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宜家目錄》這本小冊子停刊,宅sir翻了很久從1950年到2021年每一年的內容,每本近乎200、300頁,看到中意的款式、風格就多停留幾分鐘,一不留神就忘記了趕稿子。從未如此愛上看書...
從1950年代到如今,時間在慢慢向前推進,家居場景在指尖一禎禎切換,那種感覺有些奇妙。
如果你想了解普通大眾近70年的生活方式、使用的家具,那麼看這本小冊子,是最直接的方式。如同CNN評論說,《宜家目錄》停刊,相當於一部長達70年的「現代家具進化史」停刊了。
* 此小文單純是對宜家小冊子的喜愛,沒有廣告,自發回憶、說拜拜。每年都會翻看的宜家小冊子,再也沒有了...說不上缺失了什麼,但會回憶到很多經歷,暢想很多未來,就像送別老朋友一樣送別它吧。
一起走過宜家小冊子的70年
📖📖📖
1950年發行的第一本ikéa-nytt(宜家新品),算是宜家小冊子的前身。這裡面不僅有家具,還有包包、文具、服飾等日常所需品,像個百貨商店。到了第二年,宜家小冊子正式發行了。小冊子創刊號的封面上是經典的棕色高背扶手椅 STRANDMON CHAIR,改版無數,依然備受歡迎。
第一本《宜家目錄》在瑞典南部印刷,共發行了 28.5 萬份
這本1951年印製的小冊子,是宜家創始人英格瓦·坎普拉德(Ingvar Kamprad )親自編制的,只有68頁,但裡面的內容不容小覷。宅sir從中看到了小推車、摺疊床、分床睡模式...總的來說,50年代的宜家雖然經典、但也有些保守。
# 60、70年代,不那麼貴卻舒適
縱觀這70年的家居場景、生活變化,宅sir最喜歡60、70年代的宜家,你會發現它有著一些態度、稜角分明的性格,就像剛走進社會的無畏少年,有著激情和創造力,對未來無限的暢想。
60年代的宜家,宅sir大愛,看封面就大飽眼福,中古風直面撲來。
1965年,開辦斯德哥爾摩宜家商場,因為顧客太多,開放倉庫,讓顧客自提貨品,從此宜家概念的重要部分也隨之誕生
那個時代正盛行中世紀摩登風(也就是如今的中古風),大膽跳脫的配色、熱情濃烈的故事性。
70年代的小冊子更像一本復古的時尚雜誌。加入人物進來的場景,拉近了和顧客的距離。
渲染一種年輕的、不那麼貴卻舒適的生活。多麼符合如今年輕人的生活現狀,很多家具放到如今來看,也是很新潮養眼,有想入手的衝動。
70年代被稱為太空時代,那時人們開始探索宇宙,登月球(69年)、建空間站、發射人造衛星...暢想未來太空生活,這股浪潮令人興奮、感到好玩兒。乘著這股風兒,這時的宜家算得上黃金時期,從小冊子裡也能發現些端倪,前衛時尚、年輕舒適,有時還能看到些科幻感的家具。
大家都評價說70年代的宜家擁有空前絕後的設計感和創造力。宅sir感覺不僅是創造力,還有傳達出來的自由舒適的氛圍,使得如今被生活壓迫、每天繃緊神經、努力工作的「打工人」,心生羨慕。
「我不想精扣收納,差不多就行」
「我無法達到多麼精緻、高品位,但舒適就好」
只想要舒服、躺著!那時的宜家可以無限滿足你。
# 80、90年代,販賣溫馨、北歐風探出頭
1980年,KLIPPAN克利帕沙發誕生了,因為很結實耐髒(有多種沙發套)、坐感舒適,也適合有孩子的家庭使用,堪稱現代感十足的經典款沙發
後來的宜家,尤其是80、90年代的宜家,大多是溫馨家庭派的。小冊子中,兒童場景也變得多了起來,各種搭配都散發出一股溫馨的氣場。回家織織毛衣、陪伴孩子、下廚做飯、看書看報,享受瑣碎生活中的柔軟細膩,也是一種嚮往。
這種溫馨感的輔助燈,影響了宅sir爸爸媽媽那一代人吧,幾乎家家都是類似款。
有些像被社會磨平了稜角的年輕人,脾氣變得不再易燃易爆,個性收斂了很多,融入到大環境中,生活逐漸趨於平淡、享受並珍惜平淡生活中的幸福。不過80年代也出現了不少經典款。
80年代的moment soffa和置物架GUIED hylla出過復刻版,是很多中古收藏家和室內設計師熱衷收藏的寶貝
到了90年代,出現了分水嶺。
從封面來看,94年之前的封面,還是溫馨為主調;94年之後的封面開始變得色彩飽和度低、色調清新、風格簡約,宜家開始追求less is more的理念,有我們如今講的北歐風氣質了。
當時都市人的簡約生活,被展現在這本小冊子之中。90後的孩子們,在這樣新舊交替的時代出生,跟著時代一起成長,切身體會到社會的發展如此刺激,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可能就是從小被養成的。
電腦逐漸被搬到家裡,成為孩子的玩具、大人的工作工具。宅sir家裡第一臺電腦也是這樣笨重的樣式,每次都是偷偷玩它...
# 00年代之後,北歐風代表
到了00年之後,宜家開始探索各種新穎的生活方式,提倡多元的生活,緊跟時代的變化,對一些社會現象,為「單身獨居」、「居住小戶型」等人群置辦合適的居家場景。強調功能性的家具逐漸多了起來,大家逐漸學會從宜家中找居住靈感。
每年一本200、300頁的宜家《家居目錄》,由280多位室內設計師、攝影師,花10個多月的時間和70%營銷總經費精心打造的。最後一期的《家居目錄》也是毫不含糊,由150名員工編制了18個月,但只印了4000萬本。那些莫名消失的宜家家具
🔎🔎🔎
我們愛上宜家,有部分因為是它的價格友好的同時具有設計感,剛畢業的大學生可以消費得起。這也是宜家的重要原則,用低廉的價格能獲得良好的設計。
當然,這就很自然的解釋了:為什麼很多宜家家具就莫名消失了,即使很受歡迎、很好用?
宜家有個奇怪的「經濟學」:如果找不到使產品變便宜的方法,就讓它們消失。乍一聽挺有趣,細一想挺殘酷,這種適者生存的模式,全部會反應在我們購買者的家中。
舉個例子,這款Poäng扶手椅正是這一規律的典型代表。
1976年宜家設計師Noboru Nakamura和Lars Engman合作,在芬蘭設計師Alvar Aalto1939年的作品406號扶手椅的基礎上推出了Poäng扶手椅這款產品,在之後的每本宜家小冊子中幾乎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然鵝它的價格隨著年代的增長,逐漸下跌。
為了適應適者生存的模式,1992年,一部分Poäng椅從鋼製改為木製,這使得組裝變得更便捷,運輸成本也大大降低。(找到了讓產品變便宜的方法)
1960年的Amiral Lounge Chairs
1980年的Skye Chaise Lounge
1983年的Niels Gammelgaard
1987年的Moment Steel and Glass Table
這些消失的經典家具,因為沒有變便宜,只能退出歷史舞臺了(原因可能不止這些)。只能在小冊子裡找尋一下它們曾經的樣子。
更好玩兒的相遇
💭💭💭
2020年宜家在日本相繼開了原宿店和澀谷店,店面將經典的藍白搭配大量縮小,反而用了大量白色系,看上去很日系清新。
二樓張貼了由三位插畫師オザキエミ、ウンピス、茂苅恵繪製的插畫,看到了網紅鯊魚在擠地鐵...
一進門,宜家澀谷店內有個「Sweden Bistro」的便利店+餐廳,為大家提供低卡飲料和速食食物
這是宜家針對城市年輕人群定製的一家「都市生活方式店」,可以在裡面逛吃逛吃一天,宅sir好想逛。
之前看到宜家小冊子停刊,有些不舍;但當看到宜家以各種新鮮的方式出現,又有些興奮,宜家永遠那麼年輕有活力,小冊子也算完成了它的使命,是時候光榮退休了。
宅sir粗劣走過宜家這70年路程,有個小感慨:不管哪個年代,打動我的是大家對生活的憧憬,每個人拿著小冊子暢想自己的家,這樣的動作在世界各地重複著、在每一年重複著...
宜家陪伴著我們的現在、過去、和將來。再見啦,宜家小冊子。沒有不舍,只有更多的期待!你們呢?今天就來聊一聊關於宜家的一切吧,它是你的家居啟蒙小老師?還是你的整個北漂生活?.
圖片/ikeacatalogues、ikeamuseum、INS、YouTube-uchi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