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春秋】 864.崔杼弒君

2021-02-23 一說春秋

魯國第二十一任國君魯午進入在位執政第二十五年。

本年的五月二十三,齊國新君齊杵臼和齊國的大夫們,以及莒國國君又舉行了盟誓。這次盟誓是讓大家承認國君的合法性,國外來的國君也要承認新國君的合法性,這麼樣一個意思。

至此,齊國的內亂算是告一段落。

齊國太史記錄這一件事情為:「崔杼弒其君」。崔杼看到記錄以後,說,竟然把我寫成弒君之臣,不行,要改。

可是太史不改,崔杼就殺掉了太史。接著,太史的弟弟繼續寫,又是「崔杼弒其君」。

崔杼一怒之下連續殺死了太史的兩個弟弟,可是太史的第三個弟弟來寫,還是「崔杼弒其君」,這下崔杼也沒脾氣了,我都殺光有什麼用啊?就是要這麼著寫啊!於是,他無奈的離開了。

當時,齊國國都南城的南史氏聽說太史家的人都被殺光了,於是他拿著竹簡前去,意思就是說,如果太史家的人都死光了,我要繼續去寫「崔杼弒其君」。南史氏走在路上,聽說史文已經被寫下了,這才放心的回去。

我們說,這就是史官直筆。崔杼有錯,就要把你標出來,你殺我的頭,史文不可改。但是我們說,為什麼當時齊國的史官可以做到如此的直筆,甚至願意付出生命的代價呢?這裡面是有利益選擇的。當然這個事情,我們在這不展開,我們回頭講史官的時候,再來詳細的講述。這兒呢,要給大家致歉一下,道理上說,史官的番外在這個之後就應該講到,但是呢,我們前面欠了很多的番外,所以只好再往後面推了。不好意思,不好意思。

齊國國君齊光被殺了,緊接著要舉行葬禮,崔杼呢,先將齊光停靈在北郭。到了本年的五月二十九,齊光在士孫之裡下葬,葬禮用四面的長柄傘,不淨街,送葬用下等車輛七乘,不配甲士,這就是崔杼不欲以諸侯之禮來安葬齊光,所以特意減損了規格。

按照當時的習慣,諸侯去世應該停靈於宗廟,崔杼停靈在北郭;諸侯五月而葬,崔杼只用了十三天,就把齊光下葬;諸侯應該葬於家族的墓地,崔杼卻以齊光是被兇殺,另葬在士孫之裡;諸侯下葬的時候,葬禮所用的長柄傘一般是六面,崔杼減損為四面;諸侯下葬,應該沿街禁止通行,要清除道路,並且做警戒,可是呢,崔杼不用,他認為這不是大喪,沒必要搞這麼複雜;諸侯送葬用車輛九乘,崔杼減為七乘,而且特別選用下等車;諸侯下葬的時候呢,軍隊應陳列陣容,崔杼直接取消。

齊光本來就是崔杼所立,只是因為齊光私德有失,政見又和崔杼不一樣,被崔杼所弒。至此,崔杼還可以解釋說,我前面選錯了人,所以我要撥亂反正。可是如今,崔杼連死人都不放過,那大家就覺得說,你這肯定是出於私怨,不是出於公心,新立的齊杵臼看在眼裡難道不害怕崔杼嗎?難道不怕崔杼將來這麼著對待自己嗎?崔杼這樣的搞法,豈能善終啊!

崔杼不以諸侯之禮安葬齊光,自然也不會向魯國發訃告。我們想一想也是,諸侯本來五月而葬,就是為了發訃告給周邊同盟國家,讓他們來弔唁,來參加葬禮,如今十三天就下葬了,就算發出訃告,也不夠人家趕過來啊,所以訃告沒有發。齊國不發訃告,《春秋》就沒有記錄齊光下葬的時間,甚至沒有記錄這件事。

齊光在位一共只有六年的時間,他在做太子的時候就曾經代表齊國多次參加晉國所組織的盟會,可是,在齊國先君齊環去世前險些被廢。後來齊光得到了崔杼的支持,才能夠成為齊國的國君。齊光上臺之後,大肆清算當年自己被廢的事情,殺掉了很多人。他又收留晉國的叛臣,趁著晉國內亂,討伐晉國,但是沒有達到想要的效果。回來之後一直擔心晉國報復,惴惴不安。最終因為淫亂,在崔杼的府邸翻牆的時候被人射中大腿,亂刀殺死。齊人依照諡法,「死於原野曰莊」,為齊光定諡號為莊,後世則稱齊光為齊莊公。

當然,我就這麼一說,你就那麼一聽。


感謝網友 東風破 協助整理本期文字版。

相關焦點

  • 崔杼弒君
  • 張鳴:崔杼聞名於世,是因為弒君
    原標題:崔杼弒君。作者張鳴,浙江上虞人,1957年生,長於北大荒。出生趕上鳴放,故曰:鳴。著有《北洋裂變》、《直截了當的獨白》、《歷史的底稿》、《歷史的壞脾氣》等作品。崔杼聞名於世,是因為弒君——把齊國的君主齊莊公給殺了。弒君之前,崔杼跟莊公挺哥們的,關係很膩,來往密切。
  • 成語說史 | 曹玉騫:《崔杼弒君》講解
    今天是這個系列的第一百一十一講,崔杼弒君(原文節選)。這一講我們分享的成語是崔杼弒君。嚴格說來,崔杼弒君並不能算一個成語,只是一次歷史事件,今天的分享可以看作上一講秉筆直書的續篇。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另一個秉筆直書的故事,這個故事的主人公們和董狐一樣,秉持著史官的操守和良知,但他們面對的現實環境卻要比董狐惡劣得多。而他們卻一個個前僕後繼,用鮮血和生命捍衛了自己的良知。
  • 土雲亭 | 談談「崔杼弒君」
    二十有五年春,齊崔杼帥師伐我北鄙。夏五月乙亥,齊崔杼弒其君光。.大史書曰:「崔杼弒其君。」崔子殺之。其弟嗣書而死者,二人。其弟又書,乃舍之。南史氏聞大史盡死,執簡以往。聞既書矣,乃還。——《春秋左傳·襄公二十五年》齊太史書曰「崔杼弒莊公」,崔杼殺之。
  • 淚痕春雨漫評春秋戰國(四十七) 狗血之極的崔杼弒君
    崔杼弒君的故事,雖然狗血之極,而且毫無可信度,但是如果當年的官方大報,都是這樣記述的,史官也就只能這樣記述了。否則,被人突然套上一下發明歷史的大帽子,恐怕會把飯碗也砸了;關鍵是,如果被套上宣揚異端邪說的帽子,恐怕自己的腦袋都會交出來。是不是說得有點有遠了,我們書歸正傳。我為什麼說,傳統歷史中,關於崔杼弒君的故事,純屬扯淡呢?
  • 《崔杼弒君》
    今天給大家分享一個《左傳》中的故事——《崔杼zhu弒君》    在齊國有個絕色美女名叫棠姜,她早年喪夫後齊國一個大臣崔杼霸佔了她
  • 崔杼弒君:朋友妻不可欺,齊莊公欺臣妻的教訓
    崔杼弒君:朋友妻不可欺,齊莊公欺臣妻的教訓齊莊公名叫姜光,是春秋時期齊國的君主,他在位六年,沒有多少建樹,但卻留下過許多歷史典故,成語「螳臂擋車」以及著名的「孟姜女哭長城」的原型,都出自他那個時期,更有一件著名的歷史事件與他有著直接的關聯,就是「崔杼弒君」事件。
  • 【原創】弒君未必不仁義,崔杼功過誰評說
    弒君未必不仁義,崔杼功過誰評說崔杼,是春秋時齊國的大夫,因為弒君和三殺太史官而在歷史上留下了惡名。我知道崔杼的名字是讀《論語》的時候,在《論語》第五篇中,記述了孔子與弟子子張的對話。子張問:「齊國大夫崔杼殺了齊莊公之後,陳文子家雖然有四十匹馬,但他捨棄掉逃離齊國。
  • 崔杼弒君,人人心中一把尺,度量著自己最在乎的東西!
    春秋亂世,國家多,國君多,臣子更多。昏君不斷,權臣不絕,名士無數。
  • 徐氏春秋(53)崔杼弒其君
    這個人並沒有影響春秋史的歷史進程,但是我特地為他寫一寫。魯國大家族繼承人連鎖反應季孫家宗主季孫宿沒有嫡子,所以繼承人在庶子之中挑選。公彌是長子,另一個兒子紇也是他所喜歡的。所以他問他的參謀申豐,選誰做繼承人。申豐不想摻入這趟渾水,說你再問我就走了。顯然申豐是意識到季孫宿想立紇,然後讓自己給他背書。季孫宿又去找臧孫紇幫忙,臧孫紇答應了。
  • 春秋的風度
    當時說這話時形容西方人的行事風格,反過來說中國人缺乏這樣的風度,總喜歡斬草除根,打翻在地,再踏上一萬隻腳,讓他永世不得翻身。其實,中國人有風度的對抗要比西方人早得多,那是在遙遠的春秋時代,當時的中國人的風度一點兒不比現在的西方人差。一提到春秋,必然會 說春秋五霸,其實雖然名為霸主,帶個「霸」字,但是這些位霸主的行為做事倒並沒有多麼的霸道,反而很講道理,很有風度。
  • 那個弒君又連殺三史官的崔杼,下場如何?
    但是崔成自幼體弱多病,加上棠姜深得崔杼寵愛,崔杼便廢除了崔成的繼承人地位,改立崔明為繼承人。崔成對這一安排倒也沒什麼太大意見,畢竟身體狀況擺在那裡了,也沒有必要硬撐著。但是他向崔杼提出一個要求——將崔地封給他,作為養老的地方。崔地是崔氏家族的發祥地。崔成的要求顯然有點過分,但崔杼還是打算答應他,當作是對剝奪他繼承權的補償。
  • 春秋時期的史官有多霸氣,即使全家被殺,也要記錄事實
    當然,這些史官可以說非常厲害,有時候為了記載史實,連性命都可以豁出去。崔杼弒君的故事體現的就是史官的霸氣。崔杼弒君的事情發生在春秋時期的齊國,崔杼殺的是齊國的國君齊莊公。齊莊公與崔杼的妻子東郭姜通姦,多次去崔杼家,還把崔杼的帽子賞給別人。在那個思想開放的年代,說真的男歡女愛是常事。但是你和人家老婆發生姦情後,還把人家的帽子送給別人,這可以說是極大的侮辱。
  • 魯迅為崔杼「作註腳」
    並對民間說的「餓死人」起疑心:畝產那麼高,怎麼可能餓死人!還有,怎麼就那麼巧,一家有四個兄弟,竟然同時都是太史官,有沒這個可能。從史書看,包括國君在內,崔杼總共殺了四個人,就把他罵得一塌糊塗,有點不公。當然,如果沒有參照,是可以的。但一比較,就沒什麼了不起。假若是在我們一鄰國,還怕「個個鐵了心」嗎:鐵心一個殺一個,鐵心一百殺一百,「拔劍在手」,怎麼可能「無奈」。
  • 囈語 | 崔杼說
    崔杼說崔杼始終有個習慣,說出口的話總要事先在頭腦裡梳理一遍。在朝堂上這樣,在家裡同樣也是這樣。周圍的侍從們早已了解他的習慣,崔大夫的吩咐往往要等上好一會兒才慢悠悠的從他口中吐出來。齊莊公去崔杼家做客的次數越來越頻繁。一日酒酣興起,順手拿起崔杼的帽子賞賜給下人,侍從俯在莊公一側,提醒莊公此舉不妥。莊公大手一揮,「不用崔杼的帽子,我難道還沒有其他的帽子麼?」崔杼默默起身離席,留下大醉的莊公與滿堂賓客轉身離去。
  • 崔杼和慶封二位齊國國相之間的關係
    齊景公繼位後就任命崔杼為右相,慶封為左相。 二人怕有人不服,就說:「誰不跟從崔慶二人就殺誰」晏嬰就說:「我做不到,我只跟從忠心國家的人!」慶封就想殺晏嬰,崔杼就說:「他是忠臣,不能殺。」這時,齊國太史就在史冊上記載「崔杼弒君」,崔杼就把太史殺了,太史的二弟再次這樣記載,崔杼也把他殺了。結果太史的小弟弟還是這樣記載,崔杼很無奈,於是就沒有殺他。
  • 《歷史感應統紀 · 卷一》· 史記篇 · 崔杼 慶封
    崔杼和慶封是春秋時齊國的大夫,兩人聯合弒齊莊公,共立齊靈公的幼子杵臼為君,就是齊景公。崔杼自立為右相,慶封為左相。景公年幼,崔杼專橫,獨攬朝政大權,威勢震壓齊國。慶封心中暗懷嫉妒,想殺了崔杼以取代相位。當時崔杼家中,鬧起廢長立庶的糾紛,慶封趁機誘引崔氏子弟自相爭奪。崔杼將家中發生的變故,向慶封哭訴。慶封佯裝不知,驚訝地說:「這兩個孺子,怎敢這樣目無尊長呢?
  • 淚痕春雨漫評春秋戰國(四十八) 弭兵大會即將召開 崔杼砍倒鷹派齊莊公
    上一節,我們分析了,所謂崔杼戴了綠帽子,所以才弒殺齊莊公的故事,根本經不起推敲。我們現在的問題是,崔杼為什麼要弒殺齊莊公呢?這個,需要從晉國的一次內訌說起。對於晏子,我們應該比較熟悉,因為我們小學課本中就有《晏子使楚》一文。晏子是春秋時代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聽到齊莊公想趁火打劫晉國,晏子告訴齊莊公,千萬不可以這樣。因為這樣很危險。秋,欒盈自楚適齊。晏平仲言於齊侯曰:「商任之會,受命於晉。今納欒氏,將安用之?小所以事大,信也。失信,不立。君其圖之。」弗聽。退告陳文子曰:「君人執信,臣人執共。
  • 崔杼與慶封
    若慶封者,可謂重死矣。身為殘,支屬不可以見,行忮②之故也。凡亂人之動也,其始相助,後必相惡。為義者則不然,始而相與,久而相信,卒而相親,後世以為法程。 (取材於《呂氏春秋•慎行》)注釋:①朱方:地名。②忮(zhì):嫉妒、侵害。
  • 讀經明義丨《春秋》:正人先正己 不以亂治亂
    不論是在上美政,還是在下美俗,都是說的儒學政治和道德實踐能力。儒學的這一政治和道德實踐能力,在《春秋》一經有著集中體現。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評價《春秋》為「禮儀之大宗」。宋儒朱熹也因此指出:「《春秋》本明道正誼之書,後人止較齊、晉伯業優劣,反成謀利,大義晦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