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歲,他犧牲在西藏邊防

2020-12-28 環球網

本文轉自【央視軍事】;

從那天起

每次換崗觀察警戒時

邊防官兵總會

舉行一個特殊的儀式

面向放置在窗臺上的器材

匯報、敬禮

這個特殊的儀式是為了紀念犧牲的排長

蘇萬飛

摔落70多米深懸崖

生命定格在28歲零152天

吉布哨所

位於喜馬拉雅山脈南麓

三面都是懸崖峭壁

只有一條3公裡的騾馬道

與外界相通

是西藏邊防條件最艱苦的哨所之一

7月15日

吉布哨所所在連隊的排長蘇萬飛

帶著戰士仲召國

一起在索道口接收物資

索道纜繩突然掉落

為搶救運上來的偵觀測器材

蘇萬飛被物資桶撞飛

跌落70多米深的懸崖下

仲召國回憶:

當時還下著雨,排長說路太滑

讓我在下面等著,他自己上去

沒想到發生了意外

當戰友們找到蘇萬飛時

他剛好被一棵小樹擋住了

大家一遍又一遍呼喊他的名字

由於地形異常險峻

官兵們用了兩個多小時

才將蘇萬飛從懸崖下拉上來

視頻連線、專家遠程指導

大家用盡各種方法搶救蘇萬飛

然而奇蹟並沒有發生

因傷勢過重

蘇萬飛年輕的生命

永遠定格在28歲零152天

永遠留在他駐守的雪域邊關

當最苦的兵,幹最累的活

有危險他總走在前面

蘇萬飛

出生於陝西榆林農村

父親和祖父都曾在部隊工作

他從小就有從軍報國的夢想

2014年大學畢業後

他毅然參軍來到雪域邊防

成為了一名高原軍人

2018年軍校畢業後

他又主動申請回到了老部隊

回到了他最喜歡的雪域邊關

(右為蘇萬飛)

當最苦的兵,幹最累的活

這是蘇萬飛對自己的要求

原本在連隊工作的蘇萬飛

主動申請到條件艱苦的吉布哨所

戰友們回憶說

「苦的、累的、危險的

他都是第一個站出來

要去的話都是他在前面」

原本要休假結婚

他卻將假期讓給戰友

由於一直在邊防一線工作

蘇萬飛和女友聚少離多

原計劃5月休假回家結婚

可到了休假的時間

他主動將名額讓給了生病的戰友

戰友難過地說

「如果他回家結婚

就不會發生這樣的事了」

蘇萬飛永遠地離開了

還有千千萬萬個高原軍人

像他一樣繼續堅守

趟冰河、穿叢林、攀雪山

日復一日巡走在祖國邊防線上

用青春和熱血守衛著

祖國的每一寸領土和萬家燈火

「我們站立的地方是中國

邊防有我,請祖國和人民放心」

記者 | 趙朋超 陳奇 黃冠 王旗紅 陳帝運

相關焦點

  • 邊防軍人搶救器材墜崖犧牲 戰友淚憶:苦累險他都站出來
    【解說】蘇萬飛是西藏軍區一名普通的邊防軍人,也是該軍區吉布哨所所在連隊的一名排長,他曾先後3次選擇駐守高原,為雪域邊防站崗放哨。近日,蘇萬飛為搶救連隊送來的偵觀測器材跌落懸崖,用生命再次「選擇」了守護雪域邊關,鑄就永恆的豐碑。
  • 新科技讓邊防官兵"耳聰目明"!西藏軍區大力建設"信息化邊防"
    西藏軍區某團大力建設「信息化邊防」提升管邊控邊能力——新科技讓邊防官兵「耳聰目明」■王美玉 解放軍報特約記者初冬,記者跟隨西藏軍區某邊防團四連巡邏分隊執行例行巡邏任務。「按計劃前出觀察執勤!」抵達巡邏點位後,四連連長柴威下達命令。上士黃雨從背包裡取出融合型多功能望遠鏡,對目標地域進行觀察。霧起山谷,遮天蔽日,黃雨將望遠鏡調至紅外模式,藏在濃霧中的觀察目標頓時一覽無遺。
  • 西藏軍區某團:新科技讓邊防官兵「耳聰目明」
    初冬,記者跟隨西藏軍區某邊防團四連巡邏分隊執行例行巡邏任務。「按計劃前出觀察執勤!」抵達巡邏點位後,四連連長柴威下達命令。上士黃雨從背包裡取出融合型多功能望遠鏡,對目標地域進行觀察。霧起山谷,遮天蔽日,黃雨將望遠鏡調至紅外模式,藏在濃霧中的觀察目標頓時一覽無遺。
  • 馬原:對話西藏邊防戰士 感受駐守邊疆、無私奉獻的精神
    採訪阿里某邊防連戰士。2011年西藏邊防行活動,我作為中國日報派往林芝、阿里方向的記者,於6月21日-7月1日全程參與整個活動的採訪報導。此次採訪以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為契機,重點報導西藏邊防哨所的巨變、西藏軍民共建的成果以及西藏邊防戰士孤獨守護邊防、忠誠戍邊,薪火相傳的感人故事。「眼睛上天堂,身體下地獄」,去過西藏的人都這樣概括西藏。西藏可以說是離陽光最近的地方,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這裡的邊防戰士常年堅守在只有千年化石而無人類炊煙的雪域,與孤獨為伍,與寂寞相伴。
  • 父親十年前犧牲 母親守住「愛的秘密」
    父親十年前犧牲 母親守住「愛的秘密」 新聞頻道 來源:央視網 2019年04月07日 19:47 A-A+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胡博文是江蘇揚州的一名小學生,他的爸爸胡永飛是一名守邊的軍人
  • 他是「戰士歌手」,從軍48年走遍邊防哨所,陪伴妻子抗癌32年
    他是「戰士歌手」,從軍48年走遍邊防哨所,陪伴妻子抗癌32年!他是「戰士歌手」,從軍48年走遍邊防哨所,陪伴妻子抗癌32年!1957年閻維文出生在一個小縣城,年幼的他已經深知家庭的不易,年僅5歲就自己跑到山上採沙杞,一天下來賣了5分錢,而母親則找了他一天
  • 第三代猛士裝甲突擊車入列西藏邊防部隊
    第三代猛士裝甲突擊車入列西藏邊防部隊
  • 【第三代猛士裝甲突擊車列裝西藏邊防】近日,海拔3700米的西藏軍區...
    >2020-11-21 07:51:13來源:FX168 【第三代猛士裝甲突擊車列裝西藏邊防】近日,海拔3700米的西藏軍區某部舉行儀式,第三代「猛士」裝甲突擊車列裝。
  • 高原衛士——記西藏軍區某邊防團「裡孜戍邊模範連」
    西藏軍區「裡孜戍邊模範連」官兵巡邏路上通過危險路段。王乾/攝喜馬拉雅山脈北麓、雅魯藏布江源頭的馬泉河畔,駐守著西藏軍區最西端的連隊「裡孜戍邊模範連」。這裡距離拉薩884公裡,駐地全年7級以上的大風颳不停,空氣含氧量不足平原地區的50%,連隊官兵以青春和熱血忠誠守護著邊防線上的21個界樁和39個山口通道。
  • 西藏邊防,那隻遠去的兵小虎
    西藏邊防是艱苦而寂寞的,每年8月,連隊都要到100多公裡的野外打柴火,差不多有20多天駐紮在山上。早上吃過早飯,每人發一瓶橘子或菠蘿罐頭、一包壓縮乾糧,再灌上一壺山泉水就上山了。兩個人一組,上午在山上把地柏崖的枝條打好後,中午簡單吃過壓縮乾糧和水果罐頭,接著用鐵絲把枝條綑紮好,再背下山。
  • 西藏公安邊防總隊駐都督村工作隊愛民工作受好評
    人民網日喀則3月26日電 記者從西藏日喀則康馬涅如麥鄉2012年縣鄉人大換屆選舉動員會上獲悉,西藏邊防總隊駐都督村工作隊撲下身子,積極為民辦實事、解難事,得到了該鄉黨委領導和群眾的一致肯定。3月24日,康馬涅如麥鄉2012年縣鄉人大換屆選舉動員會召開,駐都督村工作隊隊員應邀參加。
  • 西藏軍區邊防戰士哨點宣誓畫面曝光,「雖遠必誅」標語牌格外搶眼
    東方網·演兵場10月26日報導:今天下午,解放軍西藏軍區官方微博@高原戰士發布了一則邊防官兵在海拔4500多米的哨點宣誓的微博視頻。視頻中,邊防戰士身著新式星空迷彩,威武帥氣;身後掩體懸掛的「雖遠必誅」標語牌格外搶眼。
  • 邊防那麼苦,為何總有人選擇默默堅守?
    河尾灘哨所位於喀喇崑崙山脈中段,印度、阿富汗等邊境的交界處,這裡地理位置極其特殊,是祖國邊防的重要哨所之一。此外,該哨所海拔5418米,創下了全軍最高記錄,自然條件也極為惡劣。但在這缺氧的「生命禁區」,從來不缺勵志的故事。一代代哨所官兵始終保持昂揚鬥志,以最高標準堅守全軍海拔最高哨所,圓滿完成邊防執勤和軍事訓練等任務。
  • 1951年,在西藏的邊防重地察隅,團長一天之內槍斃了兩個班長
    1950年春,第二野戰軍陳賡兵團解放雲南後,中央決定以二野18軍為主力,從新疆、青海、雲南三個方向各抽調有力一部配合, 「四路向心」進軍西藏。所屬126團1950年進軍西藏,一部駐防察隅,參與了西藏平叛和1962年對印自衛反擊戰的瓦弄大捷,後編入某著名高原山地旅。126團主力回防雲南後,又多次入藏平叛,在1964年橫渡金沙江的大練兵中,得到毛主席」八六批示」的讚揚。1979年,該團參加對越自衛還擊戰,1981年參加扣林山戰鬥,產生過著名的「九勇士班「等多個英模集體和個人。
  • 這是高原邊防軍人的臉,是我見過最帥的面龐……
    這是高原邊防軍人的臉, 莊重、震撼!絕不把主權守丟」的錚錚誓言…… 1 在「生命禁區的禁區」巡邏 新兵突發性暈厥甦醒後繼續前行 前段時間的一個早上, 西藏軍區某邊防團
  • 致敬邊防戰士!電影《利刃破冰》超燃來襲,再現邊防緝毒雷霆出擊
    12月25日,一部緝毒題材的精心之作《利刃破冰》即將震撼來襲,這部電影改編自泉州邊防緝毒真實事件,講述了公安邊防部隊打擊毒品犯罪的英勇故事,精彩可期。*視頻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鏗鏘有力的掃毒宣言中,邊防緝毒警和毒販的較量正式打響。電影《利刃破冰》講述了我國公安邊防部隊不惜一切代價,堅決打擊境外毒梟的故事。
  • 新型邊防巡邏被裝保養功能使用「全攻略」,請查收!
    編者按: 近日,多個品種的新型邊防巡邏被裝全面列裝我軍一線邊防部隊。2014年初啟動研製,軍需能源部門著眼邊防巡邏官兵面臨的地理條件、氣候特點等特殊環境,對照現行裝備的07式系列被裝難以適應勤務需要的問題實際,專門抽調相關設計人員,成立科研課題組,先後多次前往新疆、西藏等邊防一線部隊現地調研。
  • 他做了個夢,57歲辭京官赴西藏幹了件大事,獲單霽翔點讚……
    「他是我最好的朋友,他做了最棒的事情。」「民族團結靠的就是這樣的東西,這樣的人。」他的藏族朋友們說。亞格博是個怎樣的人?2010年冬,亞格博做了一個夢,夢中的電腦屏幕上,「犛牛」與「博物館」兩個詞像動畫一樣拼在一塊兒,變成了「犛牛博物館」。夢醒後的一個月,像懷揣不可洩露的天機,他壓抑著激動,熬夜查資料,做PPT,一點點完善「犛牛博物館」的創意。
  • 勇鬥蘇軍的「鐵姑娘」,29歲身懷六甲犧牲,14年後一首歌紅遍春晚
    很多人只知道,《小白楊》是一首讚揚邊防軍人的歌曲,卻不知道,它的背後更有一段鮮為人知的保家衛國史,主人公是29歲的孕婦孫龍珍。作為耕戰隊一員,看著戰友們不畏犧牲,都趕去支援,孫龍珍也坐不住。不顧親人勸阻,還懷著孕的孫龍珍,也抄起鐵鍬,跟著隊伍向出事地點跑去。戰友們不知道,此時蘇軍正架好槍,埋伏在巴爾魯克山三角地帶。當孫龍珍和戰友們抵達事發地點時,突然遭到蘇軍伏擊。交戰中,孫龍珍不幸中彈,壯烈犧牲,年僅29歲。6個月大的胎兒,在她肚中掙扎著,直至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