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流傳至今,因為種種原因,在很多普通人心目中,仍然比較神秘。
提起道教,不少人首先聯想到的不是道觀、道士或者道學知識,而是90年代道士捉鬼捉殭屍的港臺片。
三清鈴鈴口朝外,有收納之用
例如林正英飾演的茅山道士形象就十分深入人心,他常常手持各種眼花繚亂的道教法器與妖魔鬼怪們你來我往打鬥紛紛,一會嘴裡持誦神秘咒語,一會手上各種花式掐訣…
最後總能彰顯道法,化險為夷。
藝術來源於生活,影視劇中常出現的各種道教法器自然也是我們道士日常齋醮科儀中使用的「傢伙」,三清鈴便是其中之一。
三清鈴,又名帝鍾、法鍾等,高度約為二十多釐米,口徑不超過十釐米,結構上分為手柄和銅鐘兩部分,手柄部也就是三清鈴上端常為劍形,呈山字,分別象徵三清祖師,這也是三清鈴名字的由來。
三清鈴通常以黃銅製造,鈴聲清脆悠揚,有的鈴上還刻有道教符咒及經文等。
道教神仙體系內,三清祖師為大道幻化,是道教最高神,分別是: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這三位至高神由先天之炁化生而來,是大道本源。元始天尊稟自然之炁,存在於宇宙萬物之先。靈寶天尊乃是宇宙未形成之前,從混沌狀態產生的元氣所化生。道德天尊是大道的化身,為元炁之祖宗,天地之根本也。
以三清祖師尊號命名,可見三清鈴在眾多法器中獨樹一幟。
《太清玉冊》有云:「道家所謂手把帝鍾,擲火萬裡,流鈴八衝是也」。作為法壇上的法器,三清鈴常在道眾行科之時溝通天地、拔度人鬼,高功法師或經師常單手搖動三清鈴,「振動法鈴,神鬼鹹欽」。
在一些道教典籍中,三清鈴還是斬妖除魔的神兵利器。
道教文化裡,銅鈴發出的「叮鐺」之聲,清脆悅耳,安魂寧神,為神人所喜,為妖魔鬼怪所厭,正所謂「振動法鈴,神鬼鹹欽」。因此,以虔誠之心搖動三清鈴,便能人神感應,迎請祖師降臨,自然趨吉避兇。
據《道法會元》記載,三清鈴還是北極四聖之首天蓬元帥手中的法寶之一,由於受《西遊記》影響,不少人對天蓬元帥有些誤解,實際上北極四聖為道教神明中與雷部並稱的重要神明,天蓬元帥作為道教的雷神和戰神,不僅可以保佑世人養命護身,也是闢鬼驅邪的猛將,想來,三清鈴在他手中應該更具神威。
天蓬元帥像——戴敦邦
最後,三清鈴除了是法器外,也是壇場內的一種樂器。
齋醮科儀中,「琳琅振響,十方肅清」,道教音樂演奏過程中常會使用諸如磬、鼓、木魚、鍾、鈴等樂器。不同的法事中所演奏的道樂也不同,如在召神遣將時,道樂氣勢磅礴,降妖驅魔時,音樂又會變得威武不凡。
諸多壇場內的樂器裡,鈴音清脆的三清鈴常用來作為節奏的總指揮,類似節拍器,使道樂演奏更加完整平穩,節奏更均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