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劇場建於1956年,位於后街(現在的長江路,文革期間叫東方紅路)。東面緊靠清真寺,西面隔一條菜場巷子是達家巷。對面是回民飯店,斜對面是糖菸酒公司下屬的人民商店。
(裝修中的人民劇場內景)
(人民劇場放映室)
劇場內的坐椅最早是木質的,觀眾離開座位時,木座板會自動豎起來,發出「啪啪啪」的聲音,像是接連倒下的「多米諾骨牌」。劇場天花上吊著十多個大電風扇。每回坐在「呼呼」作響的電風扇下,我都擔心扇葉掉下來,會削掉我的腦袋瓜子。我寧願熱得汗淌淌的,也要和別人換個位子。我第一次進入劇場看電影,是在我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看的第一部電影叫《紅日》。清楚地記得,該片作為大毒草影片,供批判才放映的,導演是我的老本家、著名導演湯曉丹。因為影片中扮演張靈甫的演員叫舒適,長得高大英武,而扮演解放軍連長的楊在葆卻演得更像是土匪。因此《紅日》被扣上了歌頌反面人物、貶低英雄的罪名。人民劇場是全縣文藝會演的場所。當時六合人把看文藝演出叫作「看文娛」,也不說「看戲」或「聽戲」,而是說「瞧戲」。我瞧的第一個「戲」是小歌劇《贈刀》。男主角「國」字臉,濃眉大眼,厚嘴唇;女主角鵝蛋臉,柳葉眉。講的是老民兵,將殺鬼子的一把刀贈給民兵兒子的故事。多年以後,我和六合文藝名人姚彤說起此事。姚彤說,他就是《贈刀》的作曲者。不覺事隔四十多年了,當年風流倜儻的大帥哥,已成了油膩的姚胖子了。不過傘破了,骨子還在。當年六合縣文工團設在清真寺內。俊男靚女們每天進進出出。城裡的年輕人從清真寺門前走過,不覺地伸著脖子朝裡面張望,不時露出羨慕的神情。寺內大殿一百多平方米,上天花下地板,自然成了文工團的排練場地。文工團排練的歌劇《洪湖赤衛隊》、《劉三姐》、《拉朗配》等幾齣戲,首演地點在緊隔壁的人民劇場。1981年文工團解散後,當年的編導組副組長兼樂隊指揮王家幹,主要演員吳梅、丁亞非、陳際雲,報幕員孫曉惠,英俊小生達慶培、徐世榮、柯群峰,還有我的老同學錢藝等,一直活躍在六合的文藝舞臺上。京劇四大名旦之一的荀慧生是最早來人民劇場演出的國寶級演員,之後相聲大師馬季率馮鞏、趙炎等眾弟子來長江電影院演出那是後話。揚州、淮陰、儀徵、江浦、寶應、興化等地的歌舞團、文工團、揚劇團、錫劇團、黃梅戲團、雜技團,來六合演出也主要在人民劇場。演出時的字幕都是用幻燈機投影到舞臺邊上的。六合化肥廠、農機廠、鋼鐵廠、冶山鐵礦、六合一中、六合二中等廠礦、學校的文藝宣傳隊也經常在劇場匯演。能在舞臺上亮相的大多是縣裡的文藝青年和活躍分子。我也曾經兩三次上舞臺表演過節目,「老鼠掀門帘——露過一小手。」文革期間,六合文藝活動比較頻繁,幾乎月月都有文藝演出,城裡人也就經常有了看文娛的機會。看文娛基本是不用花錢買票的。文娛票都是縣裡分派到各系統,再分派到各企事業單位。演出節目雖大都是歌頌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歌頌「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歌頌「上山下鄉」,歌頌工農兵,但「忠字舞」、快板書、群口詞、三句半、相聲等表演形式,牢牢地吸引了愛看熱鬧的「六合瘋子」。文娛票總是一票難求。沒有文藝演出,也沒有外地劇團來六巡演的時候,人民劇場每天正常放電影。剛開始,電影放映機有小機子、大機子之分。所謂小機子可能指的是16毫米以下膠片的機子。因為當時採取「跑片子」的辦法,所以人民劇場放電影的時間,要比長江電影院遲半小時。電影膠片裝在一個圓型的鐵盒中,形狀酷似「波波莎」衝鋒鎗上的子彈盤。偶爾出現停電、斷片等情況時,劇場內烏漆抹黑,口哨聲、尖叫聲此起彼伏。直到接上片子,重新放映方才停止。最搞笑的是在1976年的夏天,劇場內正放著電影,不知哪個「戳二鬼」,突然喊了一聲「地震嘍!」觀眾大驚,立即往外跑,許多人被擠得跌跌爬爬,所幸只有輕傷,沒釀成重大事故。前排左起:王家幹 丁亞非 胡云飛 範月梅 陸素英 劉 蓉 張 娟 呂從餘 吳兆蘭 徐桂英 陳際雲 錢 藝 王美紅 秦玉蓮
二排左起∶張從新 方 正 劉德昌 金文珍 孫曉惠 楊 勤 朱 紅 尹義敏 陳素芳 施越琴 魏珍蓮 谷翠華 雷義林 蔡明義
三排左起∶嚴永德 王利平 吳同瑤 龔愛紅 竺修雲 朱 雁 董玉明 楊美雲 戴惠琴 周煒雯 喬素君 秦淑娟 餘亞興 達慶培
四排左起∶宣修富 孫根來 宋萬林 陳傳會 宋 偉 丁和亞 李慶蘇 陳立新 洪再平 談錄平 吳學培 王長安 解 建 盛春明
五排左起∶密耀宗 竺寶喜 談國勝 達祥生 沈士彬 李亞太 王夕勝 徐世榮 高 峰 隋寧慶 王曉永 卜定祿 楊慶林 (本照片及人名由王家幹提供)
長江電影院改成了商貿市場後,人民劇場成為縣裡最大的,也是唯一的室內電影放映場所。直到2002年,人民劇場才被拆除。這樣算起來,人民劇場的歷史比長江電影院前後加起來多了7年。近幾天我想方設法問了好幾個相關人士,也沒能找到當年的老照片和老物件,只找到幾張劇場裝修時的照片,這不免讓人感到遺憾。人民劇場如同滾滾長江東逝水,一去不復返了!至今仍清楚地記得,長江電影院不存在以後,我在人民劇場看過兩部電影。一部是風靡一時的美國好萊塢大片《鐵達尼號》;另一部,也是最後一部是單位組織觀看的《孔繁森》。比較而言,我對劇場對面的回民飯店印象更深,尤其是木格上鑲玻璃的門窗,門上方的四個柳體大字,還有那黃澄澄的煎牛肉包子!作者介紹:湯惠民 南京市六合區人。寫身邊人、家鄉事。以清新的文字、樸實的文風、細膩的描寫、真摯的情感打動讀者,歌頌真善美、抨擊假惡醜。利用微信公眾號發表散文、小說200餘篇,約50萬字。有一大批素質好、水平高、欣賞能力強的忠實讀者。多篇作品閱讀量過千逾萬,留言精彩、好評如潮。歡迎讀者提出寶貴意見和建議。微信公眾號:thm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