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鈞正平工作室·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作者:鐵牛
近日,一段幾年前央視記者含淚採訪邊境解放軍戰士的視頻再次在網上熱傳。不少網民感概:在常人無法想像的艱苦惡劣環境下,邊防戰士們用鋼鐵般的意志保衛著祖國,實在讓人敬佩。
是的,走在祖國的邊陲,你會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同時也會感嘆生命的格外珍貴。中國的陸地邊界線很長,由於地形和氣候的原因,不少地區被崇山峻岭、懸崖峭壁環繞,自然環境相當複雜多變。例如高寒、缺氧、低壓是西部邊陲的「標配」,這裡的空氣含氧量不到平原的50%,風力也常年在七八級以上,被生物學家稱為「生命禁區」。但就是在這些望而生畏的地方,常年駐守著我們的邊防戰士。
「界線即是底線」,代表著國家的領土和主權,絲毫不能侵犯。幾十年來,一代代戍邊人一邊克服著自然環境帶來的身體和心理各種不適,一邊應對著嚴峻複雜的邊境防控形勢,寫下了無數胸懷家國、牢記使命、無私奉獻的壯麗詩篇。
西部邊防哨所往往設立在遠離人煙、海拔較高的地方。河尾灘哨所位於喀喇崑崙山脈中段,印度、阿富汗等邊境的交界處,這裡地理位置極其特殊,是祖國邊防的重要哨所之一。此外,該哨所海拔5418米,創下了全軍最高記錄,自然條件也極為惡劣。但在這缺氧的「生命禁區」,從來不缺勵志的故事。一代代哨所官兵始終保持昂揚鬥志,以最高標準堅守全軍海拔最高哨所,圓滿完成邊防執勤和軍事訓練等任務。
察隅邊防線,蜿蜒幾百公裡,是我國少有的沒有劃定國界的邊境線之一,也是西藏邊境非常危險的一條邊防線。1956年,解放軍在這裡紮下營地,從此不畏艱難困苦,用生命堅守著祖國的西南大門。
邊防線沒有界碑,戰士們就成為「行走的界碑」,用血肉之軀一次次拓開巡邏的道路,用腳步丈量著祖國的每一寸大好河山。巡邏之路往返要一百多公裡,路況十分複雜嚴峻。說是巡邏路,很多地方根本不算是路,於是翻雪山、淌冰河、攀懸崖、過沼澤成為邊防官兵的家常便飯。
為了守護好祖國的土地,他們要帶著幾十斤重的荷槍實彈從凌晨走到深夜,從兩腳寬的四千米懸崖爬過去,從垂直傾斜接近80度的亂石坡翻過去,期間無數次與死神擦肩而過。由於常年巡邏,很多邊防戰士都患上了風溼病,身上的「光榮疤」更是不計其數
老班長楊紅曾在一條巡邏路上統計出200多處危險路段,但即使這樣,真實的數字還是無法精確,往往第一次走時還是坦途的地方,等返回時就可能變成了天塹,可見環境的惡劣。
並不是每一次出徵都能化險為夷。10年前,巡邏途中突遇大雨,泥石流和雪崩衝斷了巡邏路,尖兵班戰士王恩銀為了幫助戰友建立安全通道,被滾落的大石砸中不幸犧牲。後來,戰友們每次路過這裡,都會呼喊英雄的名字……最好的紀念,就是懷著共同的信念一起走下去。
有人問,邊防這麼苦、這麼累,又充滿危險,戰士們是怎樣忍受過來的?又是怎樣的一種力量和信仰,支撐他們堅守到現在?
我想,幾年前一位邊防戰士的話給了大家答案——
「如果好的地方都有人去,壞的地方沒人去,那祖國的西大門誰來守,邊防線誰來守?只要祖國需要,我願意在這待一輩子。」
這位邊防戰士的話雖樸實無華但鏗鏘有力,代表著無數駐守邊防戰士的心聲。
即便很苦很累,邊防戰士們也從不主動提及自己的艱苦和奉獻。
「腳下的土地都是我們的領土,是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們不能把領土守小了,不能把領土守丟了。」這是他們最常說的一句話
望著巍巍雪山,守著寸寸高原,那裡沒有萬家燈火,沒有家人陪伴,但是頭頂星空,國旗飄揚,家鄉就在身後,祖國就在腳下。
天空無言,邊防官兵們把萬語千言化作挺立的堅守。
群山無言,邊防官兵們把艱難困苦化作對祖國的滿腔熱血與忠誠。
部隊從來都不是享受的地方,危險與艱辛才是尋常。軍裝從來不只是簡簡單單的一件衣服,它代表著軍人的身份和職責,象徵著軍人的精神和靈魂,意味著堅守、奉獻和犧牲。
邊防很苦很累,但總有一批 「理想主義者」不求名利、不畏艱苦、不怕犧牲,用青春描繪著祖國的年輪,用生命捍衛著莊嚴的國門,只因他們深愛著祖國,心中時刻裝著人民。
(鈞正平工作室·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