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億光年外存在超大黑洞!黑洞真的會把地球吞噬麼?| 張帆

2021-02-14 格致論道講壇

要想明白為什麼黑洞看起來像甜甜圈,就要先知道廣義相對論。

廣義相對論的誕生最早可追溯到比薩斜塔的實驗,伽利略將一個重球和一個輕球同時從斜塔上扔下來,它們最後居然同時落地。

比薩斜塔實驗

結果出乎人們的意料。愛因斯坦後面細想這個實驗結果,意識到引力和其他的力完全不一樣。

比如電磁力,如果讓兩個同樣的物體帶上不同的電荷,然後把它們放到電場裡面,一個會加速快,一個會加速慢,然後它們兩個就分開了。

通過這個辦法,我們能知道某處是否有電場。

但是在引力場的作用下,兩個物體永遠同步下落,我們沒有辦法區分,到底是因為引力場的作用它們才下落,還是其實這兩個物體是在太空中飄著的,只不過是我們作為參照物的電梯加速往上走,才顯得它們加速向下運動。

在這種情況下,愛因斯坦就想了,如果在任何實驗下都不能區別這兩種情況,那麼物理作為一個實驗科學應當認定他們是一樣的。

換句話說,引力不是力,它並沒有加速物體,人們平時生活中所經歷的引力效果,大多是因為人們選了比較奇怪的參照物。

話雖如此,也不是說引力在任何時候都是沒有效果的,引力當然存在,只是它不是一個正常的力。在大尺度上,它的效果就體現出來了。

下落的兩電梯

好比這張圖顯示的思維實驗的情況,一開始這兩個電梯是平行下落的,但到後來它們會撞到一起。因為引力的作用會引導它們向地心的方向走。

如果引力不是力,那不受力的物體應該沿直線運動,為什麼沿直線運動的兩個在開始的時候平行的物體走著走著到後面就不平行了?

很明顯,這種情況無法在平面上發生,但在曲面上,就有可能發生。

這個時候愛因斯坦就想,引力不是力,引力其實代表著時空的彎曲。

物體走直線,這件事在一任意的形狀上面,意味著它會走這個形狀上最短的線,而形狀本身很奇怪的話,這些線也會表現出來很奇怪的特點。

我們現在就可以理解為什麼在一個電梯裡面,我們沒有辦法測出引力存在不存。但是在一個大的尺度上,在引力場有變化的時候,引力的效果就體現出來了。

想像你是一隻螞蟻,位於圖中黑色的小圈裡,你其實無法區分你究竟是在上方的平面上,還是在下方的曲面上,這有點類似我們身處地球,卻不知道地球是圓的。

你只有把自己拉出來,放到一個很大的尺度上,看到了引力場的變化,也才會知道原來你是在一個彎曲的面上的。

這種引力的變化也叫潮汐力,可以說,引力的效果主要是通過潮汐力來體現的。

引力既然是時空彎曲的表現,那麼產生引力的物質就必然要彎曲時空,物質怎麼彎曲時空呢?

如果引力不是力,為什麼我現在跳一下,沒有受到力的我不會飛到太空裡面去呢?

一條魚拼命想遊出瀑布

其實,你可以這樣想像,空間就像一條瀑布,水不斷地往下流,越往下流速越快,所以即便我往上跳,但還是被瀑布給衝下來了。

換而言之,在宇宙裡,如果一個很小的範圍裡有著一個質量很大的物體,這個物體周圍瀑布的流速會很猛,那麼以最快速度遊動的魚也沒有辦法遊出去。

愛因斯坦曾說,宇宙裡速度最快的是光速,如果一條光速遊動的魚都逃不出去,那麼這個瀑布就叫作黑洞,黑洞的邊際叫作事件視界。

在瀑布邊緣試探的船

在事件視界之外,光雖然不會被吸進去,但也會受到影響。就像圖片中的這條船,即便人們再努力地沿直線劃,因為橫向水流很快,也還是會受到影響而被拖著拐彎。

黑洞周圍彎曲的光

黑洞周圍的光不只會彎曲,還會繞著黑洞轉圈圈。

繞黑洞轉的氣體

這時如果在黑洞周圍放一團炙熱的氣體,讓它繞著黑洞轉,那麼你就會看到它有好多個影子。

我們可以把黑洞想像成一個哈哈鏡,從不同角度去看它,它就會把這團氣體映射出很奇怪的影像。

像甜甜圈的黑洞

所以這張像甜甜圈的照片,黑洞其實在中間位置黑色的裡面,圍繞它的那一圈是黑洞外面的物質所發射出來的信號,被像哈哈鏡一樣的黑洞折射出來的射電信號。

當然這景象實際上人的肉眼是看不到的,因為人是看不到微波的。這張圖實際上是根據信號強度做出來的。

如果人類真的可以跑到黑洞附近去觀看,會看到黑洞周圍是彩色的,這是因為繞著黑洞轉的這些氣體,在不同的地方溫度不一樣,發射出來的顏色也就不一樣,所以才會呈現彩色效果。

黑洞周圍氣體因不同溫度發射出不同光彩

所以黑洞甜甜圈的照片其實是根據大量數據處理出來的,但實際想拍攝到這樣的照片也還是非常非常難的。

照片中的黑洞本體在5500萬光年以外,而且黑洞本身很小,在天空上基本是一個小點兒,人們想在小點兒上分辨出明暗,這是非常難的。

所以要得到這麼精細的照片,就必須要有特別高的角度解析度。那麼怎樣才能獲得這麼高的角度解析度呢?


通過幹涉陣列的方法。黑洞的信號在某一時刻齊頭並進向外傳播,而它們到達地球上各個射電望遠鏡的時間是有差別的。

時間差明顯與虛線和實線之間的夾角相關,所以利用時間差,科學家們就能用幹涉的方法將這些信號的來源方向提取出來。

時間差又和實線的長度成正比。換句話說,如果把兩個望遠鏡之間的距離拉的特別長,你會得到一個比較大的時間延遲,在儀器精度不變的情況下,你就可以得到特別高的角度解析度了。

這就是為什麼這次參與拍攝黑洞的射電望遠鏡陣列,涵蓋了從格陵蘭島到南極,不同地方的望遠鏡,之間的距離達到地球直徑。

我們可以用大型儀器觀看遙遠星際裡很大的黑洞,也有可能用一些高端儀器在地球上造出來很小的黑洞。

這位老先生叫Kip Thorne,是電影《星際穿越》的科學顧問。

他提出來一個猜想:如果給定一個物體,根據它的質量做一個特別小的呼拉圈,然後讓呼拉圈各種轉,轉的過程中始終能把這個物體包含在內,那麼這個物體必定是一個黑洞。

大型的粒子對撞機也能夠把很高的能量,也就是很大的質量集中在一個很小的範圍裡,所以根據這個猜想也是有可能造出一個黑洞的。

如果我們真的用粒子對撞機造出了黑洞,它會吞噬地球嗎?

這是不可能發生的。首先,形成黑洞是很難的。要兩個粒子對得特別準,正好迎頭撞上,如果不在微小的尺度上修改引力,引入一個高維空間,想要做到這點實際上很難。

而黑洞即便產生之後,也會面臨霍金蒸發,而且越小的黑洞蒸發越快,黑洞很快就沒了。

這個「蒸發」的說法是霍金提出來的,但即便霍金說錯了,黑洞不會蒸發,它能長期而穩定地存在,那它也不會吞噬地球。

因為所謂黑洞引力強,只有在距離黑洞特別近的地方才能體會到,離黑洞比較遠的時候,黑洞的引力實際上跟一個同等質量的基本粒子沒什麼區別,不會把遠處的物體吸過去吞掉。

我們周圍的這些東西基本都是真空,因為原子核和原子的大小差著十萬倍。

就算科學家能造出黑洞,那也比原子核小得多得多,基本沒有什麼能跑到距離黑洞特別近的地方給它「吃」,所以黑洞最多沉到地球中間,就靜靜地「坐著」。

雖然我們沒在地球上作死,但經常在電影裡面的大黑洞那裡胡鬧。例如《星際穿越》中的男主角Cooper後來跳到了黑洞裡。

影片中的他在經過事件視界的時候,沒有任何感覺,然後就進去了。

這是因為,除非有潮汐力的存在,否則根據等效原理,物體在自由落體時是沒有任何感覺的。

超大黑洞的潮汐力其實很弱,因為引力雖然很強,但是人的尺寸比黑洞的尺寸小得多,在人的尺寸上黑洞引力沒什麼變化。所以Cooper在通過事件視界的時候並沒有什麼不適。

所以黑洞的引力場雖然強,但因為沒有什麼潮汐力,所以Cooper並沒有什麼不適。

掉進黑洞的Cooper

直到他掉到中間接近奇點的時候,如果頭朝下掉就會被撕碎,如果橫著掉就會被壓扁。

影片中的女主角布蘭德,也就是安妮·海瑟薇飾演的那個角色,她坐在宇宙飛船裡其實是看不到Cooper掉到黑洞裡面的,她會以為Cooper一直凝固在事件視界上,為什麼會這樣呢?

手繪時空圖

大家請看這張手繪的時空圖,豎著的代表時間,橫著的代表空間,直線代表事件視界,曲裡拐彎的線代表奇點,弧線代表Cooper的運動軌跡。

我們剛才說了,事件視界的定義是任何光都永遠無法逃脫的地方,換句話說,光沿著事件視界在運動。

如果想讓布蘭德看到Cooper,那必須得有光從Cooper那裡發出來,並達到布蘭德的眼睛。

但因為光無法從事件視界裡逃脫出來,所以裡面的光永遠到不了布蘭德的眼睛,布蘭德也就永遠不知道Cooper掉進黑洞了。

布蘭德只會看到Cooper走得越來越慢,最後貼到事件視界上不動。如此看來,事件視界真是很奇妙。

但還有更奇妙的。這段動畫展示了兩個黑洞合併時的狀態,兩個黑洞的事件視界最終合併成了一個單一的事件視界。

請大家注意觀察,兩個事件視界在合併的時候,就像兩隻小手在牽手一樣。它們怎麼這麼厲害?它們怎麼知道對方要往哪個方向伸手?怎麼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事?怎麼確定它們就能完美地合併呢?

這其實涉及到了事件視界的另一個特性——預知未來。事件視界的定義是光「永遠」無法從事件視界裡逃脫,所以光在某一時刻其實並不知道自己是否位於事件視界裡,只有一直等到宇宙滅亡,它才會知道自己最後到底有沒有跑掉。所以事件視界的定義就限定它不是由局部的物理就能決定的。

褲子圖

這張圖描繪了兩個小黑洞合併成一個大黑洞,這個圖也叫褲子圖。在黑洞合併的過程中,實際上黑洞的質量會減小,因為有一部分能量被引力波帶走了。

但是Bekenstein和霍金告訴我們,黑洞的表面積實際上是增大的。

這好像有點違背常理,不過在經典物理的情況下,情況確實是這樣,只是轉到量子力學領域,情況就會不一樣了。

量子力學對真空的定義是根據觀測者而定的。《星際穿越》中的Cooper看到的是真空,周圍什麼都沒有。

但在宇宙飛船裡的布蘭德看到的是黑洞周圍有很多粒子,這些粒子組成的體系有溫度,黑洞就會產生熱輻射,這就叫霍金輻射。

在宇宙真空環境裡,不斷會有一對粒子產生出來,它們互相抵消然後消失,之所以能這樣,是因為測不準原理。

測不準原理認為,在一個很小的時間範圍內,能量是測不準的,所以能量不需要守恆。

你可以造出兩個粒子,只要它們能在短時間內抵消再消失,把能量還回去,那一切都沒事兒。(當然實際上,量子力學在計算的時候,會用另一個等效的方法,還是假設能量守恆,但是給這兩個粒子特別奇怪的能量值,這樣一來,質能方程E=mc²就不能用了。)

但這種粒子產生再消亡的情況如果發生在黑洞附近,情況就會變得複雜些,比如其中一個粒子掉到黑洞裡,或者一開始就在黑洞裡,而另一個粒子在黑洞外,那裡面的粒子就沒法出來和外面的粒子抵消,外面的粒子就能跑掉,帶走它的能量,這樣就無法償還能量給真空。這筆帳需要黑洞替它還。

長期下來,黑洞的能量就被弄走了,黑洞就會逐漸變小,直至最後炸掉、消失。而跑掉的粒子就是霍金輻射。

霍金輻射還有一個特別奇妙的地方,它是純正的黑體輻射,它只和黑洞的質量、旋轉速度和電荷相關,和黑洞由什麼組成沒有任何關係。

你扔本字典和扔塊石頭進去,它們對霍金輻射的影響都是一樣的,我們沒有辦法通過霍金輻射識別最開始扔的是字典還是石頭。

這和太陽的黑體輻射還不一樣,太陽的輻射裡面其實有很詳細的細節信息,只不過人們人為地忽略它們,用一個大寫意的方法,用熱力學來描述太陽輻射,人為地把那些信息忽視了。

而霍金輻射是沒有細節的,無所謂是什麼信息,被黑洞給吞了以後就出不來了,直到黑洞蒸發消失,這些信息也就跟著消失了。

不過,信息憑空不見的說法讓一群人無法接受,他們就是量子物理學家。

相關焦點

  • 黑洞離地球有多遠,會不會吞噬地球?
    由於黑洞的強大引力,所以人類並不能直接觀察到黑洞,只能通過觀測被它的引力吞噬的物體從而達到間接地觀測它,所以黑洞它經常只出現在我們人類科幻電影中,從來沒有真實的照片來證明黑洞的形狀,然而就在最近才出現首張黑洞的照片。當然,作為首個被人類直接觀測到的黑洞,其必然備受關注。
  • 「黑洞吞噬太陽」圖片刷屏:黑洞中心真有蟲洞嗎?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4月9日電(記者 上官雲)2019年,一張形似甜甜圈的黑洞照片公布,引發公眾關注。日前,又有一張模擬「黑洞吞噬太陽」的圖片在網上刷屏:一顆恆星被一個有數萬倍太陽質量的黑洞撕碎,場面瑰麗壯觀。這引發了許多天文迷和科幻愛好者的想像:黑洞中是否真的有「蟲洞」?人類有沒有可能乘宇宙飛船抵達黑洞進行探索?
  • 銀河系現巨型黑洞,距離地球最近的黑洞,會把地球吞噬嗎?
    相比之下,黑洞更像是從地獄來的使者一樣,凡是它所到的地方,都將會寸草不生。 距離地球最近的黑洞,會把地球吞噬嗎? 宇宙早期黑洞為王,超級黑洞曾經一度控制宇宙,它們吸入宇宙塵埃、星體和發射出大量穿越太空至今已運行若干億年的 X 射線。
  • 35億光年外有一顆「黑寡婦」黑洞,馬上要吃掉她的舞伴
    導讀:在那遙遠的地方,距離地球約35億光年的星系中,有兩個被「困」住的黑洞在「共舞」,更小的黑洞的軌道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
  • 天文學家發現年齡最大的黑洞:16億倍太陽質量,距地130億光年
    1月16日消息,據外媒報導稱,天文學家在距離地球130.3億光年的暗角發現了一個類星體,它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比太陽大16億倍。 據悉,該類星體被命名為J0313-1806,來自於宇宙大爆炸6.7億年時。自此,J0313-1806 代替J1342 + 0928成為新的最古老黑洞記錄保持者,後者於2017年被發現於宇宙大爆炸 6.9 億年時誕生。
  • 地球比我們想像的離超大質量黑洞更近
    由日本國家天文臺繪製的一幅銀河系新地圖顯示,地球螺旋運動的速度更快,距離銀河系中心超大質量黑洞的距離比之前認為的要近2000光年。1985年,國際天文聯合會宣布,地球距離這個名為人馬座A*的黑洞有27,700光年。
  • 1000光年外發現一個「最近黑洞」,地球會被吸進去麼?
    日前,來自歐洲南方天文臺等單位的天文學家剛剛公布了一個新的發現,在離地球大概1000光年,即近1億億千米遠的地方發現了一個黑洞。這是也到目前為止發現的離我們最近的黑洞。離地球這麼近,會不會把我們吸進去?北京天文館名譽館長朱進介紹,這個黑洞是歐洲南方天文臺在觀測一個編號為HR6819的雙星系統時發現的。這個雙星系統位於南半天球的望遠鏡座,離孔雀座和天壇座都比較近,亮度為5.4等。
  • 撞向地球的黑洞!來自6000光年外的威脅!
    導讀:黑洞是宇宙中最神秘的天體,它無時無刻不在吞噬各種物質,一旦被黑洞「盯上」,幾乎所有的天體都難逃厄運!而最近,科學家發現,銀河系中心的巨型黑洞可能正在吞噬地球!黑洞GRO J1655-40這顆距離地球大約6000光年的黑洞,目前正在以非常快的速度朝地球方向飛來,這對於人類而言顯然不是好消息!
  • 安師大團隊發現雙黑洞吞噬恆星罕見現象
    近日,安徽師範大學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舒新文教授研究小組在一個河外星系中發現了一對互相繞轉的超大質量雙黑洞吞噬恆星的罕見天文現象。
  • 已經發現肉眼可見黑洞?距離地球最近黑洞?僅僅1000光年?
    圖片:ESO / L 卡爾薩達正文翻譯:這個如此靠近地球的黑洞,如果是真實存在的話,你可以不用望遠鏡就能看到它的恆星系統。一個望遠鏡座的寬視野圖像,HR 6819位於圖像中心 圖源:維基百科觀測表明,距離1000光年的恆星系統HR 6819包含一個會影響伴星的不可見的質量源,換句話說,是一個黑洞。發現了一個「安靜」的黑洞指的是它沒有向地球噴出X射線,這給了天文學家們在未來發現更多黑洞的希望。
  • 地球最近,肉眼可見的「隱身」黑洞,科學家是怎麼發現的?
    我們拍攝到的黑洞是超大質量黑洞,它是65億顆太陽的濃縮體,具有較大的吸積盤,5500萬光年,真身大概是這樣的:超大質量黑洞實際上,我們到目前為止都沒有觀察到黑洞向外釋放霍金射線(上圖那兩條射流)。我們之所以能拍攝到M87黑洞是因為吸積盤上的大量的帶電粒子,並且我們集結了地球上多國大量射電望遠鏡,而它本身只有整張照片中半個像素點大小,由此科學家歷時兩年分析才得到這個黑洞。如果你細看我們拍攝到黑洞你會發現上半部分亮度和下半部分亮度似乎不均勻。
  • 最巨大的5個超大質量黑洞!你知道嗎?
    而黑洞的大小是由其質量所決定的,因此人們也對黑洞的質量特別感興趣。舉例來說,如果要將質量與地球相同的星體變為黑洞的話,我們必須將它壓縮為半徑九毫米的小球,黑洞也被分為數個種類。而在之中最小最輕的黑洞是由大質量恆星的重力塌縮所形成的。當這些星球耗盡體內所有的燃料時,其內部就會開始塌陷並邁向死亡,這將會引發超新星爆炸,並產生非常明亮的閃光。
  • 黑洞:人類史上首張黑洞照片面世直播全程回顧
    黑洞的另一端是什麼科學家給出的猜想讓人感到不可思議宇宙很大,我們人類在宇宙中已經有很多年的歷史了,而且宇宙是138億年前的大爆炸開始形成的,而且地球已經有46億年的生命了,不過地球現在還在青年,還有很長的生命,宇宙中有很多天體,無論是恆星還是行星,在宇宙中都有無數個,科學家們在宇宙中還發現了很多其他的天體,比如能夠自發產生電磁波的脈衝星會讓誤認為是外星人發出的信號
  • 回到120億年前!天文學家現在知道「怪物」黑洞是如何誕生的
    黑洞是宇宙中最神秘、最極端的實體之一,但天文學家們離了解這些巨型怪物的起源又近了一步。超大質量黑洞形成於一個鮮為人知的時代,被稱為。直到現在,人們還不知道這些黑洞是如何變得如此巨大的,它比我們的太陽大了10萬倍。
  • 科學家發現離地球最近的黑洞,在1000光年之外
    近日,歐洲天文學家發現了迄今為止離地球最近的黑洞,由於過於接近地球,人類用肉眼都能看到與之「共舞」的兩顆恆星。據《衛報》5月6日報導,歐洲南方天文臺(ESO)6日在《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雜誌上發表了一項最新的研究成果,他們發現一個距離地球1000光年的黑洞(1光年約9.5萬億公裡),是目前已知的距離地球最近的黑洞。
  • 科學家首次發現兩個黑洞爭食一顆恆星景象,發生在26億光年外
    在遙遠的宇宙中發現了一對互相繞轉的超大質量黑洞一起吞噬恆星的罕見天文現象,被認為是人類首次觀測到雙黑洞「爭食」一顆恆星的奇觀。相關研究論文已經發表在《自然·通訊》雜誌上。 該研究小組通過分析來自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和上海天文臺等的衛星觀測數據,在一個距離我們約26億光年的星系中發現了雙黑洞吞噬恆星的證據。
  • 超質量黑洞是如何形成的?研究者在宇宙誕生15億後找到答案
    黑洞第一次被發現,到今天人類發現黑洞是宇宙中非常普遍的存在,對於形成於宇宙誕生初期的超大質量黑洞,我們的科學家又有了新的發現。 超大質量黑洞需要足夠的「食物」才可以不斷增長,但是宇宙剛剛誕生的時候,其實星系並不是那麼多,尤其是恆星,黑洞沒有天體可以吞噬,研究人員通過ESO射電望遠鏡進行觀測發現,宇宙誕生後
  • 看過了黑洞'打嗝',看過了黑洞'噴射',這一次我們終於看到了黑洞真身! !
    於是,一個無比強大天體,第一次出現在了數學方程中…到了1968年,美國物理學家約翰·惠勒(John Wheeler)第一次將這種科學預言中的天體命名為「黑洞」,從那以後,「黑洞」這個名字開始在世界範圍內廣為流傳,無論是否熟知天文學知識,地球上的人類或多或少都聽過「黑洞」這個可怕的天體,它能吞噬一切,連光線都難以逃脫…黑洞的電腦合成圖
  • 為什麼不對銀心Sgr A*黑洞拍照?原來是M87*黑洞插隊了!
    為什麼科學家不去拍離地球最近的人馬座A*黑洞,而去拍更遠的M87黑洞?其實在公布以前,筆者一直都認為事件視界望遠鏡拍攝的是銀心Sgr A*的黑洞,在直播時反覆確認了幾次才終於確定是M87*黑洞而不是Sgr A*黑洞!但過後仔細分析下,M87*黑洞似乎也合情合理!
  • 天文學家捕捉黑洞吞噬恆星情景,猶如巨獸吞咽義大利麵
    (圖片來源:ESO)如果你能親眼目睹黑洞吞噬恆星的場面,那有可能是巨獸吞咽義大利麵的樣子。最近,通過歐洲南方天文臺(European Southern Observatory)的儀器,來自伯明罕大學的天文學家說,他們能夠以前所未有的細節捕捉到一顆恆星被撕成條狀並被黑洞吞噬的過程。由於這顆恆星離黑洞太近了,科學家們將這一過程稱為「義大利麵化」。其實,黑洞並非是一個洞,而是恆星將能量逐步開釋完全後,因壓力而逐步坍縮組成的一個天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