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杼與慶封

2021-02-13 哈六中糖糖語文工作室

六、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4-8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3分,共15分。)

崔杼與慶封

崔杼與慶封謀殺齊莊公。莊公死,更立景公,崔杼相之。

慶封又欲殺崔杼而代之相。於是扌豕 崔杼之於,令之爭後。崔杼之子相與私哄,崔杼往見慶封而造之。慶封謂崔杼曰:"且留,吾將興甲以殺之。"因令盧滿嫳興甲以誅之。盡殺崔杼之妻子及支屬,燒其室屋,報崔杼曰:"吾已誅之矣。"崔杼歸,無歸,因而自絞也。
  慶封相景公,景公苦之。慶封出獵,景公與陳無宇、公孫灶、公孫躉誅封。封以其屬鬥,不勝,走如魯。齊人以為讓,又去魯而如昊。王予之朱方①。荊靈王聞之,率諸侯以攻吳,圍朱方,拔之。得慶封,負之斧質,以徇於諸侯軍,因令其呼之曰:"毋或如齊慶封。弒其君而弱其孤,以亡其大夫。"乃殺之。
  黃帝之貴而死,堯舜之賢而死,孟貴之勇而死,人固皆死。若慶封者,可謂重死矣。身為殘,支屬不可以見,行忮②之故也。凡亂人之動也,其始相助,後必相惡。為義者則不然,始而相與,久而相信,卒而相親,後世以為法程。

(取材於《呂氏春秋•慎行》)

注釋:①朱方:地名。②忮(zhì):嫉妒、侵害。

4.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崔杼相之 相:輔佐
  B.扌豕崔杼之子 扌豕 :挑拔
  C.景公與陳無宇……誅封 誅:殺掉
  D.始而相與,久而相信 與:結交

選C [「誅」,討伐]
5.下列各組句中加點的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莊公死,更立景公 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B.得慶封,負之斧質 譬若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哉
  C.後世以為法程 夫夷以近,則遊者眾
  D.其始相助,後必相惡 路見不平,拔刀相助
選A [A項中加點的「更」,都是「又、另」的意思。 B項中加點的「之」,前者是代詞,第三人稱,指慶封,譯為「他」;後者為助詞,構成動賓倒裝式,賓語前置的標誌,不譯。 C項中加點的「以」,前者是介詞,表示動作、行為所憑藉的對象,可譯為「用」或「把」 「以為」即「以(之)為」,意為「把(這種做法)當作」;後者為連詞,表示遞進關係,可譯為「並且」或「而且」。 D項中加點的「相」,前者是名詞,這裡用作動詞,可譯為「做相」;後者為副詞,表示動作行為上的關聯,可譯為「互相」。]
6.下列各句括號中是補出的成分,意思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齊人)得慶封,負之斧質 B.齊人以為讓(魯)
  C.(盧滿嫳)盡殺崔杼之妻子及支屬 D.(慶封)身為戮,支屬不可以見
選A[A項「(齊人)」應為「(楚靈王)」 ]
7.下列句子編為四組,全部表達不義之人沒有好結果的一組是( )
①吾已誅之矣 ②(崔杼)無歸,因而自絞也 ③荊靈王聞之,率諸侯以攻吳 ④若慶封者,可謂重死矣 ⑤身為戮,支屬不可以見,行忮之故也 ⑥其始相助,後必相惡
  A.①③④ B.②④⑥ C.①⑤⑥ D.②③⑤

選B
8.下列對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崔杼與慶封的交往是小人之間的勾結和利用
  B.魯國由於荊靈王的幹涉而趕走了慶封
  C.崔杼因家破人亡而自殺身死。
  D. 按照大義行事的人才會有真正的友誼。
B[由「齊人以為讓」可知,魯國趕走了慶封,是因為受到齊國的責備。]
9.用斜線(/)給下面文言文斷句)(5分)
  匡廬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爐/峰北寺曰遺愛寺/介峰寺間/其景勝絕/又甲廬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樂天見而愛之/若遠行客過故鄉/戀戀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為草堂。(選自《白居易集•草堂記》)
參考譯文:
崔杼和慶封合謀殺死了齊莊公。莊公死後,二人另立景公為君,由崔杼給他做相。慶封又想殺掉崔杼,自己代他為相。
於是就挑撥崔杼的兒子們,讓他們爭奪做後嗣的資格。崔杼的兒子們私自爭鬥起來。崔杼去見慶封,告訴他這件事。慶封對崔杼說:「你姑且留在這裡,我將派兵去把他們殺掉。」於是派了盧滿逼鴇去誅殺他們。盧滿卑汛摜痰鈉薅老小以及宗族親屬全部殺光,燒了他的房屋住宅,回報崔杼說:「我已經把他們殺死了。」崔杼回去,已經無家可歸,因而自縊而死。
慶封做了齊景公的相,景公深以為苦。慶封外出打獵,景公乘機與陳無宇、公孫灶、公孫蠆起兵討伐慶封。慶封率領自己的家丁同景公交戰,未能取勝,就逃到魯國。齊國就這件事責怪魯國。慶封又離開魯國去吳國,吳王把朱方邑封給了他。楚靈王聽說了,就率領諸侯進攻吳國,包圍朱方,攻佔了它。吳王俘獲了慶封,讓他背著斧@在諸侯軍中巡行示眾,並讓她喊道:「不要像氣國慶封那樣,殺害他的君主,欺凌喪父的新君,強迫大夫盟誓!」然後才殺死了他。黃帝那樣尊貴,最後也要死亡;堯舜那樣聖賢,最後也要死亡;孟賁那樣勇武,最後也要死亡;人本來都要死亡,但像慶封這樣的人,受盡凌辱而死,可以說是死而又死了。自己被殺,宗族親屬不能保全,這是嫉妒別人的緣故。
大凡邪惡的小人做事,開始的時候互相幫忙,到後來一定互相憎惡。堅守道義的人卻不是這樣。他們開始時互相幫助,時間越長越互相信任,最後更是互相親近。後代把這種做法當作準則。

相關焦點

  • 崔杼和慶封二位齊國國相之間的關係
    齊景公繼位後就任命崔杼為右相,慶封為左相。 二人怕有人不服,就說:「誰不跟從崔慶二人就殺誰」晏嬰就說:「我做不到,我只跟從忠心國家的人!」慶封就想殺晏嬰,崔杼就說:「他是忠臣,不能殺。」這時,齊國太史就在史冊上記載「崔杼弒君」,崔杼就把太史殺了,太史的二弟再次這樣記載,崔杼也把他殺了。結果太史的小弟弟還是這樣記載,崔杼很無奈,於是就沒有殺他。
  • 《歷史感應統紀 · 卷一》· 史記篇 · 崔杼 慶封
    崔杼和慶封是春秋時齊國的大夫,兩人聯合弒齊莊公,共立齊靈公的幼子杵臼為君,就是齊景公。崔杼自立為右相,慶封為左相。景公年幼,崔杼專橫,獨攬朝政大權,威勢震壓齊國。慶封心中暗懷嫉妒,想殺了崔杼以取代相位。當時崔杼家中,鬧起廢長立庶的糾紛,慶封趁機誘引崔氏子弟自相爭奪。崔杼將家中發生的變故,向慶封哭訴。慶封佯裝不知,驚訝地說:「這兩個孺子,怎敢這樣目無尊長呢?
  • 那個弒君又連殺三史官的崔杼,下場如何?
    還有那個東郭偃,本來只是個車夫,因為把姐姐嫁給了崔杼,便堂而皇之地洗腳上田,當上了崔家的內務總管,他能夠把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就不錯了,居然也敢在崔杼面前胡說八道,挑撥他們的父子關係!兄弟倆越想越覺得委屈,便跑去找慶封訴苦,將家裡的不平之事一股腦向慶封倒了一遍,說:「他老人家的為人,您是知道的,只聽得進無咎與東郭偃的話,別人都說不上話。
  • 囈語 | 崔杼說
    崔杼臉色陰沉了下來。即位儀式冗雜漫長。景公顯然仍沒有接受自己角色的巨大轉變。看著景公略顯尷尬的神情,崔杼忽而覺得,朝堂之內的每一個人都應該感謝自己才對。結果如眾人所料,崔杼為相輔佐國公,慶封任左相。慶氏同為齊國望族,對於慶封,崔杼是很放心的。宦官取來一份早已謄寫好的盟約,雙手捧給崔杼。崔杼禮貌地向景公請示之後,開始宣讀。
  • 讀《韓非子》——慶封欲走越
    【原文】慶封為亂於齊而欲走越。其族人曰:「晉近,奚不之晉?」慶封曰:「越遠,利以避難。」族人曰:「變是心也,居晉而可;不變是心也,雖遠越,其可以安乎?」——《說林》上[譯文]慶封在齊國作亂而想逃到越國去。
  • 《崔杼弒君》
    今天給大家分享一個《左傳》中的故事——《崔杼zhu弒君》    在齊國有個絕色美女名叫棠姜,她早年喪夫後齊國一個大臣崔杼霸佔了她
  • 【原創】弒君未必不仁義,崔杼功過誰評說
    到了另一個國家,他說:這裡的執政者很像崔杼。於是離開了。到了另一個國家,他又說:這裡的執政者很像崔杼。於是又離開了。這個人怎麼樣?」孔子說:「清白。」子張說:「算是仁嗎?」孔子說:「不知道,這怎麼能算是仁呢?」這段對話雖然是評價陳文子的,但通過這段對話知道崔杼弒君惡名的人一定不在少數。後來,小學四年級課本選擇了《秉筆直書》,記述了崔杼為掩蓋其弒君史實,連殺三個史官,更使崔杼的惡名家喻戶曉。
  • 成語說史 | 曹玉騫:《崔杼弒君》講解
    齊國有一個勢力很大的貴族叫崔杼,他的妻子棠姜很漂亮,被齊莊公看上了。於是齊莊公一有空就跑到崔杼家裡和棠姜私通,而且完全不避諱,還經常待在崔杼家中,用崔杼的東西賞賜手下人。崔杼本來就心懷不軌,又被齊莊公這麼一刺激,加上這個時候齊莊公跟晉國關係很不好,就想不如乾脆把這個昏君殺了,對內自己可以掌握大權,對外還可以討好一下晉國。於是,他就趁齊莊公又一次跑到自己家裡和棠姜私通的時候下手了。
  • 崔杼弒君
  • 土雲亭 | 談談「崔杼弒君」
    二十有五年春,齊崔杼帥師伐我北鄙。夏五月乙亥,齊崔杼弒其君光。.大史書曰:「崔杼弒其君。」崔子殺之。其弟嗣書而死者,二人。其弟又書,乃舍之。南史氏聞大史盡死,執簡以往。聞既書矣,乃還。——《春秋左傳·襄公二十五年》齊太史書曰「崔杼弒莊公」,崔杼殺之。
  • 張鳴:崔杼聞名於世,是因為弒君
    原標題:崔杼弒君。作者張鳴,浙江上虞人,1957年生,長於北大荒。出生趕上鳴放,故曰:鳴。著有《北洋裂變》、《直截了當的獨白》、《歷史的底稿》、《歷史的壞脾氣》等作品。崔杼聞名於世,是因為弒君——把齊國的君主齊莊公給殺了。弒君之前,崔杼跟莊公挺哥們的,關係很膩,來往密切。
  • 【一說春秋】 864.崔杼弒君
    齊國太史記錄這一件事情為:「崔杼弒其君」。崔杼看到記錄以後,說,竟然把我寫成弒君之臣,不行,要改。可是太史不改,崔杼就殺掉了太史。接著,太史的弟弟繼續寫,又是「崔杼弒其君」。崔杼一怒之下連續殺死了太史的兩個弟弟,可是太史的第三個弟弟來寫,還是「崔杼弒其君」,這下崔杼也沒脾氣了,我都殺光有什麼用啊?就是要這麼著寫啊!於是,他無奈的離開了。
  • 魯迅為崔杼「作註腳」
    有人用白話翻譯了約兩千六百年前一樁「公案」:周靈王二十四年,齊國大臣崔杼「弒」殺齊莊公後,把專管記載史事的太史伯找來,說道:「昏君已死,你就寫他患病而亡。照我說的寫,我一定厚待於你;如若不然,可別怪我不客氣!」說罷,崔杼拔劍在手,殺氣逼人。至於周靈王是不是昏君,今天的我們不知道。崔杼明知自己是錯的,但他要以權勢的淫威逼迫別人從命。
  • 崔杼弒君:朋友妻不可欺,齊莊公欺臣妻的教訓
    其父病重時,大夫崔杼與他合謀,殺了庶弟母子。由是,姜光登上君位,崔杼成為宰相。按說,崔杼對齊莊公有扶立之功,兩人應相互依存,相互依賴,應是維繫在一起的命運共同體,這是一種密切和微妙的關係。但是,齊莊公竟然硬把綠帽子戴在崔杼頭上,導致倆人反目,最後雙雙敗亡。
  • 崔杼弒君,人人心中一把尺,度量著自己最在乎的東西!
    齊莊公跟權臣崔杼的妻子私通,崔杼就殺了齊莊公,其後引發了一連串的故事,值得我們好好品上一品。     據《左傳》記載,崔杼的祖上是早期國君齊丁公的後代,後來發跡於崔地,以崔為姓。崔杼能力出眾,齊惠公時期就已經成為國家重臣。齊頃公繼位後,國氏和高氏兩大家族害怕崔杼危害到自己,聯手把他趕到了衛國。     據《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齊靈公的時候,崔杼重返齊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