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練習生》的「Pick me」熱潮還未散去,新的偶像養成類綜藝就來了。這一次,是101個膚白貌美大長腿的小姐姐。
《創造101》被稱為「中國首部女團青春成長節目」。騰訊引進韓國《Produce101》版權,匯集國內外各大經濟公司的101位女練習生,通過激烈的排位競爭,最終根據女團創始人(觀眾)的投票,選出11位女練習生,打造屬於中國的「頂尖女團」。
節目上線不到一天,點擊量2.2億,碾壓同時段綜藝,佔據綜藝榜TOP1。
好評如潮,相關話題躥升至微博熱搜榜前列,話題度滿滿,連知著君身邊的非土偶女孩(不追偶像練習生的女孩們)也加入到欣賞小姐姐美顏的隊列之中。
沒看過的姐妹們,可以先簡單感受一下,顏值和腿長暴擊。
2017年以來,諸如《明日之子》、《偶像練習生》等綜藝節目都將視角對準了「男性造星市場」,而《創造101》則將目標明確對準了「女團」。中國適合發展國民女團嗎?女性偶像選秀《創造101》給市場帶來了怎樣的火花?
知著君,想談談這部新綜藝。
Battle1:偶像練習生 VS 創造101
誰更真情實感?
《創造101》一出,難免要和《偶像練習生》對比,就第一期內容來看,知著君更偏愛《創造101》。首先,面對網絡綜藝長期被詬病的「抄襲」和「山寨」問題,騰訊大佬直接買下版權,這點值得點讚,《偶像練習生》模式相近也就罷了,連節目中的各種人設也都「複製黏貼」,實在有點愛不起來。其次,開頭的設置上,《創造101》的開頭創意地加入了動畫元素,將動畫和舞臺融合,將觀眾引入到101個女孩的粉色追夢世界。
從舞美的精緻度上,《創造101》完勝,101張座椅的設計和燈光的交互打造出金字塔狀的華麗舞臺,可謂製作精良。正片的剪輯和節奏把控上,也流暢許多,但和原版相比,爆點的設置相對有限,2小時的片場依舊過長。
從導師陣容上看,《創造101》和《偶練》可謂是旗鼓相當。《創造101》按照主MC、聲樂、舞蹈和創作劃分四個板塊,邀請了黃子韜、羅志祥、胡彥斌、Ella等明星。和《偶練》相比,《創造101》導師團的練習生屬性並不突出,但幾位導師直言直語的點評風格,少了點娛樂,卻多了分誠懇和認真。
投票環節設置上,愛奇藝設置普通用戶每天可投票一次,VIP用戶則擁有兩次投票機會。而騰訊要求觀眾「氪金」買VIP的意圖過於明顯,VIP能一天投121票,而普通吃瓜群眾一天只能投11票。有一種貧窮,叫做追星使人貧窮。
在造勢營銷上,《創造101》節目組拿「sunshine素顏」炒作,引來微博上不少網友質疑。既然有質量保證和實力加冕,只希望《創造101》能把精力多放在偶像選拔和節目內容中,少創造「熱點」和誕生「戲精」。
Battle2:中國偶像 VS 日韓偶像
難以復刻的偶像養成機制
近10年來,中國式造星之路十分坎坷,造偶像團體更是難上加難,叫得出名字的偶像團體目前就兩個:TFboys和SNH48。TFboys是典型的日本傑尼斯模式培養出的偶像團體,《創造101》模仿的則是韓國練習生模式。
從定義上看,偶像在中國並沒有一個準確的定義。不論是歌手或是演員,只要有些名氣,似乎都被歸納到偶像的範疇之中。而在日韓,「偶像」是一份職業,和演員、歌手、體育明星齊名的一項職業。日本提倡「國民偶像」,不少日本家長從小就自己掏錢培養孩子成為「偶像」。以傑尼斯為代表的日本藝人經紀公司,可以說是亞洲地區偶像文化工業體系的鼻祖了。
中國打造偶像的路徑從模仿開始,但是日本和韓國模式在國內並不兼容。即便模仿韓國的練習生模式,卻因為沒有韓國完備的制度和流水線的培養機制,最終半途而廢。盜版泛濫使得日本的偶像經濟模式在中國語境下,無法得到足夠盈利。
即便國內也主動試水過不少偶像養成類節目,諸如《hello女神》、《夏日甜心》、《加油,美少女》、《美少年學社》等等,最終都因為模式老套、邏輯混亂、創意匱乏等問題,淡出觀眾視野。
再加之國內偶像的孵化過程往往是加速的。澎湃新聞曾發評論:「在《偶像練習生》上,我們看到了二倍速、三倍速,甚至五倍速運轉的選秀圈生態。」
在原版《Produce 101》中,其中的練習生大多經歷了5年甚至更長的培訓時間,而反觀國內,長期的專業化培訓似乎並不是「偶像」誕生的標配。微信公眾號「槽邊往事」的作者和菜頭在《偶像失格》一文中犀利指出:
在這裡,所謂的偶像-粉絲契約根本不存在,社會並不依靠契約精神運轉,而是依從贏家通吃的原則。成為偶像,就是成為人生贏家,而贏家可以做任何他想做的事情。
人生贏家的光鮮亮麗,驅使著不少少年踏上藝考偶像之路,但是其中的殘酷卻往往被「掩埋」。娛樂圈中光鮮的10%幾乎壟斷了90%的頂級資源,而剩下90%的人,蠶食著剩下的蛋糕。而打造偶像只是文化工業中的一部分,偶像的外貌特徵,乃至性格特徵,大多都是程序化設置下的作品。明星背後關聯的往往是一系列的產業鏈。一旦出現負面新聞,明星最先擔心的可能不是自身的影響,而是背後一系列的廣告代言活動。
粉絲經濟作為活躍經濟的一種方式,其目的是讓粉絲去消費,沒有人知道,在TFboys成名之前,有多少最終被冷藏的「練習生」,而他們大多只是文化工業輸出「偶像」過程中被廢棄的試驗品。羅志祥在《創造101》中坦言娛樂圈的殘酷和無奈:「藝人要懂得下臺。」流水線作業下的文化工業,一個藝人也許並不像一個人,更多是一個產品,它是有保質期的。
總結
在《創造101》開播前,不少網民坦言:並不看好「女團」,而發聲的人,大多也是以女性為主體。不得不承認的是,女性在各行各業往往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視,即便在飯圈,這種現象仍舊存在。性別仿佛成為了女團爆紅的一塊「絆腳石」。
以韓版《produce 101》數據為例,從第一季女團和第二季男團的投票數據對比圖,可見票差之大!男團前9名的投票數均高於女團第一名。《偶像練習生》創下的上億投票量,大概也是《創造101》現在擔憂的問題。
從粉絲類型的分布來看,以「迷妹」「姨母」為主的女性受眾,更多喜歡Pick「小鮮肉」;而追逐女性偶像的粉絲群體大多以「宅男」為主要群體。而粉男團的粉絲們,比粉女團粉絲,往往戰鬥力更強,也更願意砸錢花時間為自己的偶像打call。但不論是對男團的消費,亦或是對女團的消費,其暴露的是主流審美下市場受眾的需求問題。網絡綜藝之所以火熱,和其能根據流量數據改變節目的走向密切相關,主流受眾喜歡什麼,節目往往呈現什麼。
勞倫斯曾說:「當代流行文化最明顯、最可怕的一點就是,它對其粉絲而言是如此重要。」粉絲作為網際網路時代下的特殊群體,他們和流行文化共同成長。
粉絲之所以追星,是因為在偶像身上,他們看到了光芒。他們真情實感地追星,一方面出於人類依戀他人的本能,一方面是羨慕偶像擁有自己嚮往的生活方式,即便這個生活方式可能只是被打造出來的。TFboys 作為「養成系」偶像的代表,他們的粉絲經歷了他們從素人出道到成長為巨星的過程,這種「參與感」和「陪伴成長」的感覺,帶來了粉絲粘性極強的「阿姨粉」「姐姐粉」和「媽媽粉」,從這幾個粉絲名稱上,就能明顯感受到這種「陪伴式成長」下塑造的擬態親密關係。
回到《創造101》這檔綜藝本身,偶像養成類綜藝的核心競爭力,不在結果,而在過程。
竇文濤在圓桌派討論「明星人設」的一期,討論了他眼中偶像和粉絲之間的關係。「粉一個偶像,實際上是養一個寵物,和一個跌跌撞撞的,一個在成長的人,伴隨著他們共同成長,從生澀出醜,再到成熟閃耀。在這個陪伴的過程中,粉絲也在成長,這是養成系偶像和粉絲共生的一個過程。」
《偶像練習生》之所以能火爆,其中這份「陪伴感」和「共同成長感」是不可或缺的。這種感覺,於90後而言可能會是那個夏天《超級女聲》的陪伴;於00後而言,可能就是蔡徐坤們的陪伴和成長。從《創造101》首播的數據上來看,還算成功,但剝離掉觀眾的新鮮感後,「女團養成類綜藝」如何抓住觀眾的心,一切還值得期待。
參考文獻:
徐海龍 高 璇 夏培程:「偶像養成」與身體圖式——TFBOYS 成員王俊凱官方微博傳播實證研究
朱麗麗 韓怡辰:擬態親密關係:一項關於養成系偶像粉絲社群的新觀察———以 TFboys 個案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