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上午,伴隨著旋挖機的轟鳴聲,跨膠濟鐵路特大橋首根樁基145#墩1號樁順利開鑽,標誌著黃臺聯絡線項目主體工程施工正式拉開帷幕。特大橋長達6.2公裡,佔到工程量的七成,還要上跨膠濟線。為減少對周邊小區的影響,黃臺聯絡線還將建設長約1公裡的全封閉聲屏障,省內首例全國少見。2022年底,黃臺聯絡線通車後,濟南東站8分鐘直通濟南站。
特大橋佔總工程量近七成
還要上跨膠濟鐵路
「轟轟轟!」26日上午11時許,歷城區小水坡村南側,高近20米的旋挖鑽挖開小清河南岸的土地,膠濟鐵路至濟青高鐵聯絡線工程(黃臺聯絡線)特大橋第一顆樁基開鑽,標誌著一直被社會各界高度關注的這項工程正式開工建設。
記者了解到,黃臺聯絡線工程由中鐵十局集團有限公司承建,為雙線城際鐵路,設計時速120公裡/小時,全長10.47公裡。西起黃臺站東咽喉,新建線路沿膠濟線北側向東走行,局部佔壓圓形儲煤倉,跨大辛河後折向北,沿大辛河東岸走行,上跨工業北路至大辛河與小清河交匯處折向東北,接入濟青高鐵濟南東站。
中鐵十局黃臺聯絡線總工於榮國介紹,黃臺聯絡線從濟南東站引出後,通過橋梁的形式向西南方向延伸,上跨工業北高架後向下西行落地,與膠濟線平行進入黃臺站。其中橋梁長約6.2公裡,佔到了整個工程的近七成。
「用橋梁形式也是考慮到佔地面積小,能夠盡最大可能節約土地。大橋還要跨越工業園區、企業廠房以及膠濟線,其中上跨膠濟線有三個門式墩把大橋頂起。因為跨越多處,黃臺聯絡線施工難度比較大。」於榮國介紹。
設置1公裡全封閉聲屏障
為省內首例「隔音神器」
隨著濟南東站片區的開發,黃臺聯絡線沿線的村莊已經拆遷完畢。從小清河往南的路段,集中小區逐漸增多。按照設計圖,黃臺聯絡線沿著大辛河東側南行至工業北路,原來大辛河兩側小區很少,現在小區逐漸增多。
其中西側的小區有祥泰城陽光尚東、文瀾苑、文景園,還有一所九年一貫制的祥泰實驗學校;東側有大辛莊社區、幸福柳小區、以及山東師大附中。可以說,黃臺聯絡線經過之處,也是人口密集之所。
如何保障沿線居民不受高鐵運行帶來的影響呢?中鐵十局黃臺聯絡線總工於榮國告訴記者,他們設計了長達1公裡的聲屏障,而且是全封閉的,這在省內鐵路項目建設中是首次,在全國也不多見,以最大限度減少高鐵對沿線環境的聲、光汙染。
廣東江門市新會區天馬村一塊約1萬平方米的小島上,一棵大榕樹在400餘年的繁衍後,覆蓋全島。這裡是巴金筆下「小鳥天堂」的原型。為了減少對小鳥的影響,江湛鐵路專門建設了全球首例拱形全封閉聲屏障。該全封閉聲屏障是國內目前最長聲屏障,全長2036米,耗資約1.8億元。
據悉,江湛鐵路時速為200公裡,而在建的黃臺聯絡線時速僅為120公裡,比時速300公裡的高鐵慢很多。那種高鐵駛過的呼嘯聲本身就比較低,再加上有隔音神器,黃臺聯絡線對周邊的影響降至最小。
濟南東8分鐘直達濟南站
比現在能節省35分鐘
黃臺聯絡線工程2019年9月25日經國鐵集團和山東省聯合批覆立項,2019年11月22日批覆初步設計,2019年12月20日完成施工、監理招標。項目建設總工期36個月。2019年12月29日宣布開工,計劃2022年12月29日竣工。
目前濟南東站不能直通濟南站及大明湖站,需要先向西北方向繞行濟南西站,然後從濟南西站進入京滬高鐵,沿著西客站片區南行至濟南西南片區,從西南片區沿著白馬山進入濟南火車站,需要41-45分鐘的時間。
黃臺聯絡線全長10.47公裡,從黃臺站到濟南站6公裡,按照時速120公裡算,從濟南東站直通濟南站僅需要8分鐘。「實現濟南站與濟南東高鐵站的直通,為出行旅客節省時間約35分鐘左右,大大方便省內外人員往來與交流,也將為發展區域經濟發揮積極、重要的作用。」中鐵十局黃臺聯絡線總工於榮國介紹。
黃臺聯絡線是濟南鐵路樞紐內濟南站與濟南東站兩大主要客運站的客運連接線,它承擔著濟南站中心城區、老城區往濰坊、濱州、臨沂方向的城際客流,同時承擔著濟南東站片區始發聊城及濟寧、菏澤、棗莊、德州等方向的客流。
於榮國說,黃臺聯絡線通車後將實現在濟南鐵路樞紐內由京滬高鐵、石濟客專、鄭濟客專和濟青高鐵構成的「十」字型高速鐵路網客運站的互聯互通,從根本上改變現在進出濟南站須繞行濟南西高鐵站方向的路線。
黃臺聯絡線是溝通濟青高鐵與濟南市中心便捷、快速的聯絡通道,對於濟南市經濟發展及相關產業帶動具有積極作用,對完善濟南客運樞紐、增強樞紐內行車組織靈活性也具有重要意義。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劉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