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歲的上海雜技團演員王懷甫,從業27年。在第五屆上海國際雜技教育論壇,他袒露心扉,「《戰上海》前,我覺得自己演藝生涯已到暮年。我在《時空之旅》演了十幾年,可能過一兩年就退休了,但是《戰上海》讓我發現原來雜技還能這樣去演。」融入創意與表現力的舞臺綜合藝術對雜技演員、編導提出新要求,12月18日至20日第五屆上海國際雜技教育論壇中,國內外從業者對科學化訓練、培養演員藝術素養提出真知灼見。
「雜技劇《戰上海》證明雜技對於宏大敘事、塑造英雄人物的能力,不輸於其他舞臺藝術門類。」評論家方家駿認為,未來雜技越來越有故事性,越來越注重人物,原有呈現方式、教育體系都將隨之變化,「以前更注重於競技,現在我們要把雜技真正的藝術本質體現出來,不僅是表演能力的提升,更是表演意識的提升。」
「20年前,不能想像有《戰上海》這樣戲劇化的雜技。」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大連藝術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尹力認為,上世紀末,更具藝術性的雜技節目以及主題晚會出現,讓雜技成為綜合性藝術。新世紀後,雜技劇目化帶來更多人物、劇情,影響整個雜技作品創作,「因此對教師的再教育不僅包括表演,還有編導、傳播、產業、道具的設計等。」
比利時布魯塞爾馬戲藝術公立學院教授林梅分享國外經驗,招生面試問題有對節目和雜技的理解,以判定學生可塑性,「入學後的三年,節目訓練750小時、跟鬥訓練180個小時、頂功訓練90個小時、體能訓練150個小時,此外還有藝術類訓練,包括編舞、肢體和面部表演、角色表演、音樂設計、藝術史、舞臺技術工程以及解剖學、生理力學、營養學。」
與國外相比,中國雜技演員人文素質培養任重道遠。中國雜技家協會副主席、黑龍江省雜技團團長薛金升感嘆於演員不善言辭,上臺前要先與主持人溝通才能表達,因此薛金升有針對性地開設演講課,鼓勵學生們代入自己的情感學歷史、講故事,「這只是點點滴滴,剛剛開始」。北京市雜技學校前校長李恩傑也強調,一定要保證文化課,提高學生們刻畫人物的能力,「不管遇到什麼樣的角色、什麼樣的表現方式,都敢於去突破,相信自己能成,挑戰極限本身就是雜技的一個特徵。」
從舞蹈演員成為雜技導演,河北省歌舞劇院演藝公司導演胡雅莉認為,雜技演員練功一直以節目為主,不妨借鑑舞蹈課程模式,先練基本功,然後分門類訓練,更豐富而有系統。她從實踐中總結,創排時如果先把節目練好、技巧成型,再請導演編排,常會導致「技」與「藝」不融合,「為什麼不先把導演理念、舞臺形象灌輸給演員、技術教練,讓他們依此去訓練、創排技巧,這可能是更理想的創作模式。」
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教師周鳴晗觀察到雜技演員有鮮明特徵,「上臺亮相精神奕奕、非常帥,但在生活中特別安靜、內向。」周鳴晗與《戰上海》演員一起做表演練習,幫助尋找角色特徵,「他們的技能實在是太強了,我們做的是保證他們在基本功基礎上稍稍做一些提升。國外雜技教育會主動開發創作能力,模糊掉『雜技』演員這樣的概念,他就是一個真正的演員,什麼都可以做。」
在美琪大戲院演出《戰上海》時,王懷甫問編劇董爭臻,「在舞臺上我能掉眼淚嗎?我怕忍不住。」董爭臻回答,「當然可以,解放軍也是人,英雄也是人,他有自己的情感。」在演《戰上海》前,王懷甫不知道雜技演員還可以這樣去做,「表演窗戶一直打不開,董老師和我說了之後,突然我心靈打開了,雜技演員可以做到很多事,我要演雜技,我要表演。」聽說中國雜技團副團長孫力力46歲登臺還能獲獎,王懷甫信心倍增,「我今年36歲,孫老師是我追趕的目標和方向。」
本次論壇由中國雜技家協會、上海市文聯聯合主辦,上海市雜協、上海市馬戲學校、上海雜技團承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