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報記者 崔文/文圖
河北有句老俗話:「趕集上會做買賣」。現在,以物換物的「上會」已經銷聲匿跡,而趕集依然盛行,儼然成為人們5天一逛的「百貨商場」。
【5天一逛的「百貨商場」】
10月4日一大早,河北省衡水市阜城縣大龍灣村內,人流攢動,街道的喧囂不比旁邊收割玉米的機器聲音小多少。
當天,流動集市來到了這個村。當地村民說,集市裡的攤販都是固定的人,一天換一個村擺攤,一個地點能輻射相鄰十幾個村,5天便能覆蓋整個縣的村莊,「對於我們來說,就是每5天來逛一次。」
集市就設在村莊的主幹道兩邊,三四百米內聚集著上百個攤販,攤點全靠先到先得,主幹道的路口被公認為是C位,在這擺攤賣點心的攤販凌晨5點就到了。
集市可謂是個「百貨商場」,吃的、喝的、用的,各類生活用品一應俱全。
「趕集去?」每到這一天,村民見面的問候語都換成了跟趕集有關的。集市裡匯聚了周邊各村村民,挑選著自己需要的物品,道路常被堵得水洩不通。
集市並不放假,每隔5天便會如約出現,國慶節、春節也是如此,「春節期間,外出的人都回來了,那時候的趕集場景最壯觀。」攤販謝麗君說。
【趕集為何依舊盛行?】
農村趕集盛行至今,自有它的道理。
在村子裡,可沒有超市和農貿市場,每一個村子裡,最多有兩家小賣部,最基本的生活用品倒是有,但滿足不了更高的需求。
而集市恰恰滿足了村民的生活購物所需。日常生活用品基本都有,新鮮的蔬菜、肉類和衣服、鍋碗瓢盆最受歡迎,也是村裡小賣部所沒有的。
此外,集市裡售賣的東西價格也有優勢。以蘋果為例,集市裡賣2.5元一斤,小賣部則是3元以上,還不是特別新鮮,縣城的價格就更高了。
既然集市這麼好,為什麼不能天天趕集呢?
村裡的老者說,集市雖然能滿足村民所需,但村民花錢比較謹慎,不可能每天去消費,集市之所以火熱就因為隔幾天才來一次,村民攢足了需要去買,如果天天有集市,肯定不會那麼熱鬧了,流動的攤販生意也不會好。
【生活富裕,集市也在悄然變化】
這位老者說,直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農村趕集還有以物換物,「那時候家裡條件還沒這麼好,各家各戶閒置的農產品也會拿到集市上,換取自己緊缺的物品。」
「現在生活條件好了,每個人手裡的閒錢越來越多,以物換物也就沒了。」老者說。
河南商報記者了解到,以往集市裡只有蔬菜、肉類、衣服等生活必需品,而現在,售賣的東西種類也豐富起來,牛羊肉、海鮮應有盡有,紐奧良烤雞、漢堡、烤羊排等網紅美食同樣受青睞,在這裡,村民不僅能滿足基本生活需要,還能享受到跟城鎮差不多的消費體驗。
(河南商報編輯 吳冰)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