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2月8日,菲律賓華文報紙《世界日報》、《商報》等刊登了中國駐菲律賓大使黃溪連中文署名文章《中國發展的新藍圖與中菲合作的新機遇》。圖為《世界日報》版面。菲律賓世界日報供圖
中新網馬尼拉12月8日電 當地時間12月8日,中國駐菲律賓大使黃溪連在當地英文報紙《馬尼拉時報》《馬尼拉公報》和華文報紙《世界日報》《商報》上刊發題為《中國發展的新藍圖與中菲合作的新機遇》的署名文章。全文如下:
2020年是世界格局深刻演變的一年,人類經歷了百年來最嚴重的傳染病大流行,超過百萬人失去生命,世界經濟陷入衰退,社會民生遭遇重創,影響超出2008年發生的國際金融危機。當前,全球疫情仍在蔓延,一些國家面臨第二波疫情威脅,各國抗疫情、穩經濟、保民生之路任重道遠。
新冠疫情對各國都是一場大考。今年,中國人民經過艱苦卓絕努力,取得抗疫鬥爭重大戰略成果,在世界範圍內率先控制疫情、率先復工復產、率先實現經濟正增長。中國同各國攜手合作、共克時艱,為全球抗疫貢獻了智慧和力量。中方毫無保留同各方分享防控和救治經驗,通過醫療物資出口、減緩債務、支持多邊組織發揮作用向其他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力所能及幫助,以實際行動推動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中國已向150個國家和7個國際組織提供了大量抗疫援助,出口口罩1790多億隻、防護服17.3億件、檢測試劑盒5.43億人份,向世衛組織提供兩批共5000萬美元現匯援助,積極開展疫苗研發國際合作,宣布中國新冠疫苗將作為全球公共產品,展現了中國擔當。
當地時間12月8日,中國駐菲律賓大使黃溪連在當地英文報紙《馬尼拉時報》、《馬尼拉公報》上刊發題為《 New Blueprint for China’s Development and New Opportunities for China-Philippines Cooperation》的英文署名文章。圖為《馬尼拉時報(THE MANILA TIMES')》報紙網頁截圖。
自菲律賓暴發疫情以來,中國政府已向菲方提供多輪抗疫援助,包括150臺氧療儀、130臺呼吸機、25萬餘套檢測試劑、180多萬件個人防護裝備等。中國地方政府、企業等也積極向菲提供抗疫援助,包括援建病毒檢測實驗室、捐贈近1000萬件個人防護裝備。此外,中國駐菲使領館還通過地方政府和非政府組織,向受疫情影響的菲困難民眾提供「友誼包」,惠及超過4萬戶家庭。
2020年是中國發展進程中意義非凡的一年。中國將迎來一個歷史關鍵節點:「十三五」收官在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勝利在望;「十四五」新篇待啟,中華民族將踏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新徵程。
值此關鍵時刻,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不久前在北京成功召開。這是在中國即將進入新發展階段、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正處在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具有全局性、歷史性意義的重要會議,不僅直接關係中國的未來,而且將影響亞洲乃至世界的發展。
此次會議最重要的成果是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建議》擘畫了未來一個時期中國發展宏偉藍圖,其的核心要義可以用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這三個關鍵詞來概括。
一是中國邁入新發展階段。編制和實施中長期規劃是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方式。「十四五」規劃是在「十三五」規劃成就基礎上制定的。「十三五」期間,中國綜合國力躍上新的大臺階,預計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將突破100萬億元。今年底,中國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歷史上首次消除絕對貧困,如期實現第一個百年發展目標。
從2021年起,中國將邁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新發展階段。《建議》對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對「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系統謀劃和戰略部署,集中回答了在新發展階段實現什麼樣的發展、如何實現發展這個重大問題。預計到2025年,中國將邁入世界銀行確定的高收入國家行列,而到2035年將實現經濟總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基本實現現代化。這將是歷史上第一個非西方的10億級人口大國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為廣大發展中國家實現國家發展目標提供有益的借鑑。
二是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集中體現在發展質量上。《建議》提出,「十四五」乃至今後更長時期,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更加注重發揮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的引領作用,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高質量發展,就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
為實現高質量發展,中國將通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轉變發展方式。將創新置於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核心地位,讓創新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首要動力。中國為此將構建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促進協調發展。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促進綠色發展。實施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促進國際合作。紮實推動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為全體人民共享,這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也體現了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三是著力構建新發展格局。面對世紀疫情和百年變局交織、全球經濟陷入嚴重衰退、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中國將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新發展格局的戰略基點是擴大內需,升級中國的產業結構,暢通國民經濟循環,但不是要走向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是兩個循環相互促進、相得益彰,促進國內國際兩個市場更好地聯通。正如習近平主席指出,中國將更有效率地實現內外市場聯通,要素資源共享,讓中國成為世界的市場、共享的市場、大家的市場。不管國際風雲如何變幻,中國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絕不會動搖。未來,中國將深入參與國際循環,使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實施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今年是中菲建交45周年。45年來,兩國政治互信持續深化,務實合作碩果纍纍,人文交流蓬勃發展。面對新冠疫情的共同挑戰,兩國政府與人民守望相助、同舟共濟,構建了更加緊密的夥伴關係,為國際抗疫合作樹立了典範。面對疫情後經濟社會「新常態」,中方歡迎菲方搭乘中國發展快車,利用市場、開放、創新機遇實現共同發展。
一是中國龐大的市場機遇。中國有14億人口,中等收入群體發展到4億多人,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預計未來10年中國還將進口超過22萬億美元外國商品。上周結束的第三屆中國進口博覽會上,來自181個國家的3800家外國企業籤署了價值726.2億美元向中國出口商品的合同。這其中就包括40多家菲律賓公司,他們和中國進口商籤署總額超過數億美元的出口訂單,涵蓋熱帶水果、海產品、健康食品等。中國是菲律賓第一大貿易夥伴,也是第一大出口地。兩國企業界可進一步利用好進博會、廣交會、東協博覽會等平臺,擴大雙方經貿合作,攜手促進兩國經濟復甦和發展,更好造福兩國人民。
二是互利共贏的開放機遇。面對疫情後經濟恢復,中菲攜手共同規劃未來發展,穩步推動「一帶一路」倡議與「大建特建」規劃對接項目,為疫情後兩國經濟復甦打造新的增長點。中菲政府間合作項目總體進展順利,為菲經濟復甦做出巨大貢獻。迄今兩國已完成11個政府間合作項目,涉及禁毒、反恐、糧食安全、廣電服務等領域。6個項目正在實施中,18個項目正在推進規劃中,涉及公路、鐵路等基礎設施、防洪灌溉等民生項目。
隨著中國經濟升級轉型和雙循環發展格局的形成,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走出去發展。2019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1369.1億美元,佔全球比重為10.4%。菲律賓作為中國的鄰國,又是中國-東協自貿區、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的重要成員,完全可以成為吸引中國企業投資的熱土。近年來,已有許多中國企業在菲開展投資。中國電信參與的迪託電信公司投資額至少50億美元。中國河北鋼鐵集團投資44億美元在棉蘭老島卡加延德奧羅市建設一個大型鋼鐵企業和配套港口。另一家鋼攀華集團計劃投資35億美元在棉蘭老島桑託斯將軍城建設的綜合鋼廠項目也即將開工。僅這兩個項目就將為菲方提供數萬名就業崗位。中菲務實合作已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果,不僅為菲創造了大量就業,也有力地促進了菲經濟復甦,將助力菲早日邁入中上收入經濟體行列。
三是優勢互補的創新機遇。此次新冠疫情催生包括5G網絡應用、遠程網絡教育、人工智慧、數字等新業態和新模式,帶動了生活生產方式的改變。習近平主席強調,「各國要利用好疫情催生的新業態、新模式,加大對數字基礎設施投入和建設,加強科技創新合作,釋放數字經濟潛力」。中菲在上述領域互有優勢,可以積極推動合作。中國是全球數字經濟的領導者,數字經濟佔比已超過GDP的38%,孕育了全世界1/3的「獨角獸」公司。隨著數字全球化進程逐步展開,中國正在通過併購、投資、新商業模式輸出及技術合作等方式,成長為引領全球數位化發展的主要力量。菲律賓年輕人口眾多,社交媒體滲透率較高,電子商務、金融科技等數字經濟領域已進入快速發展階段,擁有良好的發展前景。事實上,阿里巴巴、騰訊、百度、今日頭條等中國大型網際網路企業近幾年已開始在菲市場布局。中國的無憂英語線上教育公司充分菲律賓擁有豐富的人力資源,僱傭了2萬多名菲律賓英語老師在線教授中國中小學生英語,未來還將再招收3萬名菲英語老師。
中國已繪就了未來15至30年發展藍圖,菲律賓也提出了「2040年願景」。亞洲國家群體性崛起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重要特徵之一。中國古詩云,「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菲律賓諺語說:「抓住今天,才能不丟失明天。」中方願同菲方把握機遇、順勢而上,鞏固和發展好兩國關係,攜手開創兩國和亞洲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