daniel有著深厚的藝術背景,曾在英國倫敦從事多年時尚設計以及其他藝術活動。近七年來他一直生活在廣州,活躍在廣州的藝術設計和藝術教育領域。他不但開始學著講漢語、在作品中加入中國元素,也對中國學生、中國的藝術教育有了更多理解。「多年以前我剛剛接觸中國學生的時候,覺得他們的水平都很厲害,但是很快我發現不對,怎麼一百個不同的孩子能像複印機一樣,畫出完全一樣的東西?」
Peter Pan是英聯國際私塾藝術專業方向十年級的學生,也曾經是讓Daniel驚嘆的那一類中國學生之一。Peter從小就跟著美術老師學習畫畫,在轉到英聯之前已經學了十年,可以畫出1.5m×2m尺寸的大幅油畫。初二時,Peter入讀了一家國際學校,但很快就發現,綜合性的國際學校雖然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但依然是更強調學術類課程,藝術生在這樣的環境裡顯得格格不入。很快Peter就轉到了英聯,開始一對一的藝術課程學習。
「剛開始接觸Peter,我發現他的基本功很好,這是他的優點,但同時也是他的局限。他只能接受某一種類的材料,某一種畫法。比如油畫,除了畫筆以外,我在需要的時候會用紙巾、用手指,他卻不能接受『這樣怎麼可以?』我推薦給他一些輔助繪畫的App,他更是抗拒『這不是畫畫』。我如果規定好條條框框,告訴他哪一部分要怎麼做,他一定可以完成得很好。這對他、對我都是簡單易行的做法。但是不可以,學習藝術不應該是這樣的。他必須要突破這種慣性,才能真正走上藝術之路。對於很多中國學生來說,打破思維的局限性是一項最艱巨的任務。」
B
藝術薰陶不是技法訓練,而是日常薰陶
Daniel從小生長在藝術傳統深厚的歐洲國家,受希臘藝術薰陶很深,他說自己的藝術啟蒙來自於日常生活之中的點點滴滴,而不是日復一日程式化的素描、技法訓練。也是出於這樣的想法,每次Daniel回國,都會帶回大批他的家鄉食材給學生嘗試,帶回當地特色的織物讓學生在課堂上自由地運用到藝術創作中,每次課堂上都要讓空氣中流淌著「與課堂主題相關」的音樂,煞費苦心從各種細節之中向學生滲透「學習藝術其實是在學習審美」這樣的觀念。
一年後,Daniel說他看到Peter已經有了很明顯的改變。「在我來到中國從事藝術教育的這些年來,我深深體會到,藝術教育就是要讓學生在老師的鼓勵和啟發下,自由想像和創作,沒有邊界地嘗試,這才能對他們成長中情操和素養的薰陶起到微妙卻長久的作用。」
英聯國際私塾的Lucia老師在英國索爾福德大學留學、從事了5年以上國際教育行業,他在課程設計上從留學申請的角度解讀了這樣一對一的個性化藝術課程學習對孩子們的幫助。
剛剛認識Peter的時候,一向被同學們稱為「知心姐姐」的Lucia覺得,這孩子有著非常強的藝術功底,但卻不太善於把這些表達給別人聽。「作為一個自幼學藝術的孩子,他很敏感、比同齡的孩子更加成熟。這樣的孩子需要老師投入更高的關注度才能與他產生有效的深度溝通。在藝術生申請留學的時候,恰如其分地表達自我,卻是很重要的部分。而這些,在規模較大的班級和學校,往往很難做到。」
C
打動校方,除了作品更重要的是面試
Lucia老師介紹,藝術生留學和其他科目不太一樣,除了語言成績(通常要求不會太高),提交的材料基本上就是作品集加藝術論文,很多頂級的藝術類院校或專業,還會增加面試。「作品集直接展示了你這些年來藝術學習的成績,但藝術論文和面試,就是要你表述清楚你這個學習的過程:想做的是什麼藝術,怎麼做,有什麼心得,你在藝術領域有著怎樣的觀點和想法等等。你必須非常有效地向面試官展示自己;你必須要用你富有激情的表達來打動未來可能成為你導師的那個人。」
而Daniel老師不斷地「逼迫」Peter打開自我、打破思維的局限性,不斷地「逼問」Peter「你想要做什麼?你覺得還可以怎麼做?」實際上正是在幫助Peter訓練這個過程。一點一點地,Peter在形成自己想法的同時,也逐漸訓練了自己的表達、溝通的能力,連他自己都覺得這是此前學藝術的過程中從未想到的收穫。「你可以從藝術留學、申請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學習過程的必要性,英聯對藝術類學生所設定的升學目標是全球排名前十的藝術院校,到這個級別的藝術生比拼的可能不再是基本功——而是學生對於藝術的想法和規劃。」
「但從另一個角度說,幫助每一個人發現自我、找到自我、展示自我,這不正是藝術學習的本質嗎?」Lucia老師說。也正是基於這樣的教育理念,註定了一對一個性化的藝術學習課程,讓Peter這樣瞄準國外頂級藝術院校的學生受益良多。
對於接下來的學習打算,Peter也越來越有明確的想法:「老師採用的project-base-learning(基於作品的學習)學習方法,要求我在接下來的一年內完成10到20件作品,年底會辦自己的個人畫展。同時根據課程設置,我會跟著藝術老師去參觀三到四次藝術展,前三次分別是香港巴塞爾藝術展、2018藝術北京、第五屆影像上海藝術博覽會 & ART021上海當代藝術博覽會、是幾位學藝術的同學一起參加,在看展覽的同時學習藝術史、藝術流派、藝術思潮、藝術的商業價值等等,並根據各人的理解寫報告。第四次則會根據每個同學未來的方向來選。我未來準備申報倫敦藝術大學、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切爾西藝術學院這幾所英國的藝術學院,所以我很有可能會去巴黎參加第45屆巴黎國際當代藝術博覽會。」
以上內容版權均屬廣東新快報社所有(註明其他來源的內容除外),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報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布/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